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学派视角:比特币是货币吗?
原创
佩尔-比伦德
逻辑大于立场
奥地利经济学派是一个学术传统,其核心是一套解释经济运行机制的理论体系。奥地利经济学家采用先验的方法来发展理论,即从可靠的基本前提(例如米塞斯提出的"行动公理")出发,通过严密的逻辑推导得出解释。这意味着该理论具有确定的真实性,因此可以用来揭示可观察现象背后的实际因果关系。对"奥地利学派"而言,经济学就是一个用于理解我们所观察现象的分析框架。
其他经济学流派则依赖数据来构建理论,这使得他们的理论实质上是一系列经过验证的假设。他们的理论主张相对较弱,原因在于:所分析的数据始终只是选择性的(仅为样本而非总体),所使用的度量标准和指标也仅仅是实际概念的替代物,而且理论探讨的是相关性而非因果关系。因此,这类理论既不具有普遍真理性,也不具有普遍适用性。
正是由于采用先验方法,奥地利学派可以将其经济理论作为一个可靠的框架来解释和理解经济运行。这就是为什么奥地利学派能够毫不犹豫地断言: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信贷扩张(即流通货币的增加)必然导致市场价格上升。当然,奥地利经济理论无法预测这一过程的具体发生速度,也无法确切指出哪些价格会受到多大程度的影响。它只能说明这种价格上升必然会发生。
这也意味着奥地利学派理论的适用范围比主流经济学要窄得多。主流经济学试图发展"理论"来解释所有与现有数据相关的现象,但这种理论往往会在出现指向相反方向的新数据时被推翻(即被证伪)。而奥地利学派则严格限制在逻辑推导的范围之内,这使得其经济理论始终保持真实性,但同时也意味着它无法用于详细解释具体现象或预测精确的数值结果(比如"明年的通货膨胀率将达到4.6%")。奥地利学派确实进行预测,但仅限于基于已确立的因果关系进行定性预测,而不作定量预测或具体时间预测。
货币的含义
作为一种理论性和演绎性的学说,奥地利经济学要求所有定义都必须清晰、简洁且使用一致。这也意味着某些我们在日常交往中习以为常的定量性质现象可能并没有明确的定义。"货币"就是这样一个概念,它的定义是被普遍接受的交换媒介(即得到普遍使用)。比特币无疑是一种交换媒介,但交换媒介有很多种。尽管比特币作为交换媒介的使用范围已经大幅扩大,但它还不能被称为货币。仅仅因为"许多"商店接受比特币支付,或者你的朋友愿意接受用它来偿还债务,这些都不足以使其成为货币。
真正的货币是你可以直接用来交换物品而无需寻找特定接受者的东西。同时,货币在使用时也不需要转换成其他交换媒介(如美元或欧元)就能直接购买物品。
此外,交换媒介的固有"特性"并不能使其成为货币。主流经济学常常误导性地认为,货币通常具备某些特性,如可分性、同质性和价值储存功能。虽然这些确实是货币商品的普遍(可能也是重要的)特征,但这些并不是使其成为货币的根本原因。使某物成为货币的关键在于它被用作交换媒介,并且获得普遍接受。简而言之,正是货币的货币性质使其成为货币。
卡尔·门格尔在1892年发表的《论货币的起源》一文中详细解释了货币的本质及其产生过程。他首先指出,物物交换(即直接交换)存在诸多困难且成本高昂,这就使得通过间接交易来获得所需物品能带来显著收益。举例来说,如果我有多余的苹果想要换取橙子,而你虽有橙子却不想要苹果,那么我们之间就无法进行直接交易。然而,如果你愿意接受香蕉,同时另有一个人拥有香蕉并愿意用它换取苹果,那么我就可以先用苹果换取香蕉,再用香蕉换取橙子——即使我本身对香蕉毫无使用需求。在这个过程中,香蕉就扮演了交换媒介的角色。
门格尔进一步指出,经济中的不同商品具有不同程度的可销售性(即市场性),这意味着某些商品在交换过程中比其他商品更容易被接受(即更受欢迎)。比如说,梨子可能不仅能替代香蕉的功能,还能在我想要交换面包和鸡蛋时派上用场。但面包和鸡蛋的卖家可能既不接受我的苹果,也不接受香蕉(甚至不接受橙子)。在这种情况下,我最明智的选择就是用多余的苹果换取梨子,然后再用梨子换取我真正想要的物品。此时,虽然香蕉和梨子都充当了交换媒介,但梨子显然具有更高的可销售性。
他的论述继续指出:正是因为梨子具有更高的可销售性,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用自己的商品换取梨子,这就大大增加了人们对梨子作为交换媒介的需求。这种需求的增加反过来又进一步提高了梨子作为交换媒介的实用性。最终,当经济中的大多数或所有人都开始用商品换取梨子时,梨子就实现了向货币的转变。
这个例子虽然简单明了,但交换媒介物究竟在什么时候转变为货币,这个界限仍然模糊。比如到目前为止(2024年12月),比特币在总体上还不能被视为货币,但在某些特定场合或群体中,它可能已经具备了货币的性质。
货币回归定理
然而,仅仅确立了货币的含义和用途,并不意味着货币理论就已经完整了。我们还必须解释货币的价值。简单来说,货币的价值取决于它的购买力,这意味着货币有多种价格(有多少种可以用它购买的商品就有多少种价格),而且这些价格会随时间变化。问题在于:这种作为交换媒介物的价值从何而来?是什么决定了它?
