以下文章来源于理性思考者5 ,作者独立思考者
从另一个视角看世界......
我第一次到欧洲是1996年,我当时到意大利参加分析仪器产品培训。当时我的所见所闻既让我欣喜,又让我困惑。欣喜的是当时欧洲人的人均收入是中国人的10倍,困惑的是他们的物价是当时中国的3~4倍。
可是,我当年去学习、接受培训的意大利公司早已经倒闭了,就像意大利其他许多工业一样纷纷衰落。
后来我又陆续去了欧洲30多次,今年我再次来到英国,我明显感觉到,虽然英国在欧洲还算比较先进的国家,但即使如此,英国的衰落也非常明显了。
现在英国的人均工资是中国的3~4倍,但他们的物价也相当于中国的3~4,并且他们的人工服务费更昂贵。因此我并没有感觉到生活在英国比生活在中国在经济上更宽裕。我认为生活在英国的压力并不低于生活在中国。其他许多欧洲国家和英国的情况也应该差不多。
为什么经过20多年,中国人的生活水平会接近欧洲人的生活水平呢?以前我一直没有找到真正正确的答案,或者说以前找到的答案是错误的,比如将某些国家的高速发展归因于某个领导人的英明领导。
自从去年我学习了奥派经济学以后,我豁然开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这个答案很简单:经济停滞是因为经济的自由度下降了。经济发展是因为经济的自由度上升了。
而最近数十年,欧洲就是最典型的经济自由度下降的地区,并且下降得非常快、非常严重。
应该说,欧洲还有充分的政治自由,你可以骂任何人,可以骂总统,也可以骂国王,但是他们已经没有经济自由了。在经济上他们已经被自己制造的一系列枷锁牢牢地捆住了手脚,举步为艰。
让他们失去经济自由的枷锁,主要分三个部分:
第一,福利主义
政府为全民提供福利,这是我曾经非常羡慕的,但我现在发现这是拖垮欧洲经济的第一真凶。福利主义的本质就是劫富济贫、劫勤济懒。我有多篇文章论述了这个问题,在此就不再赘述。
第二,过度法治
欧洲的法律多如牛毛,几乎让你的生活和工作中的每一个过程和环节都受到法律条文的制约,你一不小心就可能违法了,为此你必须增加许多成本(包括律师成本)来避免自己触犯法律。
比如,我们企业招聘员工的时候,就不能够询问应聘者的年龄,否则就是年龄歧视。
本来是企业和员工可以自由签订的协议,政府硬要插进来进行干涉,让双方都不自由。政府的理由是保护员工的利益,但实际上伤害了员工的自由,也就伤害了员工的利益。如果企业在运作过程中处处受限,企业的发展也就会受限,他们招收员工的数量就会减少,企业的竞争力就会下降,最后企业就会被新兴市场比如中国的企业打败。这种现象每天都在发生
第三,准入门槛
欧洲制定了多如牛毛的行业准入门槛,就连非常简单的职业也要考证、要批准、要资质,太让人不可思议了。整个过程增加了巨大的成本,减少了人的自由选择权利,从而减少了商品和服务的供应量,最终导致价格的上涨。
比如理发师需要考证、安装空调的需要考证、设计花园的需要考证……每一个门槛都增加了成本,增加了政府的监管,减少了市场的供给,最后苦不堪言的是消费者,比如在英国理发的价格是中国的10倍。其实理发师和顾客都没有得到好处,因为钱都被监管部门拿走了。
我估计总有一天,欧洲会制定“夫妻生活”国家标准,进行“夫妻生活”也需要考证、需要资质,有详细的过程和步骤需要夫妻双方严格执行,否则就是违法、就是歧视、就是不尊重。
其实欧洲国家对婚姻的居多法律已经导致大部分欧洲人都选择不结婚了,因为结婚和离婚的法律条款太复杂,让他们望而却步。很多人就是因为离婚而变得倾家荡产。
小结
欧洲曾是世界上理性和逻辑的代表,但现在他们已经失去了这两项技能,他们正在愚昧的道路上狂奔,还自以为很高贵、很先进,很文明,但是历史事实打了他们的脸,因为经济就说明了一切。当欧洲人走向贫穷的时候,也许他们会意识到自己再也不是当年的贵族了。
我们想要赶超欧美,其实非常简单,只要做到经济自由、保护产权、减少政府干预、降低企业和个人的税负。也可以说,政府应该无为而治,减少自身的规模和成本,就能够轻而易举地让经济腾飞,将欧洲甚至美国甩在后面。
不过我还得感谢欧洲人,因为奥派经济学的创始人就是欧洲人,是他们看到了西方世界的愚昧,也给了我启蒙。可惜这个学派在欧洲已经被彻底边缘化了。就连大部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提出的主张都是反自由经济的,可见欧洲已经无可救药。
所以我们绝不能走欧洲的这条老路,我们更不能自毁武功。
(我的文章《告诉我为什么》在公众号“理性思考者3”上发表后被和谐,并造成该公众号被关15天。理3在解疯当天,又被疯了30天。为了安全起见,我将文章放进下面的福利中,供部分读者参考。)
赞赏者福利
1、有关逻辑、思维方式、经济学、杰出人物自传的书籍13本:
2、英语最常用5000个单词的学习计划;
3、个人资料分类规则;
4、作者未发出的文章:(以上共有资料16份)
赞赏者将自动获得下载的链接(链接可能随时失效,请速下载)。
逻辑测评
下面是多家企业在招聘时采用的逻辑测试题。如果3次测试都低于50分,原则上就不要面试了,这样可以提高招聘效率,防止招进来的员工思维混乱、逻辑不清(生产线上的操作工人除外):
每日一题
为职场人士每天提供一条对职场生涯有益的观念或技能,帮助你日积月累、增长价值。这是作者在20多年中外跨国企业管理中总结并分享给内部员工的心得,现拿出来分享给广大读者:
推荐书
推荐作者其它公众号
推荐奥派经济学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