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老古。
我进过很多微信群,见过各种各样的观点。
很多议题出现时,往往就是呈现撕裂的局面,比如俄乌之战,比如清零与共存,这样的观念撕裂,几乎是中国舆论社会的常态了。
似乎谁也不能说服谁,就象美国的堕胎议题,撕了几十年,永远达不成共识。
其实大多数中国人是有共识的。
这个共识就是改革开放。
几乎所有的人,都能直接感受到改革开放与他个人利益之间的直接关系。
我是七零后,在我上小学一年级时,物质匮乏的痛苦依然保留在我的记忆之中,我是国企双职工子弟,在小县城里,算是别人羡慕的存在了,但当时的伙食 ,能吃上肉,都是美妙的记忆。
我还记得我小时候去农村喝表哥的喜酒,回来用荷叶包了一块红烧肉回家,因为这是稀缺品。
从小的梦想,是住上楼房,更多的梦想没有,因为想不出来。
如果以我现在的生活来说,不但达成了小时候所有对物质生活的梦想,而且远超预期,直到读大学时,我也没有想像过会有一天,我能开上车,还有几辆。
这一切,是改革开放的结果,很少有人会否认这四十年来,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人们生活发生的巨大改变。
否认这一点的,是属于舆论市场中的极端派,一类是反复在论证改开前就有多牛逼,另一类是认为中国改开没有成果。
他们是极少数,他们只是被情绪支配蒙蔽了双眼,不再客观看待现实。
那么,改革开放,可以说,就是一个全民共识。
他是官方的政治正确,四十年来,所有的文件和报告中,改革开放必定是一个关键名词。
他也是民间的共识,绝大多数人肯定中国的改革开放是正确的,让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改革开放的定义是什么?其实也是清晰的。
这个定义,不止在中国大陆有共识,而且是亚洲众多国家政府到民间的共识。
自五十年代以来,韩国和中国台湾就启动了改革开放,而在这之后,中国大陆,越南、印度、印尼、缅甸、柬埔寨都发生过改革开放,虽然程度有区别,速度有快慢,但改革都是当地的共识和主题。
无一例外,所有的国家和地区,在推进改革开放时,经济都是保持高速增长的,民众对未来的信心也是一天一天加强的。
这些亚洲国家和地区推进的改革开放的举措都是类似的。
第一、释放被禁锢的产权,逐步将产权界定到个人
比如在中国,土地承包制度,就是界定产权的方式,将产权中的使用权、收益权界定到了个人,土地流转制度,是将一部分转让权也界定到了个人。
城市房子采取商品房模式,其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三权相对完整,所以房地产市场迅速发展起来了。
允许离开家乡去城市工作,这也是解绑产权禁锢。
无数吃不饱饭的农民,现在一周的工资,就能超过以前全年劳作的产出。
1976年,小岗村全年人均口粮230斤,而现在工厂的普工,一周的工资就可以买上300斤大米。
这样的改革,在台湾也发生过。
台湾经历了土地改革,1949-1953年的“耕者有其田”只是第一阶段,实际上台湾的土地改革还经历了“田尽其用”和“自由流转”共三个阶段,时间跨越了近50年。
今天的越南也正在推进这类的改革。
越南的土地还是国有化、集体化的名义,但是他们是可以直接将土地出售的,虽然还有产权时间。
印度也在推进产权改革。
不要看印度土地是名义私有的,但印度现行的《土地法》规定:征用的土地用于私营项目,必须获得80%受影响家庭的同意。
这代表着,你家的土地你家说了不算,周边邻居说了算,还得政府批准,这其实是一种变相的集体所有制。
印尼、缅甸也是类似的改革,主方向都是将产权界定给个体。
第二、减少国企,松绑民营经济
中国在九十年代启动了大规模的国企改革,大量依靠银行贷款续命的国企被剥离。没有剥离这些国企,中国财政估计早就顶不住了。
当年的韩国做的更加彻底。
1962——1971年,朴正熙开始实施第一个和第二个五年计划,并着手“国退民进”,这期间,分别将大韩运输、大韩航空、仁川制铁等制铁运输及航空部门的国企民营化,也是如此,让朴正熙成为了“汉江奇迹”的缔造者。
1979年,朴正熙被暗杀时,韩国人均GNP已经是1800美元左右。不到二十年,翻了二十倍,“汉江奇迹”因此得名。
