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此文是根据奥派经济学家罗斯巴德的《揭开美联储的神秘面纱》进行改写的,目的是让这些经济学家的专著变得更容易阅读,这是我长久以来的一个计划,今天正式开始执行,目的是通过改写奥派经典著作,去除中间的翻译腔,让经典更容易被阅读。改写的目标是让高中生也能轻易阅读,主要是服务于一些对阅读经济学理论书籍有阅读困难的朋友。
要搞清货币问题,先要搞清价格问题。
商品的价格是由什么决定的?比如,为什么鸡蛋、钢轨或面包有着各自不同的价格?市场上的定价过程是否是随机的、无序的,还是有一定的规则可循?
在过去两个世纪里,经济学家们—特别是微观经济学的研究者—一直在研究这个问题。
他们的研究表明,任何一个商品的价格都是由两个基本因素决定的:供给和需求。换句话说,一个产品的价格取决于市场上该产品的可用数量以及人们对它的需求强度。
以咖啡为例,让我们来看看某一具体时刻或“某一天”里,咖啡的价格是如何被决定的。
假设在某个地区或国家,市场上有1000万磅的咖啡可供消费。
我们可以确定一个事实: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商品的价格越高,人们的购买量就越小;相反,价格越低,购买量就越大。
比如,如果咖啡的价格突然飙升至每磅1000美元,那么只有少数富裕的咖啡爱好者才能负担得起,大多数人会转向其他替代品,如可可或茶。
因此,咖啡的价格如果过高,购买量就会大幅下降。反之,如果咖啡价格跌至每磅1美分,几乎每个人都会选择购买咖啡而不是其他饮品,导致咖啡的购买量激增。
商品的价格降低,意味着它对购买者来说更便宜了,这吸引了更多潜在的消费者进入市场,同时激励现有消费者增加购买。
反之,商品价格的上升使得它相对于购买者手中的货币及其他商品来说变得更贵,导致部分消费者退出市场,而剩下的消费者减少购买量。
所以,我们得出结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价格的上升会导致消费需求减少;价格的下降会导致消费需求增加。这就形成了一条斜向下的需求曲线,实际上描述了需求定律。
这条曲线表明,消费者的购买量与产品价格成反比关系。
这就是著名的需求曲线永远向下的定律。
那么,在自由市场中,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是如何确定的呢?
但如果出于某种原因,咖啡的价格设定高于3美元,例如5美元,那么供给量(1000万磅)就会超过消费者在该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的数量。
这导致咖啡过剩,未售出的咖啡积压在货架上。这种过剩的压力和可能的损失将迫使卖家降低价格,直到价格降到3美元,市场出清,即供给与需求达到平衡,市场上的咖啡数量与人们愿意购买的数量完全匹配。
市场通过价格调节机制有效地实现了市场的出清,这种机制的驱动力来自每个商人追求利润的本能,以及能够反映经济变化和供需变化的自由价格体系。
利润动机和自由价格体系共同确保了供需平衡,使价格能够敏感地反映市场的供需变化。
经济学家将市场上的供求平衡点上的价格称为均衡价格。
这一概念基于两个主要原因:
第一,均衡价格是唯一能够使供应量与消费者的购买意愿相匹配的价格点,确保市场上可供出售的商品数量与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数量完全一致;
第二,这一概念借鉴了物理学中的均衡理论,表明市场价格具有向供求平衡点价格回归的自然倾向。若市场价格偏离均衡价格,市场力量将迅速推动价格回归至该点,正如物理学中物体偏离稳定状态后会自动回归一样。
那么,如果供求关系决定了商品价格,为何现实中的价格总是波动不定?
实际上,所有商品的价格都在持续变动中,咖啡的价格不可能始终固定在3美元或其他任何特定价位。
价格的波动主要由三个因素驱动:需求的变化、供给的变化,或二者同时变化。例如,若巴西咖啡作物遭受霜冻,供给量必然减少。
假设咖啡的初始均衡价格为3美元,但因灾害影响,可销售的咖啡量从1000万磅骤降至600万磅,那么价格将上升。
在新的供给状况下,若价格仍维持在3美元,则会出现咖啡短缺,迫使卖家提高价格。
随着价格上涨,短缺状况得以缓解,直至达到新的均衡价格5美元,短缺随之消失。
商品的稀缺性是价格存在的根本原因。
在自由市场中,价格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分配作用。
价格机制确保了有限的商品以自愿的方式分配给最渴望购买这些产品的人们。如果某商品变得稀缺,其价格上升,从而强化了其在消费者之间的分配作用。
价格上涨促使消费者减少该商品的购买,转而寻找替代品,直到供需再次达成平衡。
相反,如果生产条件改善或生产技术进步导致咖啡供给增加,结果会如何?假设供给从1000万磅增至1400万磅,价格将下降。
这意味着在原均衡价格3美元处,供给超过需求,产生过剩。
为了销售额外的咖啡,卖家不得不降价,直到价格跌至每磅1美元的新均衡点。
简言之,供给的增加导致价格下降;供给减少则使价格上升。
需求的变化同样能引起价格波动。消费者偏好的改变、收入水平的变动等都能引起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进而影响价格。例如,如果消费者开始偏爱牛肉而非猪肉,牛肉的需求增加,价格上涨;猪肉的需求减少,价格下降。
需求增加导致价格上涨,但如果生产者预期这种增加会持续,则会增加未来的供给量,反之亦然。
这种预期效应解释了为什么供给曲线通常是向上倾斜的:预期未来价格上涨的生产者会增加供给,而预期价格下跌的生产者则会减少供给。
总结而言,商品价格的波动反映了供需关系的持续变化,以及生产者对市场未来走向的预期。
在自由市场中,价格不仅是资源分配的关键机制,也是经济活动中不断变化的供需关系的信号。
回到货币话题上,在自由市场上,一种商品需求的增加和价格的上升必然伴随着另一种商品需求的下降。
在一个持续的时间段内,唯一能够使消费者增加对所有产品需求的途径,就是消费者的总收入上升,也就是说,消费者钱袋子更鼓了,可以将更多钱用于消费。
这只有在货币供应量增长的情况下才会发生;只有消费者手里的钱充裕,大多数或全部需求曲线才会向右上方移动,导致价格全面上扬。
你可以这么理解,持续的通货膨胀——价格的全面持续上涨——要么是由多数或全部商品和服务供给持续下降造成的,要么是由货币供应量持续增长造成的。
众所周知,当今世界上多数商品和服务的供给量,不是在逐年下降而是逐年增长。
但我们同时也清楚,货币的供给每年都在大幅增长。
显而易见,旷日持久、愈演愈烈的通货膨胀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货币供应量的持续增长,而不是由供给方面的问题造成的。
在一个生产不断扩大的世界,物价持续上涨,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货币数量的增加,导致人们对所有商品的需求量增加,最终价格被不断拉高。
注:原文4900字,改写后2500字。去除了大量供给曲线的图表,以方便让一些数学恐惧症的朋友可以接受。喜欢看原文的朋友,可以购买下面的书直接阅读。我争取每日一更,服务于那些对大部头外国人写的有翻译腔的经济学著作恐惧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