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琼瑶于2024年12月3日写下遗书辞世,“翩然”而去,引发读者悼念惋惜的同时,也引起了人们对如何“死去”的热议。很多年前,社会上曾流行一种说法:中国人“生不起、住不起、病不起、死不起”。这里的“死不起”指殡葬费用的高昂。科技发展到今天,医生面对最大的问题不是病人如何“活下去”,而是如何“好好地走”。某种程度上说,不得“好死”可能是现在最被我们忽略的幸福难题。中国各大城市在陆续发布幸福指数。但这些发布很健忘——忽略了“死亡质量”也是幸福指数的核心指标。生是死的开始,死为生之终结。死亡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就身体方面来说,临死者的生理通常都会出现各种问题。在各种身体和精神的烧灼中,死亡便让人产生一种恐惧和焦虑。由此,便有了“死亡质量(Quality of death)”之说。"死亡质量指数"可以看透一个国家的医疗理念和人文精神。临终关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也是社会进步的需求。有时候,告别,也许才是最深情的告白。放手,也许才是最深刻的挽留。
1999年,巴金先生病重入院。
一番抢救之后,生命得以保存,但从此插上了鼻饲管。“进食通过胃管,一天分6次打入胃里”。这根管子至少两个月就得换一次,“长长的管子从鼻子里直通到胃,每次换管子时他都被呛得满脸通红”。长期插管,嘴合不拢,巴金下巴脱了臼,“只好把气管切开,用呼吸机维持呼吸”。
巴金本人很想放弃这种生不如死的治疗,可是他没有了选择的权利,因为家属和领导都不同意。
“每一个爱他的人都希望他活下去!”
哪怕是昏迷着,哪怕是靠呼吸机,但只要机器上显示还有心跳就好。就这样,巴金在病床上煎熬了整整六年。他说:“长寿是对我的一种折磨”。

上海一位大夫,讲了这样一件普通的事——之所以说普通,是因为这样的事每天都在各大医院发生着。一位八十老者,因为脑出血入院。家属叮嘱:“不论如何,一定要让他活着!”手术之后,他活了下来,气管被切开,喉部被打了个洞,那里有一根粗长的管子连向呼吸机。偶尔,他会稍微清醒些,痛苦地睁开眼。这时候,家属就会格外激动,拉着我的手说:“谢谢你们拯救了他”。家人轮流昼夜陪护他,目不转睛地盯着监护仪上的数字,每看到一点变化,就会立即跑来找我。后来,老人肿了起来,头部像是吹大的气球,更糟糕的是,他的气道出血不止,这使他需要更加频繁地清理气道。每次抽吸时,护士用一根长管伸进他的鼻腔,血块和血性分泌物被吸出来。这个过程很痛苦,只见他皱着眉,拼命地想躲开伸进去的管子。可每天反复地清理,却还能抽吸出很多。每当这时,他的孙女总低着头,不敢去看。我问家属:“拖下去还是放弃?”家属们义无反顾,要坚持到底。孙女低声说:“他死了,我就没有爷爷了”。治疗越来越无奈,他清醒的时间更短了。而仅剩的清醒时间,也被抽吸、扎针无情地占据。他的死期将至,我心里如白纸黑字般明晰。便对他孙女说:“你在床头放点薰衣草吧。”她连声说:“好。我们不懂,听你的。”第二天查房,芳香扑鼻。他的枕边,躺着一大束薰衣草。他静静地躺着,神情柔和了许多。十天后,他死了。死的时候,肤色变成了半透明,针眼、插管遍布全身。面部水肿,已经不见原来模样。我在心里问自己:“如果能自主表达,他愿意要这十天吗?”
