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快刀青衣 ,作者快刀青衣
👉🏻👉🏻得到联合创始人,AI 学习圈主理人 🪐🪐产品经理出身,与罗胖脱不花创业十年 🚀🚀学习 AI,使用 AI,只为解决问题
最近自动驾驶领域最吸引眼球的事,应该就是百度旗下的萝卜快跑,在湖北武汉落地了500辆自动驾驶出租车,一时间受到了非常大的关注。
我之所以说它很受关注,除了因为有大量的媒体报道之外,这几天我每天都能在朋友圈里看到,有不少朋友都在讨论和分享。大家对这件事的态度分成了两派,有人说无人出租车非常方便,再也不用怕被司机拒载了,而且每6公里只需要4块钱,非常便宜。也有人担心,无人出租车会造成大量人类司机失业,还有人担心无人车突然上路,会有安全问题。
不太关注自动驾驶的朋友,可能会有点惊讶,这500辆无人车好像是外星科技一样,突然出现在了我们的生活中。但早在2017年7月,百度就对外发布了“阿波罗计划”,宣布投身无人驾驶领域。不过据我了解,百度入局无人车的时间点要比2017年更早,他们内部在2013年时就已经有团队在专注研发无人车了。阿波罗计划发布两年后,武汉市设立了一个智能网联汽车的测试示范区,百度拿到了首批自动驾驶商用牌照,不过当时它的车还很少,只有100辆。
所以从这个节点来看,百度选择武汉作为无人车7x24小时的运营城市,并不是随便拍脑袋决定的,而是已经在武汉的大街小巷跑了三四年了,积累的数据也足够多了。
其实在自动驾驶方面,武汉的动作比一线城市更快,也更大胆。武汉在2022年就发布了全无人驾驶商业化试点政策,向百度开放了全国首批无人化运营资格。
你一定会问,看起来百度的无人车在武汉跑挺久了,为啥这次突然成了大家的关注焦点呢?我觉得是因为这几个因素撞在了一起:
一是AI成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而自动驾驶可以说是皇冠上的几颗明珠之一;
二是大家都在喊AI要落地,萝卜快跑的无人出租车,正好符合了高科技落地的一切条件;
三是特斯拉今年的战略重点也是无人驾驶出租车,跟百度的萝卜快跑形成了正面硬刚的态势;
四是最近的几个社会热点事件都跟司机乘客相关,例如前段时间有一个微博热搜就是,上海出租车司机因为距离太近拒载乘客;还有一个新闻是因为网约车订单价格不高,司机不给乘客开空调。所以当这次不挑乘客、不挑订单的无人出租车出现时,大家的关注热情也变高了;
最后一个因素是,百度这次在武汉的投放,补贴力度非常大,走六公里才需要4块钱。要知道这个里程,传统网约车的价格在12到15块,出租车也不止这个价格。又因为它是无人驾驶,所以一辆车每天最多能接超过20个出行的订单,这已经是有经验的老司机的水平了。正因为这批无人出租车挑战的,是普通司机的工作,所以成为了一个社会热点。
其实刚看到百度在武汉的投放计划时,我就准备写一篇广播站专栏,但后来想了想还是算了。因为单独写百度的无人车投放落地,不管你原本的立场多么公正,都容易被人误认为是拿钱做广告。
作为AI学习圈的主理人,我非常期待看到自动驾驶技术能越来越成熟,然后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是在这个话题上,我并不想陷入自动驾驶是不是抢了人类司机饭碗的争论之中。因为每个人的立场不一样,看法就会截然不同。我只想从个人体感上跟同学们聊一下,自动驾驶技术在普及落地的过程中,有没有更好的方式或者节奏。
首先,百度的无人车,不管是几年前在北京亦庄,还是在首钢园区,我都去坐过。单从乘坐体验上来说,确实非常不错,完全不会让你去想没有人类司机这回事。其次,我是一个湖北女婿,武汉是我除北京外最熟悉的省会城市了,从让人闻风丧胆的公交车,到一身是胆的出租车师傅,我都体验过。所以正反方辩友的立场,我都可以理解。
但今天,我只想讨论一个特别细节的问题,就是百度这批无人车的定价。萝卜快跑官方辟谣说,它们并没有投放1000辆车,只投放了500辆。说实话,500辆车在武汉这样一个横跨长江的城市里,实在是杯水车薪。要说挤压了出租车司机的日常收入,肯定是夸张了。
百度的这波操作,影响的其实是出租车和网约车司机对未来的期望,激起了大家的恐慌情绪。大家怕的并不是这500辆车抢生意,而是怕突然一下子变成了五万辆无人车,没给人类司机留出一丝缓冲的余地。
不过我无法理解的是,就500辆车,有什么必要搞低价策略?全球著名的调研机构Gartner曾经提出过一个新技术的炒作周期模型,把新技术成熟度和公众关注度的关系分成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技术触发,就是新技术刚刚被提出,初期媒体的关注度高;
第二阶段是期望膨胀峰值,公众对新技术的期望达到顶峰,往往期待过高;
第三阶段是泡沫破灭的低谷,技术没能满足过高的期望,关注度和投资减少;
第四阶段才是稳步爬升的复苏,技术逐渐被理解和改进,实际的落地应用变多;
最后一个阶段是生产力高原,技术成熟并被广泛应用,创造实际价值。
你会发现,很多新技术的普及,都可以对应到这五个阶段里。例如当年火爆的VR,过去几年沉入谷底,这两年又因为苹果Vision Pro的发布,进入到稳步爬升的阶段。
