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三千字的血泪教训,时长1个小时,我用了 4 年时间,1400 万粉丝,25 亿次播放和 1200 场直播才换来的,你想问的,都在里面。
1 不要养号
养号是对智力的侮辱,是低成本诈骗毫无判断力的韭菜。不是多给同类视频点赞互动,你的作品就会有流量。任何账号都是两个身份,一个创作者,一个观看者。这两个身份是绝缘的。
就好像你在生活中,既是经营者也是消费者,你是个卖衣服的,你担心刚开张没客户,于是有大神告诉你,多去逛街,多去买别人的衣服,你买的衣服多了,你的生意就会变好。
怎么可能呢?你只会让对手的生意好起来。
短视频不也一样吗?拼命做数据,是你免费充当消费者,免费给别人带流量。多低级的谎言,怎么换个场景就有人信呢?
2 不要讲干货
你干货再好,抵得过一双黑丝吗?永远记得,你的对手不是另一个干货博主,而是黑丝,是包臀裙,是修驴蹄子,是地毯翻新,是一切抢走用户时间的内容。
永远记得,能打败人性的,只能是另一种人性。打败色的,是贪,打败贪的,是懒,打败懒的,是嫉妒,打败嫉妒的,是恐惧。
永远记得,想做爆款,就得顺应人性。
他不喜欢吃蒸土豆,你就给他做成炸薯条。
他不喜欢唐诗宋词,你就给他讲李清照的二婚故事,顺便谴责一下家暴男。
他不喜欢法国启蒙思想作品,你就给他讲小卢梭喜欢被漂亮姐姐打屁股,而且越打越兴奋,还把细节给写到书里,这本书叫忏悔录。
你看,我这么讲,你是不是就想买一本了?
用娱乐精神去传播知识,才是爆款的密码。看上去你是在讲八卦,实际上是利用兴趣撕开防线,找到最薄弱的点攻进去,顺便把知识传播给他。
3 不要拼作品
哪个笨蛋告诉,流量多 100 倍,就得是作品提升 100 倍,流量多 100 倍可不可以是受众多了 100 倍?
就好像提升产品销量,能不能不提升质量,我寻找更大的市场不也行吗?今天短视频用户如果是 600 个亿,你随便拍个大马路,流量都会多两个零,为什么?因为盘子大了,你分到的就多了,就这么简单。
这就是基本盘的作用。我讲的话题,全国有 100 个人感兴趣,那基本盘就这么点,撑死了就 100 个播放。但如果我讲的话题,全国有 100 万人感兴趣,基本盘就大了 1 万倍,播放就会同比提升。
怎么扩大基本盘?蹭热点。
你是个讲企业管理的,别给我讲什么员工激励股份分配的破事,我又没有企业,我干嘛要听?
好,怎么让不是老板的人也愿意听?蹭东方甄选的热点啊,你讲它的企业架构合不合理,俞敏洪管理水平能打多少分,董宇辉应该拿到多少股份才公平?所有喜欢董宇辉的人,都会把视频看完。
你是个讲知识产权的, 别每天讲商标商标商标,商你个头,老子不需要注册商标,一句话给你怼回去。东方甄选热点出来,你去讲讲董宇辉这三个字,已经被人注册商标了,被谁注册了?公司叫什么名字?实际控制人是谁?董宇辉有没有股份?万一董宇辉以后单飞了,他用董宇辉这三个字算不算侵权?不就行了吗?
4 不要补短板
普通人做短视频的第一件事,是承认自己的技能缺陷,想清楚哪些事情是一万年也补不好。
问你个问题,1000 人怎么打赢 10000 人?补兵力,补装备,补后勤吗?不对,当你极度弱小的时候,补任何东西都没用,因为你永远等不到招齐 9000 人的那一天,1000 人想赢 10000 人,有且仅有一个方法,战略。能不能下毒,能不能放水,能不能反间计,我的目的是赢,干嘛要和你硬碰硬?
越弱小,越需要智慧。短视频也是,啥叫普通人,就是这也不会那也不行,口播文案表现力全都一塌糊涂,那怎么搞流量?
