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奥派经济学最核心的思维武器,也是普通人最缺乏的思考能力。
简单说,就是"如果...会怎样"的思维方式。
但这可不是简单的假设,这是一套完整的思考体系。
你看事情,大多数人只看表面现象。政府出台政策,经济有了变化,就认为是政策的功劳。这叫"后此谬误"——B在A之后发生,就以为A导致了B。
反事实推理不一样。
它要问的是:如果A没有发生,B会不会照样发生?甚至发生得更好?
这就是思维层次的差别。
反事实推理,是怎么进行的呢?
第一步:识破表面现象
别人看到的是结果,你要看到的是被掩盖的可能性。
你看到一个茅台很成功,那你是不是要认为,国企运作不一定比民企差?
因为白酒行业开放啊,茅台镇一堆厂啊,不是国企效率低下么?怎么干不过茅台呢?茅台成为第一酒啊,赚得太多了。
有一些人就会得出结论,要么说,国企比民企更优,要么说,国企有时或在某些条件下,比民企更优。或是变成相对思维,国企优不优,一切看具体条件,不能一概而论。
那么,你需要的是识破茅台业绩爆棚背后掩盖了什么。
同样的,高铁当然有价值,但是我们不需分析高铁是否有价值,这无关紧要,我们需要分析的是,高铁由政府搞,背后有什么?
怎么识别呢?
第二步:构建平行世界
在脑子里建立一个"如果没有..."的世界,然后推演这个世界会如何发展。
这需要逻辑,需要对人性的理解,需要对市场规律的掌握。
请注意,这里的如果,一定是基于同一条件。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也是在同一条件下,去分析不同变量的结果。
比如,私人接手茅台,刚好是这几年碰到经济危机,酒价下行。你说,那私人搞不如国有企业搞。
这就叫作,没有在同一条件下分析。
我们要分析的是,以茅台的条件,所有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茅台由政府搞,还是私人搞更好。
同样的,高铁问题也一样,我们需要分析的是,如果所有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既然政府能征地,能征税投资高铁,带来效益,那么,就可以进行多种情况下的比较了。
第一种,还是政府征地,但这个事交给私企投资,是不是比国企搞更估
第二种,要不要投高铁,都由私企来决策 ,是不是比政府搞更优
第三种,投资决策和征地事务都由私企来做,就是由私企自己去向民间买地,是不是比政府搞更优
第三步:对比分析
把现实世界和假想世界对比,看哪个更合理,哪个更有效率。
这一步最关键,也最考验功力。
因为这种思维太烧脑了!
普通人喜欢简单的因果关系:A导致B,B导致C,一条线下来,清清楚楚。
反事实推理要求你同时在脑子里运行两个世界:现实世界和假想世界。
然后还要分析这两个世界的差别,判断哪个更优。
大多数人的脑子转不过来这个弯。
更要命的是,这种思维会挑战既得利益者。
政府官员最怕你问:"如果没有你们的政策,会不会更好?"
专家学者最怕你问:"如果不按你们的理论做,结果会不会更好?"
媒体最怕你问:"如果没有这些宣传,人们会不会更理性?"
所以,掌握反事实推理,就是掌握了独立思考的利器。
那么要怎么推理呢?
这就必须用奥派的经济学理论来进行推理。
我们来推理茅台,如果茅台在私人手里,他会给经销商长期低价吗?明明市场上是个高价产品,他为什么给这么便宜的价格给经销商,让他们躺赚?
茅台完全可以自建所有的配送网络,保证真品,还直接按零售价卖给客户,他的利润能增加几倍。
这就是一种推理方式 ,基于私人企业一定追求企业利润更高,所以会采取对企业更优的市场策略。
同样,我们也可以用这个方式来推理高铁。
如果高铁由私企来做,广深他会做,京沪他会做,发达地区肯定先做,因为有利可图,这大家都知道,同时,偏远地区,客流量不足的肯定不做。
这种推理几乎人人都能判断出来。
但问题是,这一结果的分析,却需要奥派理论。
如果不基于利润计算,去投资高铁,如风灵所说,是否给人们带来了福祉?风灵说,带来了,有社会效益。
这又是另一个反事实推理,我们需要研究的是,如果私企不投这些亏损线路,又会发生什么?
那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假设政府五万亿投入高铁,其中三万亿投入了没有利润的地方,这不是经济计算,是政治计算,因为失去了利润,就不存在经济计算。
再假设,同等条件下,私企投了两万亿在有利润的地方建高铁,另外三万亿不投。
这时,我们来比较社会的总福祉。
社会的总福祉,如斯密所说,在市场中,每一个人为了自己利益同时,就满足了他人。
好了,这些私企为了自己的利益,不亏损去修高铁,满足了他人吗?满足了。
如果这些私企或政府亏损去修偏远地区的高铁,会发生什么?
