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女士发表了一番引人注目的讲话。她向世界发出警告,要警惕一种叫做 “稳定币” 的新生事物。她说,这些与美元等现实货币挂钩的数字代币,可能会催生出“新的私人货币”,从而对国家主权和货币的“公共利益”构成巨大威胁。因此,她呼吁全球联手,对其进行严格监管。
拉加德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但她话语背后真正的焦虑,或许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稳定币是什么?简单来说,你可以把它想象成数字世界里的“美元代金券”。它通过区块链技术发行,但价值与现实世界里的美元(或其他法定货币)1:1锚定。
正是这种特性,让它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流行起来。许多人发现,通过稳定币,他们可以轻松地绕开复杂的金融系统,持有并使用世界上最坚挺的货币——美元。
然而,在拉加德这样的央行掌门人看来,这恰恰是问题的根源。她认为:
这番论述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我们不妨退一步想,一个更根本的问题浮出水面:由国家垄断的货币,就真的代表了“公共利益”吗?
当我们听到“公共利益”这个词时,脑海里通常会浮现出“国家利益”或“集体利益”。但历史上,许多思想家对此有完全不同的看法。
法国经济学家巴斯夏曾提出,真正的“公共利益”,是那些先于一切法律而存在的东西:自由、财产和个人尊严。政府和法律的职责,应该是保护这些基本权利,而不是去侵犯它们。
从这个角度看,货币,就像语言和市场一样,是人类在千百年的互动中自发形成的制度,而不是由某个政府委员会设计出来的。它最初的诞生,就是为了方便人们交换劳动成果,储存自己的财富。
然而,当国家垄断了货币的发行权,事情就开始起变化了。正如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哈耶克所说,对货币的垄断,是少数人对多数人施加影响的最强大工具。
历史这面镜子也清晰地映照出,中央银行系统在行使其垄断权时,往往并非总在守护“公共利益”:
可以说,今天由国家垄断的法定货币,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丧失了它最重要的几个属性——保值、真实反映商品稀缺性。那么,一个大胆的疑问便产生了:央行的存在,究竟是在保护货币这一“公共产品”,还是在利用它服务于别的目的?
面对央行的担忧,哈耶克在《货币的非国家化》一书中,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构想:废除国家对货币的垄断,让私人机构自由发行货币,并让它们在市场上展开竞争。
这听起来可能有些疯狂,但其背后的逻辑却异常简单。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可以自由选择使用哪种货币,就像选择用哪个品牌的手机一样,会发生什么?我们自然会用脚投票,去选择那种最能保值、最稳定、最难被操纵、交易最方便的货币。
在这种“物竞天择”的机制下,任何一家私人货币发行方如果敢随意超发货币、稀释其价值,用户就会立刻抛弃它,转向更可靠的竞争对手。为了生存,发行方必须拼尽全力维护其货币的信誉和价值。
在这种逻辑下,由无数个体的自由选择汇集而成的,恰恰就是真正的“公共利益”。
回到最初的问题。拉加德女士之所以对稳定币感到恐惧,或许正是因为她清楚地看到,在一个公平的竞争舞台上,像欧元这样的法定货币,面对那些设计精良、价值稳定的“私人货币”,可能毫无胜算。
稳定币的崛起,与其说是一个迫在眉睫的威胁,不如说是一个强有力的提醒。它提醒我们,现有这套由国家垄断的货币体系并非完美无瑕,人们正在自发地寻找更好的替代方案。
与其想方设法去围堵和限制,或许更值得政策制定者们反思的是:我们该如何改革,才能让货币真正回归其本质,更好地服务于每一个人的自由和财富?这,或许才是这场辩论背后,真正攸关我们每个人的“公共利益”。
💡 说明 本文译自奥地利学派(奥派)相关的自由主义网站。若您有兴趣阅读原文,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