靠脑子。任何一个热点出来,就给我写十条感悟,比如郭有才爆火十条感悟。感悟怎么写?不要写,去找,找到所有郭有才的爆款视频,从评论区挑 10 条点赞最高的评论,读一遍,就好了。这就是战略。
从写到找,就是革命性的转变,因为你写 100 年也写不出来。为什么去评论区找,因为评论区没有版权。为什么找点赞最多的评论,因为点赞最多等于最牛叉。等于你免费拿到十条最牛叉的文案,还没有版权,别人种树你摘桃,从来没有人做整合,你第一个,那流量就是你的。
有这么爆火的热点在前面顶着,有这么牛叉的文案在后面撑着,哪怕你搞个配音去读,播放量都不会低,而且话题源源不断。这就是战略。
5 不要被老师洗脑
独立思考是第二重要的,第一重要的,是怀疑精神。
为什么你老被割韭菜,因为你从来不怀疑。从小到大,你就被灌输一种观念,老师讲的都是对的。你不需要思辨,不需要批判,不需要自我否定。你只需要背书,按老师的做,老师就是真理。你从没有想过一个要命的问题,高考和社会是两张卷子。
高考是最最简单的事情,因为答案是唯一的,这个题选 A,全国的数学老师都选 A。这叫标准答案,有标准答案的游戏都不难。提升成绩,加大练习量就行。可社会要命的地方在于,它没有标准答案。
你想做短视频,完蛋了。有人说垂直起号,有人说泛垂直,有人说不要垂直,谁是对的?有人说横屏好,有人说竖屏好,有人说横看景竖看人,谁是对的?有人说早上发,有人说分行业发,有人说按活跃时间发,谁是对的?
人生在世,最怕的就是都有道理。知识犹如现代武器,追求的并不是火力,而是命中率。短视频就知识数量而言,已经多到你一辈子也学不完,你学了 1000 个技巧,再学第 1001 个,也毫无价值。真理追求的的是纯度,是到底哪一份才是对的。就像战场,指挥官拿到一千份情报,不知道哪个是真的,就等于没有情报。我就问你,哪个老师是错的?你不知道,你从没有想过,你也从来不敢想。因为你骨子里老师等于正确。
你觉得他粉丝多就是对的,他案例多就是对的,他开豪车住别墅就是对的,你不追求知识本身,怎么得到知识的回报。就像你不爱这个人,冲着他单位好就结婚,你怎么可能幸福?
记好了,学知识唯一的原则,应该是逻辑闭环,从原理到推导,每一步都严丝合缝,无懈可击。科学没有多数和少数,科学没有主流和非主流,科学没有权威和非权威,科学只有对错。哪一天你把精力放到追求对错,你才踏上真正的修行。答案到底是什么?往下听。
6 不要追求精准粉
做生意最难的是什么?
是卖出去。
生产不难,销售才难。你知道肯定有人要,可他们是谁,他们在哪,叫什么名,身份证号多少,凭什么要相信你,你统统不知道。所谓的精准粉,不过是一句正确而无用的废话。做生意,最重要的是互惠,你想从平台搞流量,可平台为什么要帮你推,它能得到什么好处?谁能想清楚这个问题,谁才能搞到流量。
想解决,就只有一个方式,泛话题。
通过有趣的内容,先吸引更多的人,看的人多了,平台才会觉得有价值,才愿意推给更多的人,有了更多的播放,自然可以遇到更多的精准粉。教英语发音没人听,那就聊王菲的发音准不准。教英语词汇没人听,那就教十二星座该怎么读。泛话题是地基,地基不能住人,但是没有地基,就没有那个房子。世界上最快的路,从来不是最短的路。
泛粉丝的本质,是你的变现工具,就像一款游戏,我当然知道你要挣土豪的钱,可是土豪在哪,土豪叫什么名字,土豪怎么知道这个游戏,土豪为什么要玩这个游戏?你统统解决不了,所以你必须要先免费,让大家免费玩,玩的人多了,才能接触到这些土豪,才能找到真正的付费客户,没有前面的免费,就永远没有后面的收费。免费玩家是什么?免费玩家就是游戏道具。泛粉丝是什么?泛粉丝就是短视频道具。
其次,用户是可以被转化的,从来没有非买不可。
你下班路上为什么买了二斤苹果?就是因为你路过一个卖苹果的摊儿,然后很多人都在哪买,你也尝了一口觉得挺甜的,然后就买了,就这么简单。从来没有一个人说,啊,我今天不吃苹果活不下去。除了阳光,空气和水,所有的东西都是可买可不买。
明白了这个,你才会发现泛粉丝才是真正的金矿。我原本没有想学英语,但是我听你讲完之后居然觉得那么有趣,我愿意去学。好,这样的客户你要不要啊?
