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人建议,让企业家代表参与制定涉企的政策制定。
这个建议乍听起来挺合理的。
因为显然是企业家更懂经济,他们在市场中搏击风浪,判断和满足消费者需求,跟劳动者整天打交道,天天面对各路人马的骚扰和蹂躏,最懂得市场、最明白痛点。让一帮坐在办公室喝茶看报,连小卖部都没有开过的人去制定涉及几万乃至几十万人的经济政策,是非常荒唐的。
但是稍加推敲就会发现,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提议。
我们赞赏企业家精神,是因为市场经济就是企业家组织的。他们判断消费者的偏好,拿出资本冒险,配置生产要素,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在经济进步过程中,企业家发挥核心作用。
但这里的“企业家”,只是经济学的“功能意义”上的。也就是说,发挥上述功能、在市场中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人,都属于企业家的范畴。它并不是指某个人或者特定的群体。
具体到企业家个人,在行政权力存在的前提下,为了自身利益,他们也完全可能与权力勾结,为自己排除竞争,获取垄断收益,伤害其他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
这个时候,他就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企业家,而是权力的同盟,是排斥竞争的反市场分子,是剥削消费者的抢劫犯。
如果让他们参与政策制定,结局极有可能是,在国内实行各种准入限制、产业政策,为自己排除竞争,谋求利益和垄断特权;而国内政策与对外政策是有机的整体,为了使国内反市场的政策得以实施,就必然对外实施贸易保护主义和经济民族主义。因为如果不这样做,面对国外的竞争,国内干预政策就会土崩瓦解。
实际上,各种经济干预政策,看似是A4纸发布的,但其实背后就是各种利益集团。
美国就是这方面的突出代表。
从进步主义时代以来,美国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大企业集团通过与权力结盟,采取立法手段出台政策,维护自身利益的历史。
美国之所以参与八竿子打不着的一战,是因为影响力巨大,在政商两界通吃的摩根财团,与英国关系紧密。摩根旗下的纽约国民银行总裁本杰明·斯特朗,取得了英国债券的独家承销权,摩根集团承包了英国在美国的武器和物资的采购权。他们通过安插自己人进入联邦政府担任要职,直接影响了美国的战争决策。
美国的军工复合体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崛起。洛克希德·马丁、雷神、通用电气等大型集团成为美国军方的合作伙伴,高层人士在军火商和国防部之间“旋转门”。此后主导了美国的对外军事干预政策。现如今,已经不是为了打仗而生产武器,而是为了生产武器而打仗。
钢铁产业是美国历史上非常强大的利益集团,从卡耐基开始,摩根后来加入,一直以来的办法就是想方设法成为美国国企,拿到稳定的收益并排除竞争。为了面对国外的竞争,他们采取的办法就是加征关税,1873-1890年间美国针对英国钢铁制品的关税从未低于50%,最高值为70.2%。1950年代以后,面对国外进口的冲击,美国钢厂与钢铁工人联盟(USW)形成统一战线,联合向政府施压寻求对国内钢铁行业的保护,对日本等国实行贸易限制合约(VRAs),要求其每年出口美国的钢铁不得多于1400万吨。
1977年,卡特政府颁布“价格触发机制”(TPM),对欧洲八个国家以及巴西钢材征收61%的反补贴税和33%的反倾销税。布什政府对12种进口钢铁制品实施平均30%的临时关税;特朗普也依旧走保护美国钢铁业的老路,2018年3月开始对进口钢铁征收25%的高额关税。
汽车产业与钢铁行业如出一辙。1964年,欧美之间的“鸡肉大战”助推了美国汽车产业的崛起。当时美国人沉迷诸如大众甲壳虫之类廉价的德国汽车,德国人则热爱从美国进口廉价的冷冻鸡肉。于是德国农民要求政府进行干预,德国政府对美国进口的冷冻鸡肉征收50%的高额关税;随后,美国采取报复行动,对德国(后扩大到全球贸易)出口的轻型卡车、白兰地等商品征收25%的关税。
1970年代后,在石油危机的影响下,日本汽车迅速占领美国市场,美国汽车产业和工会势力推进立法进程,里根政府开始对日本汽车企业征收惩罚性关税、签订《美日自愿出口协议》限制日本汽车进口,并且要求国外汽车厂商必须在美国设立工厂,使用美国零部件,雇佣美国工人。
但在这样的保护下,美国钢铁企业和汽车产业失去了创新动力和竞争实力,仍然连年巨额亏损,形成了美国的“铁锈地带”。他们依靠美国政府不断的保护、补贴和输血生存,每年吞噬美国纳税人数百亿美元的税金,并且让美国消费者无法购买国外廉价的汽车。
其原因就是,工会势力闹事,政客要赢得选票,拜登和川普都去为美国汽车工会闹事站台。两派势力沆瀣一气,各有所得,以牺牲美国纳税人和消费者利益为代价。
这就是让企业家参与政策制定的结果。他们在国内,会通过抬高准入门槛、加征税收、环保政策、最低工资法、严苛的监管标准等等,将小企业和竞争对手排挤出局;对国外,会通过设置贸易壁垒、加征关税、以及现在耳熟能详的“国家安全”之名,不让外国物美价廉的商品进入本国市场。
总之,他们就会把政策制定变成打压竞争对手的利器,让反市场的行为以法律的名义畅通无阻。
很明显,假如让出租车司机制定政策,他的政策就是取缔所有网约车,并将共享单车扔进护城河。
假如让Facebook制定政策,它的政策就是将Tik Tok赶出美国市场。
所有的政策背后,都是利益动机。
现在,这种大企业试图主导政策的趋势,已经从大洋彼岸传染到了我们这里。
比如董小姐。她曾经说,要把企业往死里查,企业才有生命力;必须按照最高标准生产电器,国外的标准都要符合中国制造的最高标准。
你觉得她反常识吗?一个企业家,怎么可能热衷于立法,热衷于被往死里查呢?难道是有受虐倾向?并不是。因为她是行业的领军者,她不怕查,但是小企业一查就死了;凡是达不到她的企业可以搞1000个实验室这种标准的,一律不得进入中国市场。由此,她就可以实现排除国内国外竞争的目标。
现在她又说:
这个建议如果付诸实施,意味着“刺激消费”政策会达到这样一个程度:
你家里的电视冰箱洗衣机,以及你的手机和电脑,要设置一个使用年限,达到一定年限必须强制报废,甚至,要不要报废,不是你说了算,而是像你的汽车一样,必须每年年检交费,一旦不符合标准,就强制报废。
而这些,都以经济繁荣、你的安全和更好的生活的名义实施。
你说董小姐这种提案,是出于国家利益、人民利益吗?傻子才信。
自由市场,并不需要什么政策,不论是喝茶看报的制定的,还是企业家制定的,都不需要。市场经济,就是最好的政策机制,它唯一要求的就是平等地保护产权,不得设置准入限制,不得限制他人竞争,不得妨碍自由交换,每家企业以迎合消费者需求为己任,而不是依靠政策手段享受垄断特权。
所有干预政策,都是对市场经济原则的违背,因为那必然意味着侵犯产权,制造不公正的环境,必然意味着消费者的福利受损。这在最近的快递行业政策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