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称奥派的某作者,你被开除了!
原创
漫天雪798
漫天霹雳Plus
最近,一位号称自己是奥地利学派的作者,连续写了两篇文章《政府修建高铁是严重的浪费吗?》《搭好台才能唱好戏:为什么基建也是政府职责》。文章为政府投资的高铁等大型工程辩护。各种陈词滥调,我们在凯恩斯主义信徒那里,拙劣的功利主义者那里,芝加哥学派那里,已经听了无数遍。
比方说,公共基础设施投资能促进落后地区发展,缩小地区差距问题。
没有人说落后地区修路对这些地区不好。
给贵州的大山里修建一条高铁线路,当然有利于那里的(一部分)人出行和物流。
但问题在于,她必须回答以下问题:
1、这是一个经济计算问题,一条高铁线路投资上千亿,每天拉20个人在上面跑,到底是不是稀缺资源的浪费,要不要进行成本收益核算?
2、政府修建公共设施,必定源自于税收,那么从广东人那里征税给贵州人修高铁,正当性何在?
3、以什么理由和方法在广东人和贵州人之间进行效用比较?以什么理由认为贵州人的出行就比广东人损失的满足更重要?
4、修路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谁的经济发展,又损害了谁的经济发展?
5、所谓缩小地区差距,难道是把繁荣地区变差,拉低得跟落后地区差不多吗?你为什么不直接说平等主义,不直接要求均贫富呢?
6、如果说道路基础设施很重要,必须由政府提供,那么逻辑一致地,吃饭不重要吗?穿衣不重要吗?它们比道路更加“基础”,这些东西也都应当由政府来提供。那就没有什么不应当由政府提供了。这是什么?全盘计划经济。
7、
高铁线路绝大多数是亏损的。亏损,在经济上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稀缺资源被错误地配置了,并没有满足消费者的迫切需求。是因为消费者不买单,所以亏损。所以亏损的项目,就是把资源从消费者迫切需求的用途上,转移到政府官员青睐的项目上,来满足他们的欲望和那些消费者并不迫切的需求。这就是浪费资源,就是在毁灭资本,就是让所有人变穷。那么,你说这有利于(贵州)经济发展,你为什么不想想这背后的代价是纳税人要不断地缴税来输血?
8、从消费者需要道路设施,能不能推导出这些设施应当由政府来修建?
比方说,铁路有自然垄断属性,单一运营商可降低成本避免重复建设。
即便在一个无政资的社会中,一个“国家”疆域内也可能只有少数几家电网公司、通讯公司、铁路公司,一个城市也可能只有一家自来水公司、一家燃气公司,因为
单一运营商的确能降低成本。
但问题在于:这是消费者选择的结果,是市场经济企业竞争的结果,市场准入始终是开放的。只要准入开放,谁都可以干,那就不是垄断。垄断只有一种,那就是行政垄断。
主流经济学完全误解了、或者故意曲解了这个问题。
你不能说,只有一家自来水公司,所以自来水公司就应当独家垄断经营。你更不能说,现在是政府在经营自来水公司,所以自来水公司就一定要由政府来运营。一个人的思维怎么能僵化到如此程度,难道政府运营国营饭店,所以私人办个饭店就不可想象了?政府在提供红绿灯服务,所以红绿灯服务市场就提供不了,就必须由政府提供?
再比方,举了好多例子,说中国的、外国的铁路都是政府修建的,或者税金补贴的。
但问题是,我们能不能用经验来证实和证伪理论?还是那个问题:各国在提供公共道路,能不能推导出只有国家才能提供公共财货这个结论?外国也这样做,就对吗?
从来如此,就对吗?
另外,选择性地使用经验证据,是经验主义者先打枪后画靶子的惯用伎俩,也是经验主义者最不重视经验的证据。
英国的铁路最初都是由私人企业建设的,美国的太平洋铁路在美国政府主导下,拿着巨额补贴,却巨额亏损,且实施对印第安人的歼灭战,但是同一时期的美国大北方铁路是詹姆斯·希尔用私人资金修建的,成本几何式降低,运输价格下降,给沿线印第安人土地补偿并带来巨大利益,且实现了盈利,这又作何解释?
太平洋铁路背后的血腥与腐败
为什么只引用对自己有利的证据,对不利的证据视而不见,是学问不精,知识匮乏,还是不诚实?