7 不要纠结视频时长
不要去想几分钟视频更容易火?我问你,短视频为什么叫短视频?是时间短吗?当然不是,短是结果,不是原因。不是因为短,所以火,而是因为浓缩,才有价值。短视频的核心,不是时间长度,而是信息密度。没有废话,密集痛点,连环刺激,全是对他有好处的,他才能看下去。
人性自私,我们的每一次交换,都是要占便宜的。你 100 块钱买件 T 恤,是因为你觉得 T 恤比 100 块钱重要,花钱是在占便宜,你才愿意掏那个钱。
刷手机不也是吗,你得提供远超 1 分钟的收获感,他才愿意给你 1 分钟。为什么不去电影院非要看毒蛇电影,因为可以占便宜,因为 1 分钟等于三个小时,因为帮我节省了两小时 59 分。
永远记得,信息量相同的情况下,时长永远是越短越好,可要可不要的,一律不要,可说可不说的,一律不说。能用一分钟说完的,绝对不要花一小时。为什么有人是 30 秒,因为他原本是 3 分钟,为什么有人是 3 分钟,因为原本是三小时。
为什么大多数短视频都很短,因为创作能力的限制,很多人的才华,只能撑到 1 分钟。时长每长一倍,难度是要大四倍的。15 秒的只需要一个笑点,1 分钟就得加上故事情节,3 分钟就得再加无数的钩子和反转,所以没有几个人能创造 3 小时的视频还密度满满。
如果强行拉长时间,密度就稀释了,用户就划走了。
8 不要投 dou+喂数据
我知道有的说要投,我知道有人说 dou+可以喂数据,我知道有人教你各种投放技巧,我就问你?有用吗?
不要管乱七八糟的,你就思考一个问题,如果你是张一鸣,你会怎么给流量?
两条路,要么好的内容,帮你留人,你会给,要么直接付费,帮你变现,你也会给。换句话说,你想搞到流量,要么提供好内容,要么提供钱。
好,最关键的地方来了,内容等于什么?等于你的时间。钱等于什么?不也等于你的时间吗?可是,时间只有一份啊,那这个问题就回归到,我这一份的时间,到底是变成作品换的流量多,还是变成钱换的流量多,哪个多我就选哪个,永远只能二选一。
你要是马云,那就别创作,有这个时间,你早就挣两个亿了,但如果不是,想一想你为什么做短视频,不就是因为线下不挣钱吗?本来就是不挣钱,才做的短视频,怎么又绕到你最不擅长的拿钱买流量上去了?这不又绕回去了吗?好不容易蒸汽机车换成了高铁,结果又开始烧煤了呢?
dou+的本质是什么?是花钱伤害用户体验。因为你不投的时候,用户原本可以看到更好的内容。那既然投钱,就得想清楚图什么。所以投 dou+的唯一原则,是效率为正。投一百,赚两百,投两百,赚五百,老子能赚钱,才能继续。否则,你投个毛啊?投了 100 个点赞,值多少钱?你不知道。投了 100 个关注,值多少钱,你也不知道。不就相当于你开个饭店,每天挣了多少钱都不知道吗?那结果一定是亏到你没钱投为止。
什么才叫喂数据?今天发,明天发,后天发,每次都在迭代,每次都在提升,每次都在优化选题文案,这才叫喂数据。
你的包子难吃,再找一万个人来尝,它也好吃不了。你真正要做的,是提升味道,面不行就换面,馅不行就改馅,厨师不行就换个厨师,不解决根本问题的,都是耍流氓。
那不花钱怎么搞流量,往下看。
9 不要挑选发布时间
几点发作品容易火,有人说是晚上,因为看的人多,有人说上午,因为发的人少。有人说应该是按行业,汽车类 5-7 点,情感类晚上 8 点,育儿类 20-23 点,教育类 13 点和 22 点。还有人说看活跃时间,点击数据中心,查看粉丝数据,找到活跃时间,然后提前四个小时发,因为审核需要四个小时。
好,谁是对的?
答案是全错。
你要觉得第 4 个对,说明你缺乏基本常识。如果看的数据足够多,你就会发现,用户的活跃时间几乎都是一样的,不存在什么特例。只要他是个正常上班的,只要他白天工作晚上睡觉,只要他正常要吃三顿饭,那他的活跃曲线就一定像这个图一样。
无论他是干 IT 的,搞母婴的,玩汽车的,还是做教育的,还是什么乱七八糟的行业,曲线全都一样。你自以为搞到一份独家数据,其实各行各业全都一样。
真正的做法是什么?是权重。
举个例子,明天我想取 1,00 万,请问去哪个网点取?是工行,建行,华夏还是浦发呢?这个时候你得考虑网点的大小,考虑能不能预约那么多,这时候选择是有意义的,因为权重很高。但你要说我明天就取 100 块,请问应该去哪个网点?答案是哪个都可以,你找个 ATM 机都可以,因为权重太小了,任何一个网点都有足够的钱。
短视频不也一样嘛。
几点发作品容易火?什么人才会问这种问题?菜鸟啊,那种菜到不能再菜的,连 1000 个播放都没见过的菜鸟,才会问。可既然是菜鸟,那就意味着任何时候都有几十万流量给你,永远不需要考虑用户不足,永远不需要考虑池子装不下。你就取 100 块钱,轮得到你去选网点吗?
