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图由我厂AI生成
输入的最大功率
前段时间,在深圳考察,也见了不少房圈的人,很多人生意做的不错的。在楼市冷淡的这段时期,还是有人赚钱,而且赚的不少。哪怕你什么都没告诉他,只要他嗅到一个机会,马上自己就找各种人沟通交流,然后自己找相关的资料,把整个过程都拆解出来。最后复原的流程,基本上大差不差,你给他一段时间,他搞的比原版还好。而有的人,你就算是手把手教他,他还是这也不会,那也不会。也不一定是笨,其实也挺聪明的,就是好像不操心,怎么说都没用。你说他不勤奋,他比谁都勤奋,天天在搞那个事情,花的时间比谁都多。比如说写文章,有的人就是看看书,就学会了,有的人总结了很多经验,就是写不好。人们常常用“悟性”、“天赋”、“灵性”等等词来形容这种现象。这些词都很抽象,对于我们如何理解这种现象以及如何改进,并没有帮助。同样的学校,同样的教材,同样的老师,为什么有人考上清华北大,有人三本都考不上?武侠小说中,人人想得到《九阴真经》,但是得到了,也未必有用。虽然大家接受的是同样的输入,但是吸收的效率是不同的。有的人只能吸收10%,甚至是负的,因为他完全理解错了。有的人能吸收100%,甚至300%,因为他举一反三又发现了新的东西。还有些人,特别喜欢看很难的东西,最后,从入门到放弃。就是你学一个东西的最简化版本,把这个简化版本全流程跑通,基本就掌握了。最原始的想法,往往就是一个很简单的版本,但是几乎包含了全部的要素。既然系统是一个人完成的,那么你一个人,也可以理解。但是随着这个系统的发展,有很多人的加入,增加了很多要素,最后就变得复杂无比,根本无法理解了。 比如说学习历史,大部分并不是要学习历史学,而是要搞懂世界运作的规律和逻辑。现在的世界,已经变的太复杂,很多现代的东西掺杂其中。比如说,你可以先从三国学起,把山川地理、各方势力、朝廷的运作、官制等等搞清楚。等你搞透之后,再去看其它朝代,大致就能判断的大差不差了。因为微博虽然比较老了,但是运作起来比较简单,无非是短文字和图片,很快你就能把怎么涨粉,怎么接广告这些搞清楚。再比如说,你想搞包租,你就先拿一套小房子,然后看看怎么找房源,怎么找租客,利润在哪里,怎么装修,家电家具在哪里买最有性价比,怎么降低空置率。 但是老外有一个专门的词,只是相反的意思,叫no-drill.No-drill就是只别人不学习简化版本,专门学习复杂版本的意思。我在讲人工智能的时候,就搞了一个极端简化的gpt版本,本质就是2个文件。很多人用了之后说,你这个gpt也太笨了,老是词不达意,用起来也不方便。东西虽然少,但是你有100%,甚至300%的吸收率。而你分析复杂的系统,东西虽然多,但是你可能只有万分之一的吸收率。这篇文章本来是一篇文章,写完了才发现字数超了,只能拆成上下两篇。
如果对你有启发,请点个关注或者“在看”吧。
老读者建议“星标”,没有任何互动,系统可能不会在第一时间推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