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刚再次读完了罗斯巴德的巨著《人 经济与国家》。几乎没有什么词语能够表达我对罗斯巴德的崇敬之情,他是奥地利学派的另一座巅峰,他是我的字典,他令我泪流满面。这书他为什么才写了1000页,要是再写1万页该有多好;他要是再活30年,该有多好。
那些对罗斯巴德大加批判的人,从来没有完整地读过他的著作,他们是立场和情绪的奴隶。他们如果能读一遍被米塞斯赞誉有加的《人经济与国家》——真正的“纯粹技术经济学”——定会收起他们的粗鄙与孟浪,就会意识到罗斯巴德是多么难以企及,那些批判丝毫不会影响他的高度,只会暴露自己的肤浅。
这是《人 经济与国家》的结语部分:
在很多人眼中,自由市场似乎是一个混乱无序的地方,而政府干预则是在这无政府状态上推行秩序和社会的价值。但实际上,行动学——经济学——向我们证明了,真相恰恰与此相反。
我们可以将分析划分为这两种原则各自的直接或显见的效应,以及间接的、隐性的效应。
就直接效应而言,自愿行动——自由交换——使交换双方共赢。间接而言,如我们的探究已经证明的,社会中的这些自由交换的网络——被称为“自由市场”——产生了精致的、甚至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和谐、调整以及精确分配生产性资源的机制。资源分配取决于价格,柔和但迅速地引导经济体系去尽最大可能满足所有消费者的欲求。简言之,自由市场不仅直接使所有各方获益,让他们自由、不受强制;它还为维护社会秩序提供了有力、有效的工具。当普鲁东说“自由乃秩序之母,而非其女”时,他要比自己意识到的讲得还好。
而强制有完全对立的特征。直接的方面,强制让一方获益只能牺牲另一方的利益。强制交换是人剥削人的体系,这一点与自由市场相反,因为后者是协作交换体系,人们只开发自然资源,而不相互盘剥。强制交换不仅意味着某些人靠他人而生存,在间接的方面,如我们刚才观察到的,还会导致更多的问题:它没有效率,混乱无序,妨碍生产,导致积累性的、看不见的麻烦。强制看似有序,实则不仅具有剥削性质,而且处于严重的无序状态。
行动学——即经济学——的主要功能,是将有关不同形式的人的行动的这些间接、隐性的后果的知识告诉世人。自愿交易隐藏的秩序、和谐还有效率,强制和干预隐藏的无序、冲突还有极度无效率——这些都是经济科学的伟大真理,从不言自明的公理出发,做演绎分析,然后揭示给我们。
行动学本身不能做伦理判断,也不能做出政策决定。行动学通过其价值中立的规律,告诉我们自愿原则如何运作,告诉我们自由市场必然带来自由、繁荣、和谐、效率和秩序;而强制和政府干预,必然导致霸权、冲突、人剥削人、无效率、贫困和混乱。
至此,行动学就退出了舞台;而采取何种政治路线,要取决于大众——伦理学家——根据自己所持有的价值观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