你说我万一有个千万播放呢?用户不够用怎么办?如果你真的能做到千万播放,那就不会问这个问题。因为到了这个层次,你就会明白,真正重要的根本不是时间,而是痛点选题,是爆款文案,是节奏和冲突感,是穿过屏幕的扭曲场。
10 不要关注后台数据
你后台数据那么牛逼,怎么就是没播放啊?因为没有人告诉你,数据是多维的。
一个是时长,一个是进度,一个是领域。先说时长。
很多人说我把视频做成 5 秒钟,这样完播率不就高了?这种鸡鸣狗盗的技巧叫破播放,5 秒钟的视频然后放 100 个字进去,完播率不久 100%了吗。如果你有独立思考能力,你可以搜一下那些爆款视频,看有几个是 5 秒钟之内的?这就是时长维度,5 秒的完播率和 50 秒的是完完全全不同的,看完 5 秒很容易,看完 50 秒就很难,而且每长一点,难度都指数级上升,因为耐心会指数级下降。所以视频长一倍,完播率权重不止高一倍,可能 2-3 倍甚至更多。这才是科学的理解。
你说我考了 99 分,那你得说清楚到底是小学的摸底考试还是全国性的奥数比赛呀,对吧。
第二个,进度维度。进度不是一个单一的数字,而是一个整体加权的结果。比如说 10%的人看到了最后,30%的人看到了 70%,40%的人看到了 30%。这些全部都要统计进去,再加上一个权重折算,才能得出最后结果。这才是合理的算法。绝对不是去统计有多少个人真的看到最后一秒。
你说我们班第一名考了 99 分,等于什么都没说。我得知道考 90 分的多少人,考 80 分的多人,还有不及格的多少人,才能评估你们班的整体水平,不是吗?
第三个:领域维度。有人讲知识讲科普,有人讲生意讲财富,有人对口型装可爱,有人拍美食玩数码。不同领域该怎么比?答案是:没法比。要比较,就得拉到同一维度,知识类和知识,搞笑和搞笑比,舞蹈和舞蹈比。就好像文科生和文科生比,理科和理科比,艺术生和艺术生比。
这才是多维数据,你把它强行降到一维,可不就出问题吗?这就是为什么明明数据牛逼,就是没播放,因为信息丢失了。
记好,播放多,就是内容好,播放少,就是内容垃圾,没有例外。
11 不要纠结横屏竖屏
一律用竖屏,拍人物,用竖屏。拍景色,用竖屏。短视频,用竖屏。做直播,还是用竖屏。能用竖屏,坚决不用横屏。
因为横竖屏的本质区别,并不是长宽比的区别,而是信息流动方式的区别。
横屏是上一代的沟通方式,视觉优先,因为眼睛是左右长的,所以电影是横屏,电视是横屏,横屏意味着信息单向流动,演什么就是什么,只需要动眼,不需要动手,这才是横屏的本质。而竖屏,意味着信息双向流动,竖屏是这一代的沟通方式,它是交互优先 ,之所以竖屏,是方便握持和大拇指操作,因为用户和视频是要高效互动的,这才是竖屏的本质。
明白这个,我再问你,当眼睛和手出现冲突,优先满足谁啊?满足屁股嘛,少看怎么说,就看怎么做,用户的屁股说明一切。明明转 90 度就可以看横屏的,而且是满屏,为什么没有一个人做?因为,懒,才是第一位的,人可以适应一切的东西,有一天你把牙结石洗掉了,都会觉得牙里空空的不舒服。
所以按照这个逻辑,你会明白,所有的横屏都会死,某站会死,某酷会死,某奇艺也会死,他们还停留在上一代的交互方式,竖屏才是未来,交互优先才是未来。
你有没有想过,其实我们一切的结论都源自潜移默化,比如为什么要横屏竖屏二选一,为什么没人问三角屏,为什么没人问菱形屏,为什么没人问八边形的屏?因为没有见过,如果见过,他也会问六个屏里面选哪个。
12 不要关注平台政策
不要关注抖音出了什么政策,视频号来了什么新规,小红书做了什么调整,你为什么做不起来,就是老关注这种鸡毛蒜皮,而且你还觉得拿到了一手信息。
我就反问一个问题,你是不是守法公民?
你说我是。
那我问你,这么多的法律,这么多的法规,这么多的条例,你有没有从都到尾读一遍,如果你没有,你怎么知道你是守法公民?我再问你,这么多的修正,有这么多的解释,有这么多的补充条款,你有没有在第一时间全部看一遍?如果都没有,你怎么知道你没有违法?
我再问一遍,你是守法公民吗?