那现在自动驾驶技术,处在哪个阶段呢?我认为刚刚进入第二阶段,就是公众对新技术的期望开始膨胀。这个阶段萝卜快跑最应该做的,可不是靠500辆车的低价补贴去跑收入,去和普通出租车甚至空调公交车抢市场,而是要让无人驾驶这项新技术,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逐渐渗透进使用场景里。在渗透的过程中,企业去逐渐发现和解决问题。
要知道,2017年O2O依然很疯狂的时候,你去北京望京楼下跑一圈,就可以收获很多补贴的礼品,从盒饭、轻食、酸奶、环保袋到充电宝,你所需要付出的就是下载几个APP。但到现在,那批靠低价补贴送东西、拉客户的公司没剩几个了。
从收入来说,500辆无人出租车,就算每天每辆车都能接满20单,每单都能赚10块钱,那么萝卜快跑无人车,一天的收入也只有10万。这个数字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挺多,但是对一家做自动驾驶的技术型公司来说,估计连几个算法科学家的工资都覆盖不了。
除非萝卜快跑内部的KPI指标,是订单数或者是纯自动驾驶里程数。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解释,为什么价格能定得这么低。
这两天,也出现了几个萝卜快跑无人车掉链子的短视频。比如在车前面扔一个大编织袋,旁边再停着辆其他的车,自动驾驶车就不敢动了。也出现了暴雨时,车停在路边一动不敢动的情况。其实现在无人车还没有迎来真正的挑战,如果真的成为了出租车或者网约车司机的公敌,我相信那些在马路上“身经百战”的师傅们,会有 100 种方法欺负那驾驶风格肉肉的无人车。
自动驾驶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技术,但是完全没有必要站在出租车和网约车司机的对立面,现阶段更多的是要普及新技术,而不是树立更多的敌人。
我们可以先放下对比的情绪,来推演一下经营的细节。
在只有500辆车的情况下,如果调高无人出租车的单价,假设调到和滴滴舒适专车差不多,单程在 25-30块钱左右,那么其实你会发现,这样既不会挤压出租车和网约车司机的收入,还可以弥补专车难等和服务不佳的问题。
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用户会拍下自己第一次乘坐无人驾驶汽车时的新奇感。这卖的就是体验,而不是里程。那么是不是可以增加针对性的服务,比如帮用户拍一个无人驾驶的短视频,甚至把封面、标题都准备好,下车结账后用户就可以拿到短视频,直接发抖音、小红书和视频号。如果是类似这样的体验型服务,价格高低反而就没有那么敏感和重要了。
现在正值暑假,很多家长和学校会带着学生旅游研学。设想一下,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如果能有无人驾驶的旅游专车带着孩子们,从黄鹤楼出发,途经武汉长江大桥,到达东湖和武大。并且一边行驶,一边AI给孩子们讲这些景点的历史故事,介绍街边小店里好吃的热干面豆皮,那估计武汉本地或者外地的家长,都会排着队来坐车,让孩子们早点体验到黑科技的魔力。
这样一来,在普及的过程中,大家会对无人驾驶越来越熟悉和习惯。就像前些年,我们在路上看到一辆新能源车还觉得很新奇,扫二维码结账也很新奇,随着场景的逐渐普及,新技术就不会遇到太多的阻力。
当然了,在新技术普及和应用的过程中,肯定也需要各界专业人士去考虑路上的安全问题,还有就是出租车司机和网约车司机的职业出路问题。例如有没有可能经过硬件改造,人类司机除了可以自己开车,还可以在晚上休息时,让车自己去路上接活儿。
当年共享单车火了之后,凭空多出来一个职业叫共享单车运维,专门负责开着卡车或者机动三轮车,把各个地方的自行车来回搬运。等自动驾驶车辆多了,一定也会随之产生更多的新岗位,因为自动驾驶汽车可比共享单车复杂多了。
虽然我们有很多专家会经常拿电力的普及举例子,或者拿汽车取代马车举例子,希望点灯的灯夫和马车夫能转行投入到新的技术浪潮中。
因为我自己宣传AI 的时候,也经常举这个电力普及的例子,所以关注了一些细节。真实的历史是1878 年,托马斯-爱迪生在纽约展示了他的第一盏电灯,1882 年,他建立了第一座发电站,珍珠街发电站,开始提供部分的电力。1907 年,纽约市一共 600 个灯夫集体罢工,抗议电力的普及影响了他们的生活,那天纽约市一片漆黑。接下来新技术的发展是不可逆的,在电力普及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灯夫转行干了电力相关的工作,例如铺设电路、安装灯具或者进发电站工作。直到 1928 年,最后两个专门点煤油路灯的灯夫才宣布转行。从 1878 年到 1928 年,整整过了 50 年,电灯才真正统治了纽约市。
所以,自动驾驶这才刚刚走进大家的视野,实在没有必要搞这种价格战,很早之前的一句网络鸡汤放在这里非常合适,那就是“慢慢来,比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