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奥地利的光芒 ,作者changleweiyang
经济学家的最低标准就是必须能够辨别种种谬误,并给予决定性的反驳!
将本公众号设为星标,胜过点五个在看!点一个在看,胜过点五个赞!
欢迎关注备用号,让我们更好、更持久地一路同行!
深入学习和不断加深理解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理论过程中,有时候也与周围的熟人以及热衷于理论研究的网友探讨经济学问题。坦白地讲,经常受到挖苦和嘲笑。一些人认为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理论要么太极端,要么纯属乌托邦。认为太极端的人,秉持的是中庸之道;而认为是乌托邦的人,秉持的是现实主义。在我看来,这两点都站不住脚。
认为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理论太极端的人没能理解作为一种理论必须能够正确地解释一切经济现象,不应出现例外。出现例外并且不能对例外作出合理说明,即证明这种理论存在漏洞。例外越多,也充分证明这种理论漏洞也越多。
为了便于读者理解,这里还是先通过自然科学的一个例子来证明上述观点。针对自然科学理论正确与否的判断标准,波普尔提出理论必须具备可证伪性,影响力非常大。也就是通过实验等方法,证据证伪了某种看法,这种看法也就不能称之为理论了。
例如关于有些物体为什么会燃烧,最早化学界赞同燃素说理论。也就是一些物体能够燃烧是因为含有燃素,随着燃烧,燃素不断释放,燃烧后的物体的重量将减轻。这种观点确实能解释很多燃烧现象,例如木头燃烧后留下的灰烬比原来的木头轻了许多。
然而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实验发现有些物体如白磷燃烧后反而变得更重。燃素说也就降格为仅是一种观点,不能称之为理论了,因为它被证伪了。拉瓦锡不仅证伪了燃素说,他又通过加热汞形成氧化汞再重新还原的过程,反复实验提出了科学的氧化说理论。拉瓦锡开启了现代化学的大幕。
由于白磷和氧气都是日常常见的东西,那些持有燃素说观点的人并没有认为对拉瓦锡太极端。笔者不是研究化学的,假如拉瓦锡用一种极为罕见的物体燃烧来证伪燃素说,我想也许也很少有人认为拉瓦锡太极端。因为实验结果摆在那,这正是自然科学的优势所在。
然而经济学却不具备实验的条件。这不仅在于社会是不能实验的---例如我们不能开辟一片皇权专制的实验区来做社会实验,更在于社会现象是各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无法把其他因素都忽略,而只改变一种因素观察其变化和结果。
但是由于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理性、能思考,而且人思考问题不能天马行空、不着边际。尽管每个人的思考能力不同,但是他们的先天心智结构是相同的---如果不同就没有称之为人这种物种,更遑论他们之间的任何交流了----在每个正常人能力范围内,通过相同的先天心智结构分析论证的结论一定是相同的。这种先天的心智结构也可以称之为人心的逻辑结构。
正是由于经济学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特点,通过逻辑演绎、推理分析是认识、理解和解释经济现象唯一可靠的方式。经济演绎推理的过程类似于数学、几何学,只要前提假设相同,逻辑论证的过程相同,得出的结论一定是完全相同的。
和自然科学的结论不同,逻辑严格推理论证的经济学结论既不能通过证据、经验证实也不能证伪。判断经济学结论对错的标准就是前提假设是否正确,论证过程中有没有错误。如果都没有问题,无论得出的结论是什么,都是确定无疑的正确知识。
假如储蓄是资本品形成的必要条件,而人均资本量不断增加是人类提高福祉的必要条件---这两个前提假设的正确性笔者已经多次论证---那么认为过度储蓄对经济产生危害就是胡说八道。
那些秉持中庸之道的不明白这个道理,就说不要太极端嘛。但是笔者的问题是:多少储蓄才算过度呢?对此不同的人一定有不同的看法,哪种看法正确呢?而且他们不明白之所以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根本原因在于储蓄悖论本身就是个伪命题,很多人被这个伪命题迷惑了。
逻辑严密论证结论不应该出现矛盾,如果出现矛盾就是不可能是真命题。要么储蓄本身对经济有益,要么有害,不可能存在一个合适的量,超过或低于这个量就会对经济产生危害。
秉持中庸之道的人由于逻辑不彻底,也就错过了甄别经济学理论正确与否的机会,让人惋惜。
下面我们再来分析那些基于现实主义视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理论为乌托邦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虽然奥地利些学派经济学理论上是正确的,但是由于种种现实因素根本不可能实现,不要迷恋乌托邦,还是面对现实吧。这种观点依然站不住脚。
以福利制度为例,现实是绝大多数人都热烈追求免费医疗、免费教育等等,而奥地利学派反对福利制度,在大多数人看来不仅自不量力,而且纯属反动分子。然而这是对奥地利学派的重大误解。奥地利学派并不是凭空反对福利制度本身,而是从针对人们的目的,检验采取的手段能否实现目的的角度来批判福利制度的。
假如绝大多数人都追求不患贫,患不均的社会,奥地利学派当然不会批评福利制度本身,而且完全能论证出福利制度是实现这个目的的有效手段。然而假如绝大多数人追求越来越富裕---现实也确实如此,奥地利学派严格论证出福利制度并不是增加产出的好办法。因为它降低资本积累的速度,不仅不能增加反而会降低产出,它只是一次对财富强制再分配的过程。
如果那些福利制度的鼓吹者和推动者能够坦诚地告诉人们这是一种劫贫济富的制度,人们依然趋之若鹜,奥地利学派同样会保持沉默。然而很多人把福利制度美化为能够帮助穷人的摆脱贫困的灵丹妙药,奥地利学派当然不会三缄其口。详细分析见《福利制度对穷人阶层更不利---奥地利学派反对福利制度的原因》。
如果秉持现实主义态度的人能够驳倒康德关于“在讨论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摒弃‘这在理论上是正确的,而在实践上是行不通’的观点”的论断,那么指责奥地利学经济学是乌托邦是有道理的。但是他们至今也没拿出一个令人信服的论证。
在奥地利学派看来,虽然一种经济学理论是正确的,但是在实践中能否被采纳,则取决于大多数人的观念。而影响改变人们观念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给予理论提出者充分表达的机会,这样正确的理论一定能战胜错误的理论。这依然是基于每个人先天心智结构都是相同的这个事实。因此前提假设相同,分析论证过程相同,结论一定是相同的。这为论证提供了基础。而如果前提假设正确,分析论证没有错误,结论一定是颠扑不破的至理。这同时也为论证结论的正确性提供了判断标准。
出于种种原因,很多人怀疑真理,并拒绝为之实践,这既不能证明真理是错的,因为不管人们信不信,真理也行的通。也绝不能证明真理分析论证的不过是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乌托邦。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严格论证了当某些条件出现时,市场将产生怎样的后果。如,在不受干预措施羁束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绝不会发生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尽管一些有利于分工合作条件目前尚不意备,但绝不意味这些条件将来永远不会出现。一旦这些条件不断出现,那些经济学揭示出的后果---实现人们普遍追求的持续繁荣的结果---一定会发生。而这些条件何时能出现,依然取决于人们的观念。
这也是传播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理论的真正意义所在。
正确的经济学理论需要传播,让更多的人知道;市场经济需要大众支持,每影响、改变一个人,都是一次边际上改善。欢迎关注公众号,请转发、点在看,感谢支持!大家未来的福祉,取决于现在每个人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