还有,所谓搭便车和外部性问题。
所谓“公共财货”,就是不付费者也能从中得到好处,即正外部性,所以就存在“搭便车”问题。
著名的例子如灯塔。
因此多数经济学著作都主张市场无法提供公共财货,必须政府出面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这显然又是胡说。罗纳德·科斯在
《经济学上的灯塔》一文中,一方面揭示出
早期英国的灯塔是由私人建造并经营的,这些私人根据船的大小、所经过灯塔的数量,成功地对私人船主收费,并从中获利。另一方面得出结论,
即使是灯塔这样的公共物品,私有化也是可能的。
同时,邮政、街道、警察、司法等现在公认为必须由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古今中外的历史上,也有大量私人企业提供的案例。现在还有现实的案例:市场化的快递行业秒杀邮政局;火箭也可以私营企业发射。这些国家主义者故意视而不见而已。
公共财货和私人财货的两分法,本来就是错误的。一件物品的公共性,并不是其物理性质决定的,而是看消费者的评价,其私人还是公共性质,取决于将它视为财货的人是多还是少。我阳台上的花,一旦很多人过路时都观赏,在乎它们,就成为公共财货;而如果大家都不在乎,那就是私人财货。
腾讯是公共的还是私人的?它当然是私人的,但是它在提供巨大的正外部性,我们每个人都在搭便车,要不要政府对所有人征税补贴腾讯?
买了房子,你什么都没有干,但是周边的商业繁荣了,你的房子升值了,这不是搭便车吗?一个女人化妆出门,给男人们带来了正外部性,是不是应当对男人征税?我学了奥地利学派,变成了一个更好的人,边际上对这个社会更好了,你们要不要缴税来补贴我呢?反过来,一个丑女人出门了,给男人们带来了负外部性,那要不要对她征税甚至不让她出门呢?抢劫犯只要吃饱饭了就不容易抢劫了,你们都搭便车了,变得更安全了,那么是不是应当补贴抢劫犯呢?
事实上,我们所有人都从市场经济的正外部性中受益,都在搭便车。最广泛而典型的例子是,别人储蓄积累资本,用来投资,让土地更值钱了,让边际以下的土地现在变成边际以上、赚取租金了;让技能并没有提升的人,现在也由于使用了更加先进的技术设备而提高了劳动生产力,由此取得了更高的工资;让物价下降了,消费者都受益了。那要不要政府对土地所有者、工薪阶层和所有消费者征税,来补贴资本家呢?
由她的观点出发,只要人们的行为产生了“外部性”,政府对自由市场的任何干涉就是合情合理的。所以,如果A做了一件有利于B的事情,而B不必为此付钱,搭便车了,这就是自由市场中的一个“缺陷”,然后政府就应通过向B征税来“纠正”此缺陷。
所有人都是外部性的受益者,那么公共的教育、医疗、养老,就没有什么不能公有化。这正是米尔顿·弗里德曼的观点,也是为什么芝加哥学派最终会走向集权主义的原因。
外部性,是一个产权问题。芝加哥学派的胡言乱语,却让她如获至宝。即便我们退一万步,承认私人财货与公共财货的区分,承认公共财货有外部性,也无法推论出公共财货应当被生产,更推导不出公共物品应当由政府来而非私人企业来提供。
公共财货的生产,必须以征税这种强制手段为后盾,本身已经证明,消费者并没有这样的偏好,否则就不需要强制了。必须强制纳贡,才能生产这些公共财货,充分证明如果尊重消费者的意愿,它根本就不应当被生产。而如果没有强制,这些公共财货所花费的资金,消费者将花在他们更加迫切需求的别处,这又充分证明了,公共财货是浪费性的,即便满足了部分人的需求,那也只是次要的。唯有市场经济中的私营企业,才能保证公共财货决策的合理性,原因无他,因为它接受消费者的自愿金钱投票。
就写这么多。坦率说,其文章简直不忍卒读。作为一个自称奥派的人,写出这种文章,挺丢人的。
国有化的大型工程是不是浪费,这是一个经济学ABC问题、驴桥定理问题。我们早就写过无数文章来分析。米塞斯和罗斯巴德等奥地利经济学大师,对此有充分的论证。坦率说,这类最基础的问题,根本都用不着奥地利学派这种超级武器出手,
巴斯夏的《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就足够。
道理不要太简单:你既要看到“看得见”的好处,也要看到“看不见”的代价。巴斯夏说,这是衡量一个经济学家是好经济学家还是坏经济学家的标准。政府花的钱多了,老百姓能花的就少了。政府占用的资源多了,市场可用的资源就少了,
因为资源是稀缺的,用在这里就用不到那里。公共设施寄生于民营经济,因为它所用的资源,来自于强制征敛,
并不是消费者的真实偏好,
必定面临伦理困境。政府投资项目没有盈亏约束,必然充斥着浪费、低效和腐败。这些道理,几乎不言自明,不学经济学的人,都能想明白。
认为公共设施建设“长远看”是有利于经济,谁的经济?贵州人的经济对吗?如果没有这些投资,广东人的经济会更好。为什么你觉得贵州比广东人更重要?
效用可不可以这样跨人际比较?