所有价值观的背后,都是一个根本性的人生观:你是愿意活得长,还是愿意活的好?你是愿意用金钱和痛苦换来几个月的生存期,还是就此离开、告别亲人?我们应该明白: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有选择的权利。
人不能选择生,但可以选择死。这个“死”,既不是提前死(也就是所谓“安乐死”),但也绝不是推后死,不让他死——而后者,却恰恰是现在全部医疗科技、医学伦理的逻辑基础。作为病人,要学会告别,作为亲人,要接受告别,作为医生,要面对告别,国际上的生命预嘱运动、DNR(放弃抢救)运动、NO-CPR运动,或者我们中国人讲的善终,说的都是这个意思。人临终的时候,除了肉体的痛苦、心理的恐惧,其实还有两种隐形的伤害:一种叫医源性伤害(来自医疗的伤害)、一种叫亲源性伤害(来自亲人的伤害)。很多病患家属有一种愚蠢的孝顺观,因为我孝顺你所以我要治疗你,不准你死,哪怕你临终前痛苦万分。而医生则有一种傲慢的治疗观,因为我是医生所以我必须成功、必须抢救、除了扶伤还一定要救死,不然我就没有职业成就感。其实,前者难道不是以爱的名义实施爱的暴力吗?表面对父母好,实则对父母恨,在父母辛苦一辈子以后临死还要折磨父母以便做给别人看:你看我们多有孝心!后者难道不是以科技的名义实施医疗的暴力吗?别忘了特鲁多医生说过,医生的职责“有时是治愈,经常去帮助,却总是抚慰”。在生与死的边缘,有太多的模糊不清,在生命的最后关头,让另一种新型医疗观起作用,让舒缓医学起作用,让宗教起作用,心理学起作用,生命关怀起作用,不要让愚孝愚治观起作用。这才是我们中国人追求的“善终”。
从2015年起,原上海瑞金医院院长、中国抗癌协会常务理事朱正纲,就开始这样四处去“拦刀”。他在不同学术场合央求医生们说,“不要轻易给晚期胃癌患者开刀”。现在中晚期胃癌患者一到医院,首选就是开刀,然后再进行化疗放疗,“先把大山(肿瘤主体)搬掉,再用化疗放疗把周围小土块清理掉”,这种治疗观念已深植于全国大小医院,“其实开刀不但没用,还会起反作用。晚期肿瘤扩散广,转移灶往往开不干净,结果在手术打击之下,肿瘤自带的免疫系统受到刺激,导致它们启动更强烈的反扑,所以,许多晚期胃癌患者在术后几乎都活不过一年”。而现在欧美发达国家很多都采用“转化治疗”,“对晚期肿瘤患者一般不采取切除手术,而是尽量把病灶控制好,让其缩小或慢扩散。因为动手术不但会让患者死得更快,而且其余下日子都将在病床上度过,几乎没有任何生活质量可言”。朱正纲更愿称自己是“肿瘤医生”,外科医生关注的是这次开刀漂不漂亮,肿瘤医生则关注患者到底活得好不好,“这有本质的区别”。
2011年11月,美国南加州大学副教授肯 · 穆尤睿(Ken Murray),发表了一篇轰动美国的文章——《医生选择如何离开人间?和我们普通人不一样,但那才是我们应该选择的方式》(How Doctors Die? It’s Not like the Rest of Us, But It Should Be),文章写道:就在几年前,穆尤睿的导师查理——一位颇有声望骨科医生发现自己的胃上长了一个肿块,于是他做了一个小手术,没想到诊断结果出来,竟然是癌症杀手——胰腺癌!给查理做手术的医生是个高手,此公不但医术精湛,而且还发明过一种特别的治疗方法,可以把胰腺癌患者的5年内存活率,从5%增加到15%。当然,其生活品质会在医疗过程中大受伤害。查理最终拒绝了这位名医的治疗方案。他关掉了自己原本做得很成功的诊所,把最后的时间全用在了和家人一起享受人生的最后时光上,尽可能地找到最惬意的感觉和状态。他完全没有做化疗和放疗,也没有再做任何手术。几个月以后,查理在自己的家里病逝,亲人们都陪伴在他的身旁。美国著名的医疗保险制度Medicare 几乎没在他身上花钱。当然,查理不是为了给已经千疮百孔的Medicare 省钱,他是为了自己在人生最后的珍贵时光里,尽量享受生活。换句话说,在生命的数量和质量之间,查理选择了质量。有不少久经训练的美国医生,曾经和家人认真讨论过当死亡无可避免时,病危前自己的选择。他们反复叮嘱,当“最终的判决”来临,当自己在人间的最后弥留之际,千万不要让任何人闯到家里来(他们选择不住医院),尤其是在给自己做抢救时的人工呼吸(即:CPR, Cardio Pulmonary Resuscitation) 时,把自己的肋骨给压断(CPR常常导致肋骨断裂)!一个人失去意识后被送进急诊室,通常情况下家属会变得无所适从。当医生询问“是否采取抢救措施”时,家属们往往会立马说:“是。”为了避免这种噩梦的发生,很多美国医生重病后会在脖上挂一个“不要抢救”的小牌,以提示自己在奄奄一息时不要被抢救,有的医生甚至把这句话纹在了身上。因为这些“医疗天使”们耳濡目染过太多的医学“无用功”(futile care)了,他们深深知道,当一个人的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身体极度衰竭,行将“油尽灯熄”之时,实际上已经丧失了判断力和决定权,“这样‘被活着’,除了痛苦,毫无意义。”
