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老总包小三,要直面本质问题!
原创
古原
蓝球主刀
蓝球主刀
微信号
gh_cf3a55e3018e
功能介绍
带你了解不一样的经济学
发表于
收录于合集
大家好,我是老古。
国企问题,才是这位包小三国企老总背后的真正问题。
但国企问题,即使是一众经常批评国企的人中,依然有很多的认知误区,甚至一些知名的自由市场派经济学者,都依然在犯错。
他们的错误观点如下:
1、国企是政府,国企官员就是政府官员;
2、国企就是计划经济;
3、国企现在实际上被私有化了,他们成为官员的财产;
4、国企最大的危害在于垄断了市场,获得了垄断利益;
5、国企就是政府用来与民间争利,夺取利润的工具;
以上观点全错!
对国企的认知不清,就会找不到国企真正的问题。
先把国字去除,我们先来说企业。
企业的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是,他的收入来源于消费者的购买。
这是企业与政府之间最大的差别,政府的收入来源于基于暴力的税收,一般来说,他具备有无偿性,也即,交了税,你并不能对价拿到什么。(除了社保税,虽然不对价,但构成了债务)。
虽然各国税收都宣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但是他不是一一对应每一个纳税人的税收的。沿海城市的企业交的税,可能用于西北民众的扶贫,他不是个人交税后就能回馈个人的市场化机制。
但企业不一样,哪怕他是国企。
你花钱买油,这个油是中石油的,你就一定会对价拿到一部分油,而且这个过程,是一个自愿交易的过程,他并没有强迫你购买油,你至少有一个选择,不买或少买。
所以,今天大部分的国企,不是政府部门,他们有着与政府部门完全不同的机制,他们的收入主要来源于消费者的自愿购买。
但是,在计划经济时代的国企,是政府部门。
他们不用销售产品,他们生产的产品是由政府部门进行调拨和分配的,也即,他们不为消费者生产,他们是为政府生产。
计划经济是指令经济,在计划经济下的国企不需要制作财务报表,也不需要利润,甚至都不存在价格,那时的国企生产产品的价格是由上级决定的,他不是价格,只是一个数字。
所以,现在的大部分国企,都不是计划经济,他们并不是按上级部门的安排进行指令性的生产,他们有财务报表,也将利润当作目标,他们的收入也来源于消费者的购买,而不是政府的资金安排。
国企并不是官员的财产,如果是官员的财产,那官员的贪污腐败岂不是很搞笑?一个私企的老板会向一个质次价高的供应商拿回扣吗?
这不是疯了吗?
国企的官员在国企中搞钱,恰恰是因为国企的产权不清晰,类似于无主财产,人人都想上下其手,搞点钱。不少国企的腐败不是仅限于国企干部,而是全员性的。
很多国企职工,在国企里拿到的收益都超出他们在市场中能拿到的收入,否则你怎么解释无数人打破头也要进国企?
比如,国企的公积金很高,国企的五险交得很足,国企的各种小福利很多,甚至国企职工还有把下一代和亲戚都搞进来的代代相传的特权。
如果国企的员工拿到的收入和市场中的收入是一样的,那国企职工的流失率、跳槽率应该与民企接近。
当然,这都还是小问题,为什么?
因为分析一个企业,最为重要需要判断的问题就是,他是不是在努力赚钱。
在市场中,赚钱就是服务消费者的过程,你能不能赚到钱,就取决于消费者的选择。
国企的问题,并不是在于他们与民争利,恰恰相反,国企的问题就在于他们不想赚钱。
一个人想赚你的钱,不是坏事,他就一定想办法服务好你,发现你的各种潜在需求,然后努力让你掏钱买单,这样,他才能赚到钱。
在改革开初之初,国企先是爆发出来了生产力,因为仅仅因为可以向市场供应产品,就能让政府部门变成企业,由此,生产力就可以得到巨大的提升。
但紧接着,日子刚好了几年的国企,马上就陷入了困境,原因是,国企天生的问题,让其生产的产品相对于越来越多的私企价高质次。
大量的国企就陷入了订单不足、产品滞销的困境中,不得不靠政策性贷款来渡日,找政府要钱发工资,成为大量国企的常态。
那这些国企为什么突然就不行了呢?
