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川普提出了一项极具争议的计划,如果他在11月的大选中获胜,总统将拥有更多权力来控制美联储,包括有权提前解雇美联储主席。
这一消息在美国舆论发酵了,有一部分人开始担心,美联储将不再独立了吗?
美联储是美国的中央银行,负责制定和执行美国的货币政策。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美联储是一个独立于政治的机构,以维护货币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为己任。
"美联储是政治中立的,我们的决定不受政治考量的影响。"日前,美联储主席杰罗姆·鲍威尔在一次讲话中如是说。
甚至美联储是中立的,非政治化的,是私有机构,这种认知,在全世界都有非常大的市场。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当然不是。
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中央银行之一,美联储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全球金融市场的神经,其决策影响着亿万人的经济福祉。
甚至,作为一个投资金融市场的人,盯着美联储的行动,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信息获取。
纵观美联储的建立过程和运作机制,我们不难发现,它从一开始就难以做到真正的政治中立。
美联储从哪来的?是由美国国会通过《联邦储备法》创设的,其最高决策层——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和副主席,皆由美国总统提名,参议院批准。
这就意味着,作为任命者,总统对美联储高层的人选有着实质性的影响力。
事实上,美国总统任命美联储主席时,政治考量从来都是重要因素。
1987年,时任总统里根提名艾伦·格林斯潘担任美联储主席,很大程度上就是看重其"市场化"的经济理念,希望他能继续推进美国的金融自由化进程。
而2018年特朗普提名鲍威尔接任美联储主席,则被广泛解读为对前任耶伦"鸽派"立场的不满,希望新主席能推行更"鹰派"的货币政策。
美联储的政策目标和使命,也是由国会明确定义的。
根据1977年国会通过的《美联储改革法》,美联储需要在"实现最大就业、稳定物价和温和的长期利率"这三大目标间取得平衡。
而这些目标本身就带有政治考量,比如"最大就业"往往被视为执政党连任的重要筹码。
以上世纪70年代的"滞胀"时期为例,当时美国经济陷入了高通胀、高失业的困境。
为了刺激就业,时任美联储主席伯恩斯在尼克松总统的压力下,长期维持低利率政策,结果却引发了更为严重的通胀。
这一教训不仅揭示了美联储政策的政治敏感性,也凸显了其"政治中立"完全是一个谎言。
事实上,历史上美国总统试图施压美联储、影响其决策的先例屡见不鲜。1965年,时任总统林登·约翰逊就曾强硬要求时任美联储主席威廉·马丁,在大选年放松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
美联储没有按总统的指令行事,是不是就没有政治性了呢?非也。
因为美联储的直接上级是美国的参议院,参议院可以不鸟总统,参议员们也有他们的政治利益,他们与总统的政治利益并不永远是一致的。
更重要的是,即便撇开外部政治影响,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本身也难以做到完全客观中立。
一方面,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刺激经济增长,但同时助长通货膨胀;另一方面,紧缩的货币政策虽能抑制通胀,但也可能加重经济衰退和失业。
政策制定者必须在这两者间权衡取舍,而这种权衡本身就不可避免地掺杂了政治考量。
以2008年金融危机、及2020年疫情后美联储的量化宽松(QE)政策为例,这一政策通过大规模购买国债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
这不是明显的政治手段吗?
此外,美联储的政策工具,如调整利率、量化宽松等,对不同群体的利益影响也并不一致。
以超低利率来放水为例,它一方面让贷款人受益,另一方面却损害了存款人的利益。
政治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分配存量的社会财富,而货币政策引发的重要结果就是财富的一次洗牌。
在这种利益博弈中,美联储很难做到完全的"不偏不倚"。
事实上,美联储的决策过程本身就是各方政治利益博弈的结果。
一方面,政客们往往试图影响货币政策,以服务其政治议程;
另一方面,美联储决策者自身也难免有利益偏好。
例如,来自商业银行背景的官员可能更倾向于银行业利益。同时,来自学术界、智库、媒体等外部机构的观点和压力,也时刻影响着决策者的判断。
2011年,知名投资人、对冲基金经理保罗·都铎·琼斯公开呼吁美联储采取更积极的量化宽松政策,以提振股市信心。他甚至警告称,如果美联储不采取行动,股市可能会暴跌20%。
尽管美联储官员否认受这些言论影响,但外界普遍认为,华尔街的压力的确左右了决策者的思路。
美联储很难完全摆脱外部利益集团的影响。
综上所述,美联储"政治中立"更像是一个神话,而非现实。
川普加强对美联储的控制,让美国一些人恐惧的是,他正在揭开一个事实,原来美联储从不中立,他一直就是政治的产物,一直也是服务于政治。
这才是他们最为担心的,谎言一旦被戳破,以前那些大话就要被人们视为笑话。
可以印钞票的央行居然不是政治机构,这真是世界上最好笑的笑话,更可悲的是,居然有无数人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