以侵犯一个人的办法造福另一人,你认为这是利于长远吗?这又是谁的“长远”,为了你的长远牺牲我的现在和长远,有没有伦理正当性?如果这样说,那秦始皇奴役你先人就是对的,因为他带来了现在长城的旅游业兴盛。一个强奸犯强奸了一个寡居的女人,让她怀孕生子了,由此她老了有了依靠了,是不是要赞美抢劫犯?纳粹德国的做法是不是也值得你去辩护呢?牺牲你一个幸福千万家,你同意吗?
说只有“公共部门”才眼光长远,不然的话,私人根本不会投资到那些没有盈利的项目中。我们倒是要问,私营企业为了研发每年投入几十亿,在项目开始初期,一直处在巨额亏损中,你又作何解释?一项投资根本就不可能盈利,却去投资,这是目光长远吗?这恰恰是目光短浅。
不去投资必然不能盈利的项目,才是目光长远,因为消费者有更重要的需求需要被满足。所以
如果一个事情民营企业因为没有利润而不愿意干,那就别干了,因为干了就是浪费稀缺资源,就是扭曲生产结构,就是毁灭资本,就是让所有人变穷。一个让人变穷的项目,你怎么能说它有利于长远?
如果民营企业不愿意参与,那就不要干
说有些公共设施项目最终还是盈利了,那不过是因为它恰好满足了消费者的愿望了,这不是中央计划机构英明、投资必须由税金资助的证明。一个钟表不走字,一天也能对两次。而且,一件满足消费者愿望的事情,你又凭什么假定,企业家没有这样的判断力来投资呢?如果让私营企业去干,只会提供更多的利润并投入长远,造福消费者。所以即便是盈利了,因为它没有达到私营企业的盈利水平,那照样是浪费。市场经济比计划经济更加有效率,更能满足消费者需求,更能创造财富,这一点连老马都承认,难道还有什么怀疑吗?
我可以将她文章中的每一句话拿出来,一直写下去。因为她的每一句话,都是错的,都表明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鉴于她连基础的经济学ABC都不懂,已经变成了一个凯恩斯主义的辩护士,而凯恩斯主义,是“20世纪最大的智识丑闻”。所以我宣布:从即日起,她被开除出经济学队伍。
以后她关于经济学的文章与观点,都绝对不值得重视,也不需要跟她讨论,因为跟一个外行讨论是一种浪费。
我们需要提醒:我只是借此来阐明“公共工程”的一些经济学后果,并不是对谁有什么意见和情绪。理论是不容妥协的,如此简单的理论都能错的如此彻底,更是无法原谅。有些人,以“学院派”正统自居,他们以为有一个什么名号,就能代表自己的水平。可是纳税人支付的优渥报酬,带给他们的,恰恰是如国企一样的懒散和庸碌,混日子,混论文,混圈子,把学问做的一塌糊涂,充斥纽伊拉特式的胡言乱语。
这些人,才是妥妥的民科、朋克分子。
不要对体制内的经济学研究者,抱有任何不切实际的期望。他们食税,
他们是“国王的知识卫队”。一个经济学人,当然有权开除她,不承认她。这是一种杯葛,奥地利经济学容不下这样的玷污,经济学也容不下这种凯恩斯主义的垃圾。
至于说,其文章频频引用亚当·斯密、米塞斯和哈耶克的观点背书,这不过是诉诸权威的谬误。
米塞斯不用多讲,他是经济学理论的集大成者,其经济理论登峰造极,是奥地利学派永远的院长。他清晰直白地指出:自由就是财产;一个人只要提到国家,就意味着强制。他在意识形态上属于古典自由主义者,承认国家在保障产权、维护国内安宁上的职能作用。在这一点上,他是不彻底的。但是他也从来没有支持过国家去承担各种“公共职能”。
至于亚当·斯密,他并不是什么经济学之父,他导致了经济学的退步,从主观价值论向劳动价值论的退步,从理性主义向经验主义的退步。他被罗斯巴德恰当地称为“老马的精神导师”。
而哈耶克,他正确的地方,都是他追随米塞斯脚步的经济理论——尽管也有许多致命错误,例如货币中性论、货币的非国家化、分散知识论——让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也是他对经济学,即商业周期理论的阐述。而他后期的政治哲学著作,干脆就是一个国家主义者,简直就是一场智识灾难。本文对此不再做进一步的探讨,可见参见今天的次条,是一个最美的女孩、大学生翻译的“罗斯巴德绝密备忘录”,里面有对哈耶克的犀利评论,看看有没有冤枉哈耶克。
还可参阅:
哈耶克强制理论批判
哈耶克就爱跟极不明智的人搅合在一起
罗斯巴德,是一面照妖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轻触阅读原文
漫天霹雳Plus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知道了
微信扫一扫
使用小程序
取消
允许
取消
允许
取消
允许
×
分析
微信扫一扫可打开此内容,
使用完整服务
:
,
,
,
,
,
,
,
,
,
,
,
,
。
视频
小程序
赞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分享
留言
收藏
听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