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某些公共民主派的矛盾和虚伪
02
自发秩序的含混和漏洞
说完这些,我要求他放弃赞成私有财产的立场,转而赞成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或者放弃公共利益理论或民主立场。他为之语塞,翩然下线,不见踪影。
然而,对于原则上不赞成平均主义,又欣赏民主制度的朋友来说,问题并没有结束。他们不会满意于“私有财产是万恶之源”这个结论,也不会轻率地转向社会主义。
问题出在思想实验的建构上。它的要害是假定双方的立场绝不妥协,且将利益冲突推到了极端,即非但是零和博弈,且简直是生死冲突。利用极端假设来反对产权原则,是反市场派数百年来常见不衰的策略。但是,现实绝非如此。
以船桥冲突为例,在讨论过程中,多位有商业经验的群友提出了很多市场化的合理可能,比如将船家利益折合成大桥股份等等,均被以思想实验为由粗暴拒绝。
这种拒绝,从逻辑上推到底,似乎可以从反面得出一个观点:个体私有财产所有者应该主动积极参与社会合作,否则,财产的丰盈程度与他所面临的风险成正比。从经验上和直觉上看,这貌似很合理。
然而,为什么要求船家必须妥协,而不是居民妥协呢?假如认定多数人的利益是正当的,从而不必向个体妥协,那么结论又转回来了——除了压服一切可能的少数,直至实行平均主义之外,别无选择。所以,合作和妥协是对所有社会成员的要求,而不是单方要求。并且不能否认,不作为的不合作本身也是一种自由选择。
为了避免这种困境,人们又会提出一个更和稀泥的意见,既然这个思想实验如此极端,如此不现实,那么根本就不必考虑它。回到现实中,人们总会想出出什么办法来解决船桥冲突,有的地方不搭理船家,直接强行修桥(如果船家反抗,也会博弈出某种结果);有的地方说服船家参与合作;有的地方既强行修桥又补偿船家;有的地方居民自我克制,尊重船家等等,总之,会演化出某种秩序,你生在何处,遵循这种自发秩序就好了,不必去人为建构什么原则或制度。
但是,这种意见等于什么也没说,并且更加自相矛盾,它一方面承认人们可能主动创造出某种秩序,另一方面又要求人们袖手旁观,随遇而安。其实,这里面存在着一种不易察觉的概念偷换。
抛开“自发”或“演化”秩序概念本身的含混性,在肯定“演化秩序”时,代入的是事件中有行动力,有创造性——即有理性——的个体,在拒绝人为建构时,又代入为事件之外,资讯不足的旁观者,但又开了神奇的上帝视角,了解诸多演化可能。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比较一下各种可能的优劣呢?为什么不问问自己最愿意生活在哪种秩序中呢?是因为知道了很多道理,所以不知道该怎么活着了么?
03
辨别是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04
私产原则的先验性质与简单说明
05
私有财产与文明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