当你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你会发现唯一的解就是两个字,公理。
任何一个法律的制定,都必须要站到操盘手的角度,要足够简单,足够清晰,足够透明,简单到每个人,不需要背,不需要记,哪怕他不认字也能够明白才行。只有足够简单清晰,规则才能够执行下去,否则就一定是空中楼阁。
明白这个逻辑,你再看世上所有的法规,无非是那几个公理,比如不能害人,不能抢劫,不是偷盗,所有的条文,所有的解释,所有的细节补充,全是围绕这几条展开,无非是多一点和少一点的区别。
短视频不也是吗?平台制定任何一个规定,都不指望所有人都把它读一遍,如果这么复杂的话,那平台就一定干不下去。所有短视频的规则,简单到只有五个字,用户当裁判。
用户越喜欢哪个视频,那这个视频就必须拿到更多的流量,不是可不可以,而是必须,老子刷了一个小时,居然没有一个喜欢看的,那就再也没有第二次了。不管是抖音还是小红书还是视频号,无一例外。
唯一的区别在于,小红书是曝光点击逻辑,所以封面更加重要,抖音是用户试吃逻辑,所以五秒完播更加重要,而视频号是熟人社交逻辑,所以分享转发更加重要。
13 不要低估最小练习
短视频难,并不是它真的难,而是期望和现实之间有落差,具体来讲,是低估了必要练习的次数。
理论上练一万次才会有效果,但是你觉得练 100 次就行,结果没有练好,你就会觉得好难。其实你想想,生活当中有多少技能,是通过大量的必要练习堆上去的,你练习了多少次才能熟练夹菜?你摔倒过多少次才学会走路?你路上开了多久才成为一个老司机?你潜移默化了多长时间才把汉语学好?
所有的难都取决于落差,如果你认为短视频需要 100 条才会起量,那么你发到第 20 条的时候,突然来流量了,你就会觉得好简单。但现实中,很多人严重低估了最小练习量,他觉得我发个三五条,就应该有流量,结果发了一条没有,发了一条还没有,他就会觉得唉呀,难。
以我自己而言,当时发了足足 23 条,才得到正反馈。这是我当时的数据,发到 16 条的时候,播放还是一个,一个。
我告诉你,这才是正常数据,若不是有极度非凡的天赋,凭什么发几条就应该火?
任何东西不都是吗,学钢琴,1000 个小时才能弹好一首曲子,如果你认为练 10 个小时就行,那你就一定会觉得难,一定会发现怎么都弹不好,这个音怎么都连不上,左右手怎么都不协调,琴谱怎么都记不住,其实你唯一要做的就是加大练习,把数量堆上去,一切就都解决了。
不提升最核心的练习量,在那想怎么用 10 个小时搞定,这就是聪明过头,聪明反被聪明误。
为什么马云这种顶尖的大脑,一直在强调笨的作用,为什么乔布斯这种天才,都反复提到 stay foolish,为什么大家都喜欢用笨,用 foolish 这些词?
太多人不缺想法,不缺创意,他们其实非常聪明,就是没有狠下心来踏踏实实做一件事。就像一支军队,他们有一流的指挥官,一流的情报部门,一流的组织能力,唯一的问题是,他们的士兵贪生怕死。
太多人拥有聪明,但是却不拥有智慧,因为智慧本身包含了不聪明,像傻子一样,像疯子一样,像偏执狂一样,像电影里的阿甘一样,疯狂的为一件事情,不惜一切代价。迎着冷眼,迎着嘲笑,哪怕再绝望,哪怕再崩溃,老子也要干到底,这才是智慧。
聪明是不想走弯路,而智慧是明白,不走弯路本身就是最大的弯路。
14 不要记录美好生活
想要流量,就千万别被 slogan 误导,千万不要记录美好生活。因为同一个 slogan,从平台和从个人的角度去看,是两个世界。
先说平台,为什么是这个 slogan,为了击中最多的用户。他希望每个人都可以分享,每个人都可以上传自己的视频,这样它才能增加平台的黏性,才能源源不断获取用户自发贡献的内容。
你要知道平台本身是不生产内容的,它只是分发内容,所以他要做的就是,尽量让 6 亿人每天都停留在上面,你可以看别人分享的,感受内容的快乐,你也可以分享自己的,感受被关注的快乐,把你的生活和平台绑定在一起,把你的时间和平台绑定在一起,这个才是他的目的。所以才有这句 slogan,记录美好生活。阳光,积极,向上,击中每一个人。
可问题在于,你的生活美好吗?你的生活有人喜欢吗?你自己都觉得枯燥,平淡无奇平淡的像白开水一样,别人为什么要看呢?
流量的核心,不是自己爽,而是观众爽。你仔细想想,那些做深夜美食的,真的是饿的不行非得吃点东西吗?那些做旅游 VLOG 的,真的是哪也没去过见啥都特兴奋吗?再直白一点,那些穿黑丝的小姐姐,真的是生活中特喜欢穿黑丝吗?