路德维希·冯·米塞斯深入思考了这个问题,他认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即愿意并能够用商品换取现金)是基于他们对其购买力的预期。我们之所以选择持有货币,是因为我们预期能在交换中使用它。我们根据货币"今天"的购买力,来预测它"明天"的购买力。这个过程在"昨天"也是如此:我们根据货币昨天的购买力来预期今天的购买力,如此往复。
米塞斯证明,这并非无限回溯,而是必然存在一个逻辑起点——即货币商品在成为货币之前的时期。在上述例子中,我看重香蕉并非因为想要食用它,而是因为我预期能在交换中使用它。我对香蕉作为交换媒介物的用途和价值做出判断,这种判断基于我从持有橙子的人那里得到的信息。当发现梨的可售性更强时,我就会认为它作为交换媒介物的价值高于香蕉,因此选择用苹果换取梨而不是香蕉。当"人人"都开始用梨进行交换时,梨就成为了货币,而它的价值则源于人们对其购买力的预期。
通过逻辑推导回溯,我们可以发现,作为货币的梨比作为消费品的梨(即成为货币之前)具有更高的市场价值,这是因为它成为了货币——人们将其作为首选交换媒介物,大大增加了需求。那么增加了多少呢?这可以通过比较梨在作为货币时的需求(及市场价格)与作为普通消费品时的需求之间的差异来得出。
香蕉的情况也类似,尽管它始终没有成为货币。我期望能用香蕉换取橙子,所以我重视并需求香蕉,愿意卖出苹果来获得它(即使我并不想食用香蕉)。正因为香蕉成为了一种交换媒介物,其市场需求和价格都有所上升。
回到比特币
这些理论如何应用于比特币?理论的作用在于帮助我们揭示和理解实际现象。比特币无疑是一种交换媒介物,但它还不是货币。有些人(可能是相当多的人)期待它成为货币,因此去获取它,这增加了需求。另有许多人将比特币作为资产进行投资,预期它会升值或至少保值,这也推高了需求。但是,高需求和成为货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货币必然有高需求,但高需求的东西不一定是货币。高需求只能带来更高的价格,并不意味着该物品就会被普遍接受并用作交换媒介物。
许多东西都有很高的需求,但它们要么是消费品,要么是资产,而不是交换媒介物。消费品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它们能直接满足我们的需求,资产受欢迎则是因为人们期望它们能够保值或增值。我们对货币(现金)的需求与这两者都不同——它主要是为了用于交换。换句话说,我们需求并获取货币的目的是为了支出它。它是获得我们真正想要的东西的手段,是一种交换媒介物。
我们可以用这种思路来分析比特币的"持有者"。他们售出法定货币(即各国官方发行的现金)或用它来借贷以获取比特币,然后将比特币作为资产持有。他们的目的可能是等待比特币成为货币后再用于交换,或者只是想趁着上涨趋势(有人称之为泡沫)赚取投机收益。但无论是哪种情况,他们都没有将比特币用作交换媒介物——反而是在用现金(美元、欧元等)作为获取比特币的媒介。
买入并持有的行为确实能增加比特币的需求,但这种情况在疫情期间的卫生纸上也出现过。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卫生纸就成为了交换媒介物。即使卫生纸的需求远超供应,以至于出现了黑市交易,它仍然只是一种需求极高的商品,而不是交换媒介物。
诚然,高需求可能导致某种商品被用作交换媒介物。但是通过买入并持有来提高需求(进而推高市场价格)以期使其成为货币,这种方式过于迂回。
有更好、更有效的方法,包括最显而易见的一种:将它用于交换,也就是说,将它作为货币使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阅读原文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轻触阅读原文
逻辑大于立场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知道了
微信扫一扫
使用小程序
取消
允许
取消
允许
×
分析
:
,
。
视频
小程序
赞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分享
留言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