他将可以用来改善另一些更为迫切需求的资本,投入了一个没有利润的产业,没有利润,就说明需求不急迫。
这时,反事实推理要看到的,各行各业都损失了生产力。因为有三万亿投入了一个亏损的领域。
而这三万亿,投入别的领域,有可能汽车更便宜了,牛肉更便宜了,医疗的可及性增加了。
因此,亏损去做另一件事,就是部分人受益,部分人受损。
而市场经济的核心观念是,在市场中,所有人的人长远利润是一致的,是不存在冲突和矛盾的。
这时,如果所有的民众都能认知到这个反事实推理,东部民众会因此买不起更多的车,消费不了更多的医疗,只是为了西部民众更多的出行,那么,这就形成了利益上的冲突。
这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基本准则。
我们都不必谈政府修建过程中的浪费,损失,低效,乱决策 ,仅仅从亏损就能得出这一结果。
一份好的资源,要为所有人创造福祉,当然要用在效率最高的地方,才是资源最高效的配置,指引资源配置的是价格和利润。
你看,风灵哪里掌握了这套思维方式?
他的文章中,哪里有反事实推理的存在?
不管是政府做经营,还是企业做经营,任何人亏损,都是整个社会所有人的损失,这意味着他的资源配置错误了。
但政府亏损,更麻烦,因为官员不承担亏损,而企业主自己承担亏损,因此,这种错误的资源配置,会较快地结束,而政府的亏损,更难以结束。
因此,我们从未否定过高铁有价值,能带来出行方便,有利于经济,而是在比较,谁来做会更优。
反事实推理的三大价值如下:
价值一:发现隐藏的代价
每个选择都有代价,但这些代价往往是隐藏的。
最低工资法保护了一部分工人,但代价是什么?那些找不到工作的年轻人。
政府救市保住了一些企业,但代价是什么?扭曲了市场信号,埋下了更大的泡沫。
反事实推理让你看到这些看不见的代价。
价值二:破解因果谬误
现实世界太复杂,很多事情同时发生,真正的因果关系往往被掩盖。
经济复苏了,政府说是刺激政策的功劳。但反事实推理会问:如果没有刺激,经济会不会自己恢复?而且恢复得更好?
这种思维能帮你找到真正的因果关系。
价值三:预测未来可能性
通过分析不同选择的可能结果,你能更好地预测未来。
这不是算命,这是基于逻辑的推演。
掌握了这种思维,你就能看得比别人更远。
操作一:问对问题
别问"这个政策效果如何",要问"如果没有这个政策会怎样"。
别问"这个措施有什么好处",要问"不采取这个措施的机会成本是什么"。
别问"这样做得到了什么",要问"这样做失去了什么"。
问题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判断能力。。
操作二:构建逻辑链条
从人的基本动机出发:追求利益,规避风险,理性选择。
然后推演:如果环境变了,人们的行为会如何调整?
最后分析:这些调整会带来什么结果?
这个过程就像下棋,要能看到几步之后的棋局。
操作三:分析相同的条件
推理一定要建立在同一条件下。
对于具体的历史问题,可以找相似的历史情况,看不同选择导致了什么不同结果。
香港和内地,东德和西德,南韩和北韩——这些都是天然的对照组。
统计思维看数据,反事实推理看逻辑。
统计告诉你"是什么",反事实推理告诉你"为什么"和"如果不是会怎样"。
数据会撒谎,逻辑不会。
直觉看表面,反事实推理看本质。
直觉告诉你政府救市是好事,反事实推理告诉你这可能埋下更大祸根。
直觉快但不准,反事实推理慢但深刻。
权威告诉你应该怎么想,反事实推理让你自己思考。
权威说这个政策好,反事实推理问:如果没有这个政策会不会更好?
独立思考vs盲从权威,这就是区别。
掌握这种反事实推理能力,你就能看清很多问题。
威力一:看穿谎言
政治家、专家、媒体天天在撒谎,但他们的谎言在反事实推理面前不堪一击。
他们说政策有效,你问:如果没有这个政策会怎样?
他们说这个政府项目很成功,你问:如果换私人做会不会更成功?
掌握了这种思维,你就有了识破谎言的火眼金睛。
威力二:预见未来
通过分析不同选择的可能后果,你能提前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风险和机会。
这不是预言,这是基于逻辑的推演。
先知先觉vs后知后觉,差的就是这种思维能力。
威力三:做出更好的决策
无论是个人选择还是商业决策,反事实推理都能帮你避免错误,抓住机会。
因为你考虑的不只是一种可能性,而是多种可能性。
掌握了反事实推理,你就不会轻易相信权威,不会盲从政策,不会被媒体洗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