1980年全斗焕执政,他完全沿袭了朴正熙的经济政策,继续国退民进。这一年,全斗焕政府将韩一、第一信托、韩兴等银行转为民营企业,目的是金融市场化。
1987年,在第六个五年计划里,全斗焕政府将韩国电力、国民银行、韩国通信、浦项制铁等优良国企转为民营企业。
韩国的改革比中国更加彻底,这让韩国在九十年代时就进入了世界发达国家行列。
中国台湾的改革也非常类似。
台湾的国企改革启动于老蒋时代,当时由陈诚推动。
陈诚的“耕者有其田”、发卖公有企业股权和土地债券以筹集土地赎买资金当时在台湾引发过大争论,主题就是公营企业地位。
这次辩论以老蒋出面定调,胡适在舆论上占据优势为结果,台湾也有大量国企被出售到民间。自此台湾经济高速成长了三十年。
现在的越南和印度,也在大量出售国有企业,以国退民进的方式进行改革。
第三,对外开放,吸收外资
对外开放是改革中的重大举措,因为这代表着这一地区将打破原来的制度限制,实现与外部市场的自由贸易。
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成果。
1978年中国的进出口量是355亿,而现在呢?2021年,是39万亿。
而当下的中国先后开设过一百万家外资企业,在近三十年时间内,一直是全世界外资最喜欢投资的地方。
中国因为大量外资进入,允许民营经济发展并开展外贸,使得中国成为全世界的制造基地。.
东盟在开放上做得也很不错,六亿人口的东盟吸收的对外投资已经超过了中国,每一年都有大量的外资企业进入中国。
这就是东亚各国的改革,吸引外资,保护产权,营造好的营商环境,都是一样的套路。
这三大改革,其实就是改革开放的本质,其内在可以简化成一句话,就是简政放权,松绑法规,让民间自由发展,也就是市场化改革。
不管是舆论的哪一派,都无法否定上述改革手段给中国带来的变化,这也是官方的政治正确,每一届政府工作报告中都要反复强调的。
那我们可以认定,改革开放,就是中国的全民共识,甚至是东亚共识。
那么要继续推动改革开放,也就是在这三大领域持续推动改革,减少禁锢个人产权的法规,让产权更加明晰,国企进一步进行改革,比如混合制也是进步,出售国有企业法人股,也是改革,推动对外开放,降关税,松绑限制外资的法规。
反过来,我们也可以说:
如果是增加个人产权限制,增加国企比例,降低对外开放的水平,那这不是改革,是倒退。
倒退,不利于任何一个人、任何一种目标的达成。
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长江黄河不会倒流,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也不会停止。
如果希望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强国,干倒美帝,也得要改革开放,只有经济发展,才有可能干倒美帝。
如果希望个人生活得更加舒适赚更多的钱,也要改革开放,因为只有延续过去四十年的正确方向,才能达成这一目标。
希望祖国统一的人,也应该支持改革开放,因为没有经济的高速发展,怎么有强大的实力让台湾回归?
希望生活在更加自由的环境中的人,也要支持改革开放,因为只有更多的市场经济才能带来更多的自由。
即使是公务员,也要支持改革开放,数十年前享受过特权的公务员和现在的公务员相比,生活依然是天壤之别,也是住在破房子里,也吃不上几块肉,而经济发展也能让公务员的收入变的更高。
而如果经济发展停止或者衰退,所有人的理想都会破灭。
追不上美国了,能高兴吗?经济不好有利于统一大业吗?不怕被台湾人看不起吗?经济不发展了,个人生活水平能高吗?
经济保持发展,人们才不容易将自身境遇归因于外部环境。而这也是中国稳定发展的舆论基础。
不管你持各种观点,不管你身处社会哪一个阶层 ,经济发展都是有利于所有人的,你现在看到的所有问题,不是改革开放的问题。
比如房价高,是改革开放的问题吗?不是,在没有改革开放之前,没有房价,没有房子可以买,你只能住茅屋或政府宿舍,房价高的问题是改革还不够,还不彻底的问题。
经济发展,就是全民共识,而经济发展的手段就是改革开放,这也是全民共识,中国社会其实没有那么多的撕裂。
只要保持这一共识,那中国有未来,有前途,值得期待。
关注我,与你分享更多经济学问题。
发送给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