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村综合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辜朝明(Richard C. Koo)
辜朝明PK朱镕基
作者:邓新华(人文经济学会特约研究员)
来源:人文经济学会
日期:2015年6月18日
几年前,我听几位经济学者的讲座,主讲的学者介绍了日本经济学者辜朝明的“资产负债表失衡型衰退”的观点。在提问时间,我问:“资产负债表不是永远平衡的吗?为什么叫资产负债表失衡型衰退?”几位学者对我的提问发出嗤笑,似乎我连这都不懂。
我当然知道他们口中的“资产负债表失衡”是指企业负债太高。我之所以这么提问,其实就是想揭出凯恩斯主义者生造这种不伦不类的“术语”是多么荒唐。
根据那位学者介绍,辜朝明的“资产负债表失衡型衰退”是指,日本企业因负债太多,因此,有了现金优先还债(即所谓修复资产负债表),而不是扩大投资,所以日本的宽松货币政策无效。辜朝明认为这是日本经济停滞的主要原因。辜朝明的这一观点在凯恩斯主义者中颇为流行。
为什么会有“资产负债表失衡型衰退”这一不论不类的“术语”?这个“术语”基于凯恩斯主义者对经济的的根深蒂固的误解。
本来,企业负债太多是不健康的,企业有钱就积极还债是重建信用,是大好事。但是,辜朝明称之为“修复资产负债表”,企业积极重建信用的行为,就被他说成了会计技术问题,日本的经济停滞被归罪到企业的保守。凯恩斯主义者不怪货币放水造成的信用混乱,倒怪企业不配合他们。
和辜朝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朱镕基。朱镕基任上干了很多大事,清理国有企业“三角债”是其中之一。1990年代,国有企业之间,你欠我的,我欠他的,他欠你的,行成“三角债”。因为反正大家都是国有企业,还不还有什么关系?可想而知的,企业三角债多,市场信用必然下降,融资越来越难,这种信用混乱的状况严重影响了国企发展。
1991年9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强调,要在全国范围内打好一场清理“三角债”的攻坚战。经过辛苦努力,三角债的问题得到很大缓解。1992年邓小平南巡后,市场经济加速,朱镕基的这番作为对国企改革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如果按照辜朝明的理论,朱镕基清理“三角债”,就是“修复资产负债表”了,属于保守经营,是不利于经济扩张的。辜朝明等人不理解信用对经济的重要性,如此关键的问题,被他们说成会计技术问题。从实务上看,比较起来,朱镕基比他们更懂经济。
而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凯恩斯主义者反对通货紧缩,但他们没有理解,货币放水恰恰是制通货紧缩的。所以才会有当前无数主流经济学者呼吁政府以宽松货币“抗通缩”。
首先,货币放水,是平空用新的纸币去竞逐资源,是一种虚假信用。货币放水会导致物价高涨,影响社会稳定,所以总有衰竭的时候。而一旦货币放水衰竭,虚假信用突然垮塌,就会表现为通货紧缩。
其次,新增货币买走资源,就使得原有货币购买力下降。我原来欠你100元,现在货币放水,欠你的100元,购买力只相当于原来的80元,我对你部分地失信了。也就是说,货币放水迫使真实信用失信。
当然了,聪明的凯恩斯主义者会说,债务人可以事先加上一个利息,以弥补钞票购买力下降对债权人造成的损失。但是,由于货币放水对物价的影响很难预期,利息难以估计,所以,人们自然而然就会采取保守姿态,少借钱给别人。相信人们生活中都有经验:货币放水时期借钱更难。
以前国民党搞天量通胀,老辈人说,去集市卖东西,卖完东西,赶紧背着一袋子钞票去买米,因为晚了价格就又涨了。货币购买力下降得快,人们的行为当然就保守。
这些道理简单明白,相信你不难理解,货币放水是用虚假信用去排挤真实信用,是制造通货紧缩的。主流经济学者建议用货币放水去“抗通缩”,只会使通缩越来越严重。
日本搞凯恩斯主义几十年,解决停滞问题了吗?现在“安倍经济学”当道,无非是说,货币放水再大胆一点。可想而知的,越是货币放水,企业越难重建信用——我今天不还钱给你,你明天就吃亏,你当然催我还钱,我不还钱能行吗?想欠你新债,就更难了。不是企业太保守,是凯恩斯主义者迫使它们保守。凯恩斯主义者几十年来,从未意识到他们的做法是南辕北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