以英国为代表,不少西方国家,对绝症晚期的病患,提出“缓和治疗”的建议。“就是当一个人身患绝症,任何治疗都无法阻止这一过程时,便采取舒缓的疗法来减缓病痛症状,提升病人的心理和精神状态,让生命的最后一程走得完满有尊严。”英国建立了不少缓和医疗机构或病房,当患者所罹患的疾病已经无法治愈时,缓和医疗的人性化照顾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基本选择。这时,医生除了“提供解除临终痛苦和不适症状的办法”外,还会向患者家属提出多项建议和要求:对于晚期癌症病人家属来说,不能够永远只是寻医问药、寻医问药,错失与亲人好好告别的机会窗口,酿成终身大错、终身遗憾,除了寻医问药本身需要吸取魏则西的教训,提高自己查找权威医疗信息的能力外(这是另外一种在中国医疗丛林里的生存必备能力),一定要千方百计多多了解自己的亲人,在最后阶段(国际标准大概是临终前六个月),与他一起主动共创可供日后缅怀的人生回忆物,仔细了解和记录他的生平成就,深情陪伴,大胆倾诉,临终前紧紧握住他的手,等等,可以做的事情很多,起码有十五项。对于做医生的来说,除了本专业,真诚希望能更多了解临终关怀,了解舒缓医疗,祈祷中国能够出现更多的临终关怀医院,收治更多的晚期绝症病人,不要让他们无处可去,同时由衷期待做心理学的应该勇敢的向前一步lean in,在每个中国人都会遇到的人生L型断崖期,伸出双手,抚慰人心。当我们把太多的精力用于探索“死亡的原因”也就是死因的同时,也许更应该在彼此都活着的时候想想活因——“活着的原因”。生命关怀是一个普惠的事业,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死亡是跟随每个人的巨大阴影,但恐惧反而使我们对它视而不见。思考死亡是为了活得更好,能坦然的生,也要从容的接受死,生命尽头这场渐渐远去的目送,便是我们对自己,最好的告别。为此,先知书店诚挚为您推荐《最好的告别》。作者阿图·葛文德,算得上是医生中最会写书的作家之一了,不仅是哈佛医学院的教授,也是一名外科医生。他用了8个故事,来记录临终老人和家人、养老院和医生们之间的心路变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到底是该努力医治,还是应该放弃治疗。书中不只讲述了死亡和医药的局限,也揭示了如何自主、快乐、拥有尊严的活到生命的终点。这是一本每个人50岁之前都值得一读的书,从中可以体悟人生的意义,建立起对生命清晰的观念。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秦晖:为什么有人说中国不能实行免费医疗
一个国家如何才会受人尊重?
顽疾:两千年中国社会史的12个洞察
金雁 | 在一个不幸的社会里,敢于抗衡权力的人不可能是幸福的
历史留给政治的六个教训
中国思想界的两大鸦片:“西方没落说”和“文明无优劣”
鲁迅说“国民性不改,一切照旧”——那么国民性是由谁塑造的?
雷颐 | 现在的群体性狂热和之前一模一样(深度醒脑)
钱满素:中国不是个人主义的合适土壤
现在社会最可怕的现象:“傻子共振”
知识分子的四个神话
钱满素:以群体划分社会,必将酿成仇恨和冲突
安·兰德:人类史上最荒谬的一句口号
文明倒退的七种征兆
王建勋:他们为何选择了特朗普
一本极具争议的书,国内外评价冰火两重天
吴敬琏:国家为什么会失败
利益的冲突要钱,观念的冲突要命
秦晖:关于特朗普,90%的人都看错了
所谓的“国民劣根性”背后,其实是中国文化的四大缺憾
愚政,难以治愈的绝症
《五月花号公约》四百年:美国奇迹的源泉
吃饱饭才多久
罗翔:一个社会不能没有必须坚守的底线
丛日云:我们为什么会误判美国和特朗普
建于荒谬的高墙,终将倒于荒谬 | 柏林墙倒塌35周年
让人困惑的一个时期:前面的路很明确,但走着走着路没了
大选结束后,中美关系将何去何从
大清洗是一种体制
知识分子是时代的眼睛,而我们却失明了
傅高义生前对中国的十条忠告
中国经济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历史的三大谎言
警惕中国下一代反常的“集体沉默”
人的三个基本权利不能让渡 | 洛克逝世320周年
对“资本主义”的四大误解
影响中国命运的五个国家
“王袍加身”的诱惑: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退场
人情与面子:中国社会的日常
张维迎:两千多年来,人家做大了企业,我们做大了政府
谬误不死,危机不止:大萧条的教训
葛兆光:有些人奇怪的“中国文化优越感”,让人非常担心
张维迎:“不友好的局面”是如何造成的
邓晓芒:儒家文化的最大遗毒——习惯虚伪和集体无意识
“塔西陀陷阱”与精英政治的崩溃
刘瑜:俄罗斯何以走到今天这一步
高学历不等于高认知——“新无知”的三种表现
“再见了广东”,一个时代正在落幕
失去的三百年:中国曾走了怎样一条弯路
为什么牛马总在加班?哈耶克早就给出了答案
中国文化的五大暗流:朋党、黑帮、流氓、游民、饥民
雷颐:把盲目排外称为爱国,是近代中国的一大悲剧
乔布斯的死亡真相:任何生命都是平等的
三千年文明,为何培育不出一株自由之花
谌旭彬:真实的商鞅,不过是游荡在历史长河中的恐怖幽灵
我们离文明社会还有多远
国家的方向,远远大于个人的才华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