切换到用户视角,你就知道,想火,就得记录不美好,因为快乐建立在痛苦之上。看过爸爸去哪儿吗?为什么火?因为大明星也笨手笨脚,因为大明星也会被老婆骂,因为大明星卸完妆这么丑,那我就平衡了。
儿子五岁背唐诗,不会火,儿子五岁当舔狗,会火。
老公帮我拍个照,不会火,老公把我拍成黑猩猩,会火。
睡觉前做个面膜,不会火,睡觉前数皱纹有多少个,会火。
什么时候记录不美好了,什么时候就开始火了。
15 不要掉进专业的诅咒
为什么越专业的人,越没有播放,因为专业的诅咒。你一旦学会了骑自行车,就再也回不到不会骑的状态,你就再也不知道那些不会骑的人的痛点是什么。
刷手机是为了找乐子,不是为了听天书。涨短视频拼的是向下兼容,是找到比你弱的人,然后哄他开心。大学生可以哄高中生,高中生可以哄小学生。想不清楚这个,你就永远不明白为什么教人坐个飞机还能火,因为还有几亿人没有坐过。
任何觉得司空见惯的事情,都有无数人从没体验过,你不知道他们的真实需求,就永远拿不到他们的播放。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是最要命的。
短视频不是写论文,它比拼的是相对速度,你越是讲专业,能听懂的人就越少,基本盘就越小,播放就越容易卡死。当你嘲笑网上都是肤浅的垃圾的时候,恰恰说明你自己的无知。
你以为大家想知道红酒的历史渊源,其实大家只想知道红酒怎么开。
你以为大家想学习柴可夫斯基协奏曲,其实大家只是想知道怎么学一分钟就能装叉。
任何一个行业,粉丝最多的博主,都不是水平最高的,而是最能照顾小白需求的。需求都把握不了,你还做个毛?
啥叫好的内容,八个字,高且仅高半个维度。比他好一点点就行,千万千万不要多,就像健身,练个薄肌,可以吸引美女,你要是练成施瓦辛格,那就只能吸引糙老爷们。为什么你的粉丝全是同行,因为高的维度太多,高到只有同行能听懂。
而同行最大的问题在于,只白嫖,不付费,而且白嫖之后还捅你一刀。账号如果全是同行关注,基本就可以放弃了。
同行就是反向指标,哪一天同行都觉得你是傻叉,恭喜你,要成了。
16 不要相信隐藏技巧
是不是有人告诉你,播放量上不去,就要点击创作者中心,找到创作灵感,豆荚助手,干货分享,发布的时候添加这三个话题,就可以突破了。
而我想告诉你一个公理,就是任何产品设计,都应该是越重要的功能,要放在越显眼的位置。不是可不可以,而是必须这样,没有例外,例外就得死。就像一个手机,绝不能说电源键藏在后盖里面,用的时候得先把螺丝把撬开,然后掀开电池,从下往上第 5 个螺丝的地方长按 5 秒钟才能开机。谁敢这么做,谁就一定会倒闭。
这就是公理。
短视频不也一样吗?作为一个平台,它不生产内容,它只分发内容,那它就一定希望创作者发布更多更好的作品,来帮它吸引更多更有价值的用户。而想激发创作者,门槛就必须要低,低到不需要说明书,低到闭着眼睛凭直觉都能操作。这样它才能拿到更多的作品,整个模型才能持续下去。
明白了这个逻辑,我再问你,他为什么要刁难创作者呢?为什么非得加几个话题才能有流量?为什么把一个重要功能藏的这么深?为什么要平白无故提高新人的学习成本?目的在哪?对平台有什么好处?对创作者有什么好处?
记住一句话,对方或许是个唯利是图的小人,但绝对不会是自掘坟墓的傻瓜。
其实很多玄学问题,切换到系统的角度,就会迎刃而解。比如为什么用字母替代汉字?
