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不少人在刷“我爱某某母亲”。担心搅了大家雅兴,今天才把这篇文章发出来,热情退去以后看看这个顺便给脑袋降降温。
上篇文章说到体育产业是娱乐,展开不够充分,今天就来好好说一说。
人的行为可以大体分为两类,生产和消费。人有需求才会着手行动,行动的过程就是生产,生产结束,得到产品,使用产品满足需求的过程就是消费。
从基本的生存需求如空气食物,到高级一点的如游戏电影,人的需求是无止境的,所以人会一直处在行动中直到死去。娱乐通常被认为是消费行为中的一部分,被大致定义为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比如前面提到的游戏电影,这是比较狭义的说法。
大学马哲课把“唯心”和“有神论”混为一谈,这种哲学水平实在对不起“大学”二字。实际上从基本生存条件开始人的所有需求都是精神需求。饿了,是精神感受到了某种不适,才会驱动身体去寻找食物。处在寒冷的环境中,归根到底也是精神在受折磨。对人来说他接触到这个世界的一切都属于他的精神生活,想想是不是这么个道理,这就是唯心主义。依照这个标准重新划分的话所有消费行为都是娱乐,我也确实是这么认为的。
人的所有需求以其身体和心智结构为基础。身体需要新陈代谢维持活性,所以需要氧气食物还有舒适的温度;大脑需要休息以保持活力,所以要睡觉。吃饱睡醒以后人会有满足感,所以我说这些活动也是娱乐。
很容易理解,生产和消费可能会出现重叠的情况,比如一个人真心享受他的工作过程,同时接受着工作的货币回报,这个不影响讨论。总之,人的行为跳不出目标——行动——实现或者未实现,这样的过程。就算一个人坐着不动,或者去睡觉,他也是在选择自己的行动,休息也是一种消费。
人在各种活动中获得心理满足,或者可以这样说,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获得心理满足,表面上纯粹的利他行为也不例外。大慈善家自愿帮助穷人,最终还是为了实现自己某种心理预期,帮助别人单纯快乐也好,显示自己有钱也好,获得“大善人”的声誉也好,外人无法猜测。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做了善事,单纯夸奖他的行为,不揣测动机,穷人和善人,各取所需。
在我的认知内,人往往能从爱中得到最大的心理满足,所以“爱”是我所知道的最高级的消费,也就是娱乐。我们爱孩子、爱父母、爱朋友、爱另一半,跟他们在一起就会快乐,就会感到无限满足,这是人的心智结构决定的。
人还会爱一些抽象的东西。信教的爱上帝、爱真主、爱佛祖,务实的中国人也不知道爱不爱佛祖,反正直接就往佛祖的功德箱里塞钱。很多人喜欢拿“没有信仰”来讽刺中国人,就好像信仰是个多么崇高的东西。
但是正如我前面所说,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试图满足自己的心理预期,相信上帝期望死后能够获得救赎也好,贿赂佛祖期望能给自己带来好运也好,都一样。我倒是更欣赏同胞们的自愿交换(跟佛祖)和务实精神。
出于同样的原理,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我看到不少人在说“我爱某某母亲”。一群人对着一个虚构非实体概念喊“母亲”,不免会让人觉得怪怪的。相比这个,喊“地球”母亲我反而更能接受一点,虽然也怪怪的。但是用本文一以贯之的主观价值理念来分析,也就无可厚非了,别人爱谁,不关我事。
况且毕竟我也到处跟人说“我爱湖人队”,湖人队也只是个虚构非实体概念。
不过这里面还是有一点细微的差别,就是假如有一天我不爱湖人了,并且高调宣布转去爱勇士、爱马刺,湖人队不会把我怎么样。如果有更多的球迷宣布不爱他们了,他们就会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哪里做错了?比赛不好看了?没有球星了?这不,今年湖人就把勒布朗·詹姆斯弄来了嘛。
反观我们这位母亲好像就不是那么客气,听说前段时间有一位大学新生明确表示他不爱这位母亲,然后就被母亲开办的学校拒收了。也不知道这所学校的招生章程里面有没有“必须爱母亲”这一项,不过这个不重要了,没进这所学校,这个学生也许是幸运的。但是这个学生想上大学就很少有别的选择,不能像我随便转去看勇士马刺一样,因为在母亲这片地盘上,谁有资格开办学校是由她说了算的。
还有一些别的差别,湖人不会设置一个户籍壁垒试图把他的客户困在原地,湖人不会设置一个出租车行业准入限制让出租车公司一家独大。湖人对我没有过多的要求,甚至不要求我爱它,只要花钱,湖人就可以给我带来快乐体验。所以相对于这位亲人,我还是更爱湖人和地球一点。
关于这位虚构非实体亲人,以上就是我想说的全部。
等等还没结束!
9月29日是奥地利学派代表人物米塞斯的诞辰纪念日,为了表达我对大师的崇敬之情,当时开通了另外一个公众号,暂时还没想好写什么,大概会写一些奥派书籍的读书笔记什么的,就当个防失联备用号吧,担心这个号哪一天消失的话可以去关注一下。
相关:为什么我要骂小崔?
最近文章:从体育产业到综艺限薪令
切茄且郄,一个小心的愤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