原因之一,是大量的国企在刚刚离开计划经济那几年,扩大生产带来了效益,并允许国企职工分配部分效益,使得当时的国企成为了就业的好去处,无数国企子弟、干部子弟峰拥而入,导致国企人员迅速膨胀,成本大增,效率也大降;
原因之二,即国企的产权不明的问题导致其管理者的目标并不在于为企业创造利润,而在于如何让个人拿到好处;而管理者的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构成了矛盾,企业创造利润他并没有好处,反而在管理上混水摸鱼,接受低劣产品供应商的回扣能拿到好处。这时,企业陷入亏损,就是一个必然。
很多国企,变成了管理者获利的工具,但整个企业,根本没有赚钱的目标。
一个不赚钱的企业,才是可怕的,才是危险的。
所以,国企最重要的问题,不是别的,而是如何让这家企业,真正想赚钱,因为只有一种方式才能持久的地创造利润 ,那就是服务越来越多的消费者。
拼多多,为了赚钱,都想办法去服务美国的消费者了。这是企业利润目标的必然,而国企有这个目标吗?没有,大部分国企领导人心里根本没有企业利润目标。
相对于某些国企的垄断地位,国企不想赚钱带来问题才是第一位的,因为这才是作为一个企业,最最重要的硬伤。
很多人认同国企,说国企才能在贫困的地方建基站,建铁路,所以他们亏损是正常的。
国企的确会成为一个多目标手段,也就是又想赚钱,又承担部分政府慈善的职能,但把国企搞成这种地位,还是在削弱国企的企业属性。
那些长期巨额亏损的企业,比如铁路,他的企业属性就很弱了,接近于政府机构了。
不赚钱是很容易的,但要赚钱是很难的。
不对国企有利润的要求,就让国企领导因此逃避企业利润目标的追责。
中国的国企,很多帐面上有利润 ,但这些利润往往来自于特殊的信贷地位,来自于政府的补贴,来自于垄断的地位,而不来自于服务消费者的需要。
中国虽有庞大的国企,但每年上交的利润占财政收入的比例却非常低,甚至近乎于无。
怎么让他变成一个在市场中赚钱的机构,才是国企的根本问题。
国企存在的问题中,按重要性排序,可以这样划分:
第一,不想赚钱,没有利润目标;
第二,阻止竞争,拥有垄断地位;
第三,承担部分政府职能,比如政府慈善;
第四,国企腐败问题
人们对国企的错误认知,主要来源于以下错误观念:
第一,潜意识中还认为国企有自己一份,国企领导贪污,就是损害了自己的利益;
第二、认为一个机构做慈善是好事,他们才帮助了民众,而一个赚钱的机构,在侵犯民众。
对市场的误解,导致了对国企的批评不够、要求太低。
国企腐败算什么大事,国企拥有那么多资源,不为消费者服务,不创造利润 才是真正的大问题。
国企人员腐败不过反映了这家企业不以利润为目标的一个现实罢了,还记得周劼么?为什么一家子都在一个系统上下其手,也不过说明了这些企业在忽视利润。
民企也有腐败,但这些人是在偷老板的财产,在损害企业的竞争力,最终他们也会损害企业为消费者服务的能力。
民企的腐败是管理不力导致的,而国企的腐败是国企不以服务消费者为目标导致的,这是两回事。
人类主要的福祉,不来源于慈善,而来源于追求利润的正常企业。我们今天比过去更美好的生活,主要来自于那些努力创造利润的企业们。
商业不是慈善,是比慈善高出N个位阶的文明力量。
那些想赚你钱的企业 ,为了从你口袋里掏钱,不断地降低成本,找到新的方法来提升生产效率,最后让物价越来越低。
快递从20一单变成1.5一单,就是企业为了赚钱而产生的结果。
从这一点看,顺丰和三通,他们为全国民众创造的福利远远高于中移动在偏远山区建几个基站带来的价值。
但顺丰和三通得不到高评价,而中移动不要利润建一些基站却被评为国企的优势。
人们害怕赚钱的企业,不了解企业追求在市场中利润才是对最符合自己利益的事,这才是很多人现在依然对国企宽容的原因。
国企的存在,是一个历史问题,未来国企要怎么办?只有一个办法,让他在市场中去生存,接受消费者的检验,消灭国企的特权,就是对待国企的最佳方法。
是骡子是马,都拿出来溜溜,看看谁能让无数的消费者得到实惠,这才是一个企业应该具备的价值。
由消费者来决定国企的生死,才是最佳方法。
继续推广我另一个号啊,古二古三,记着加关注喔,一月只发四篇文章,但每一篇都将是我精心创作的好文章。记着扫码关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知道了
微信扫一扫
使用小程序
取消
允许
取消
允许
:
,
。
视频
小程序
赞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