不是增加完播,不是抓眼球,也不是习惯表达。而是四个字,审核效率。
你是平台,既要确保不违规,又要确保审核速度,那怎么办?只有一个答案,分级审核。
先用机器再用人工。机器的优点是速度快,那缺点呢?是准确度低,容易误杀。用字母替代汉字,就可以有效绕过机器审核,避免误杀。直播不也是吗?赚钱说成赚米,就是防止万一机器抽风,给我断播了。
17 不要觉得赚钱丢人
张同学这个账号为什么废了,就是因为不好意思变现。
最火的时候没有直播带货,错过了最佳变现时机,再回过头来,已经没机会了。要么就不变现,从头到尾清高到底。要么就大胆变现,不要担心闲言碎语。但是绝对不能扭扭捏捏,既要又要。当年一场可以卖几千万,担心别人说,现在一场卖几万,不还是有人说吗?赚的更少了,反而说你吃香更难看了。
郭有才最大的失误,也是他关闭直播打赏。因为问题根本不出在打赏,而在于仇富,而仇富恰恰是无解的。富就是原罪,比他强就是原罪,比他有钱就是原罪,只要你不变成穷光蛋,他就永远不会喜欢你。
允许一个明星卖演唱会门票,凭什么不允许一个草根歌手开启打赏?不买门票,你根本进不去,不做打赏,你却依然可以听,为什么对后者如此苛责?这本身就是对草根最大的歧视,大家原本都是草根,凭什么就你成了大树,黑粉的本质是打压同类。最恨郭有才的,一定是另一个草根歌手。为什么没人攻击小杨哥,因为火箭升天,他跪了。
所以郭有才真正要做的是播,持续播,一直播,疯狂播,播到烂,播到吐,用最短的时间积累最多的财富,先拥有财富,再心怀天下,扶弱济贫。
黑粉根本不是问题,只要增量为正就行,你不喜欢管我屁事。版权根本不是问题,该赔多少就赔多少,还不满意就找我律师。
用最短的时间把利益最大化,才是核心权重。做 IP 的第 1 步,就是摆正对黑粉的态度,不理睬,不关注,不在乎,爱咋咋地。
任何想满足魔鬼客户的,一定会把自己耗死。
不要在乎不喜欢你的人,那不是你的问题,是他的问题。允许一个不喜欢的人出现,恰恰是成年人应有的心智。
我不喜欢看动画片,但是我允许它,我不喜欢看肥皂剧,但是我允许它,我不喜欢看各种 low 到爆的网红直播,但是我允许它,因为我知道,有别人喜欢。你喜欢喝咖啡,请允许有人吃大蒜,你喜欢听歌剧,请允许有人看二人转,你阳春白雪,请允许有人下里巴人。
不以个人意志决定他人喜好,是现代社会最基本的尊重。
18 不要担心阶层固化
很多人总是担心阶层固化,大博主都把流量瓜分完了,那我们还有机会吗?
上帝视角,上帝视角,想一想,如果你是平台,如果你有 10 万流量,如果新人和老人质量差不多,二选一的话,你会给谁?
换句话说,给谁对平台才最有利?
平台是什么,平台是一个连接器,不生产内容,只推荐内容,你看到好的内容,是因为有另一个人在生产。所以如果你是平台,就一定要想办法激发创作者,越能激发创作,好的内容才越多,吸引的用户才越多,你平台的价值才越高。
怎么激发创作,答案是优先给新人流量。
首先是边际效应,同样一万块钱,送给穷人和富人,谁会更感激你?流量也是,老人已经有了很多播放,这时候再多给 10 万,他未必能感恩。但是新人不一样,他完全没见过这么大阵势,上来就是一个十万加,那今天就别睡觉了,满脑子都在想,怎么再做一个更好的,怎么突破 20 万,50 万,100 万。
其次是沉没成本。对于很多大博主来说,他们已经投入了很多时间精力,就算平台少给点流量他轻易也不会走。但是新人就不一样,他们对平台没有任何的感情,一旦没有得到及时的正面激励,就特别容易流失。
第三是鲶鱼效应,你是平台,一定不希望阶层固化,一定希望老人有危机感,让新人激发老人,让所有人都拼命创造内容,对平台才最有利,大臣们越是你死我活,皇上睡觉才越安稳。
第四是用户体验,用户是喜新厌旧的,用户是会审美疲劳的,当年旭日阳刚还上春晚呢,当年你还听老鼠爱大米呢,今天再唱,你还听吗?如果你今天刷到的还是 3 年前的网红,你还会继续玩吗?明白这个,再想想,多久没刷到朱一旦了?多久没刷到张同学了?多久没刷到代古拉 K 了?
永远没有阶层固化,永远只有新人崛起。
19 不要相信强者恒强
三年前我就说要做要做要做,结果都 2024 年了,周鸿祎才反应过来,但这个速度已经是头部了。
请问,其他企业家在干嘛?这些人中龙凤们,这么好的资源,这么多的人脉,这么强的判断力,他们为什么就死活不做?
因为有一个特别要命的障碍,你成就越高,这个障碍就越高,无关能力,无关金钱,无关资源。四个字,心理门槛。我当年那么牛逼,你还是个小弟,你还在谁谁谁下面打工的,现在你去搞一个平台,我居然要到你下面去给你创造内容,我去,这个有点拉不下脸。
这种感觉就好像你公司的前台离职了,然后半年之后给你打个电话,说家里缺个保姆,让你去。你要是能去,你可真牛逼。
所以千万不要觉得企业家做短视频比你强。强和弱犹如道家之阴阳。所有的强都是基于原有赛道,你之所以是 NO.1,是因为每个器官都针对原有赛道极致进化,可这就意味着,一旦赛道本身发生变化,优势就会立刻变成劣势。金枪鱼速度无敌,一旦离开水面,就第一个憋死。
你就没有发现,当年的第一代网红,几乎全都销声匿迹了?
你就没有发现,当年微博公众号的头部,几乎没有一个做起来的?
当年的胶片王者柯达,为什么倒在数码面前,因为它的胶片太挣钱了,挣钱到把每一个人都牢牢绑定,绑定高管,绑定经销商,绑定工程师,谁反对胶片,谁就出局。越是领先,就越难适应变化。
任何一个新机会,最受益的就是无根无萍的普通人,正是因为无牵无挂,无羁无绊,你才更有可能干的起来。老家伙魔兽装逼确实牛逼,但不好意思,小朋友现在只玩原神。
每一个新机会,都会把之前的优势,全部抹平,在新的赛道,重新开始。
如果不是短视频,你讲管理永远讲不过余世维。如果不是短视频,你教写字永远干不过庞中华。如果不是短视频,你教吉他永远超不过刘天礼。如果不是短视频,你成功学永远干不过陈安之。如果不是短视频,郭有才永远超不过李翊君。
20 不要觉得入场太晚
第一个错误在于:孕妇效应。
怀孕了就更容易发现孕妇,开奔驰就更容易看到奔驰,买了个 LV 就会发现满大街都是 LV,这就是孕妇效应。因为你会不自觉的去寻找同类,然后就会觉得好像变多了,其实人家一直在那,只是你之前留意不到。你觉得做短视频的多,是因为你想做了,你开始关注了,孕妇效应就来了。
更要命的是,孕妇效应在短视频平台又被放大了十倍。现实当中你看东西是随机的,但是短视频不一样,它有兴趣推荐,你越喜欢看,它推给你的就越多,那最后就会产生一个错觉,好像全世界都在学短视频。
这就是信息茧房,进入容易,出来难。数据不重要,跳出数据的独立思维,才重要。
第二个错误在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你看到的是短视频,是很多人都在学,是很多人都在教,但是你没有看到的是:任何一个产品都要讲细分的。
什么叫细分,比如说淘宝的衣服,无穷无尽,源源不断,你不吃不喝从早上滑到晚上,累到你的大拇指得了腱鞘炎,你都翻不到底。但是你只要稍加几个选项,比如说男性,蓝色,小立领,XXL,500 块以上,发货地北京,你就会发现,看似海量的选项只剩下寥寥几个结果。这就是细分。
男装和女装不竞争,西装和牛仔裤不竞争,流水线工厂和大师手作不竞争。品类不重要,细分品类才重要。把这个道理带到短视频,你要看的是什么?
是看你自己的行业,看你现在的同事,看你线下的竞争对手有没有在做。你是一个会计,你是一个导游,你是一个卖海鲜的,你是一个房产销售,请问,你的线下同行都在做吗?他们都知道怎么做吗?他们都做的风生水起吗?
这就是悖论,如果他们做得让你眼红,你自然就会去做,根本不需要再问这个问题。而如果你需要问,就恰恰说明你周围的同行,没有一个能做起来的,没有一个懂怎么做。
21 不要自己胡乱摸索
高中的课本都是公开的,你怎么不自己在家摸索一下,顺便考个清华本科呢?
大部分人找老师,就是自己摸索的效率太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习当中最大的器是什么?是老师啊。
学习的第一步,是听老师的,学习的第零步,是找对老师。因为之所以要学,说明你不懂,可是你不懂,就不知道一旦找错老师,你会掉到怎样的一个坑里。
一个错误的老师带来的,绝不是金钱上的损失,而是你按照他的方式摸索了两年,最后发现,错了,再也没有机会了。
10.9.9 的理财课,让你亏的绝对不是 9.9,而是一辈子彻底沦为穷光蛋。
普通人如何超过普通人,智力普通,能力普通,各个方面都普通,凭什么超出,唯一的原因是老师,不是因为他更努力,而是他的老师打败了你的老师。我进了省重点,你去了县二高,那我高考成绩一定比你高 20 分。很多人并不是学习不努力,而是在分辨优秀老师的技能上,几乎为零。
这个世界上最欠缺的,就是高阶心法。
知识有三个层级。最浅的是常识层,占 99%,比如百度一下,你就知道。大部分人接触的,都是这个层级,它能解决一个基本的概念问题。比如什么是完播率,发布要注意什么,剪辑拍摄话题该怎么选。常识层的问题是,啥都懂了,但好像啥也没懂。
高一些的是技能层,占 0.99%,大部分的付费课程都是,告诉你一个黑科技,让你播放多一些,比如低粉爆款,钩子开头,J 型剪辑,发布带话题之类。技能层的问题是,貌似领先半个身位,却并不解决根本问题。
最顶端的是系统层,只占 0.01%,所谓系统层,就是抛开具体技巧,从造物主的角度弄清楚规则,再反推自己的优势,明白了游戏规则,你才能用一条命的轻微代价,尽可能玩到通关。很多人的问题是,终其一生没有见过高阶心法,他们不是学的太少,而是学的太多,九股真气纠缠,走火入魔。
我就问一个问题,如果没有老师,请问,你该怎么做短视频?
想清楚这个,99%的课程都不需要学。
短视频的高阶心法,来我训练营,39 听三天,只讲一遍没有回放,下方链接,自己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