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灵老师在其新作《搭好台才能唱好戏:为什么基建也是政府职责?》中,试图为其此前关于政府修建高铁《风灵 | 政府修建高铁是严重的浪费吗?》的辩护进行理论升华。
她自称奥派学者,却继续用集体主义逻辑为政府主导基础设施建设背书,继续严重背离奥派的核心方法论——主观价值论和方法论个人主义。
她的最新文章不仅未能回应此前对其的批评,反而进一步暴露了对奥派思想的肤浅理解和误用。终于和支持民主强拆的谢作诗“胜利”会师!
一、披着奥派外衣的集体主义
风灵自称受奥地利经济学派启发,却在论述中大肆鼓吹政府主导基建的必要性,声称这是“搭台”让市场“唱戏”。
这种论调表面上似乎与奥派的市场自由理念相容,实则完全背离了奥派的方法论精神。
奥地利经济学派以路德维希·冯·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和弗里德里希·哈耶克(Friedrich Hayek)为代表,强调个人选择、市场自发秩序和价格机制,反对任何形式的政府干预。
风灵却将政府塑造成市场的“救世主”,这不仅是理论上的背叛,更是对奥派思想的亵渎。
她的文章试图在“完全自由放任”和“全能政府”之间寻找所谓“光谱”平衡,引用亚当·斯密、米塞斯和哈耶克来为政府基建背书。
然而,这种折中主义恰恰是奥派学者最警惕的陷阱。米塞斯在《人的行动》中明确指出,任何试图在自由市场和计划经济之间“取中间路线”的做法,最终都会滑向干预主义,导致资源错配和自由丧失。
风灵的“搭台”论,不过是集体主义披上自由市场外衣的伪装,试图用花哨的修辞掩盖其对政府权力的迷恋。
二、主观价值论的彻底缺席
奥地利经济学派的核心是主观价值论,即价值的来源是个人的主观偏好,而非任何客观标准或集体目标。每个人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处境,通过自愿交易在市场中表达价值判断,价格机制则将这些分散的偏好协调为社会秩序。
然而,风灵的论述完全抛弃了这一原则,代之以宏大叙事和集体主义指标。
风灵声称,基础设施如高铁是经济发展的“1”,没有它“再多的0也没有意义”。她用“缩小地区差距”“促进资源流通”“提高劳动分工”等集体目标来证明基建的必要性,仿佛这些目标是天经地义的“客观价值”。她还引用数据,如西部地区GDP从2019年的20.5万亿元增至2023年的26.9万亿元,试图以此证明政府基建的“功绩”。这种做法完全无视个体差异,将社会抽象为一个同质化的整体,强行假设所有人都从基建中受益。
主观价值论告诉我们,价值因人而异,不能用宏观数据或集体目标代替个体选择。风灵提到的“西部地区GDP增长”,可能对某些企业或地方政府有利,但对普通居民未必如此。
比如,高铁建设带来的征地拆迁,可能让农民失去生计;高额债务最终通过税收或通胀转嫁给纳税人,这些成本对个体来说可能是灾难性的。奥派学者会问:这些“受益者”真的愿意为高铁买单吗?如果他们不愿意,凭什么强迫他们接受这种“公共利益”?
更荒谬的是,风灵将基建视为“劳动分工的前提”,似乎没有政府修路,市场就无法运转。这完全低估了市场的创造力。
历史上,私人铁路、公路甚至航空公司通过自愿交易和创新,早已证明市场能有效提供交通服务。
风灵却无视这些事实,硬要把政府塑造成“不可或缺”的角色。这种对集体目标的迷信,彻底背离了主观价值论的精髓。
三、方法论个人主义的荡然无存
奥地利经济学派的另一基石是方法论个人主义,即经济现象必须从个体行动出发分析,而非从“社会”“国家”这样的抽象实体入手。
米塞斯强调,只有个体才有目的和选择,集体不过是个体行动的聚合。然而,风灵的论述却充满了集体主义色彩,完全忽视了个体行动的复杂性。
风灵将政府视为“搭台者”,认为其职责是提供“市场运行的框架”,如基建、法律和教育。她声称,政府主导基建能让“各种要素自由流通组合”,从而释放经济潜力。
这种逻辑将政府视为一个超越个体的“全知全能”实体,仿佛它能准确判断哪些基建项目对“社会”最有益。
她还以中国脱贫为例,称政府基建弥补了制度短板,为14亿人脱贫奠定了基础。这种宏大叙事完全无视个体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将政府塑造成历史的“主角”。
方法论个人主义要求我们从个体行动入手,分析基建项目的真实影响。风灵提到的“要素流通”,听起来很美,但实际上是通过政府强制征地、举债和补贴实现的。
这些措施侵犯了个体财产权,扭曲了市场信号。
例如,高铁项目的6.18万亿元债务,最终由纳税人承担;低票价政策看似惠民,实则让不坐高铁的人补贴了坐高铁的人。这种资源再分配完全无视个体意愿,违背了奥派对自由选择的尊重。
此外,风灵将中国脱贫归功于政府基建,完全忽略了个体企业家和市场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腾飞主要得益于市场化改革释放了个体创造力,而非政府基建的“恩赐”。
农民工进城、乡镇企业崛起、沿海地区出口导向发展,这些都是个体行动的成果。政府基建或许起到辅助作用,但绝非决定性因素。
风灵却将功劳全揽到政府头上,这不仅是对历史的歪曲,也是对方法论个人主义的背叛。谢作诗还承认公共服务不一定非得由政府提供,在这一点上,风灵简直连谢作诗都不如!
四、对市场自发秩序的严重低估
奥地利经济学派高度推崇市场自发秩序,即通过个体分散决策和价格机制,市场能自动协调资源分配,无需中央计划。
哈耶克在《致命的自负》中指出,市场的优越性在于它能利用分散的知识,而政府干预往往破坏这种协调机制。然而,风灵对市场的能力充满怀疑,硬要让政府“搭台”。
风灵认为,市场无法有效提供基建,因为存在“正外部性”“自然垄断”和“反公地悲剧”。她举例称,贫困地区缺乏财力,私人投资因回报周期长而不愿介入,因此需要政府主导。她还引用国际案例,如法国和西班牙高铁项目依赖公共资金,试图证明政府基建的“普遍性”。
风灵的论述完全低估了市场的创造力。奥派学者认为,市场通过价格机制和企业家精神,能有效解决外部性和协调问题。
例如,19世纪美国铁路的快速发展,正是私人资本和市场竞争的成果。尽管初期存在轨距不统一等问题,但市场通过企业合并和标准化迅速解决了这些难题,无需政府全面接管。
相比之下,政府主导的基建往往效率低下、腐败丛生。中国的6.18万亿元高铁债务和持续亏损,正是政府干预的恶果。
风灵提到的国际案例,更像是政府干预的失败证明,而非其必要性。以英国“高速一号”为例,私人投资因客流预测失误陷入困境,最终由政府兜底。
这种“公私合营”模式表面上是市场化,实则是政府用纳税人的钱为私人失败买单。奥派学者会指出,真正的市场化应是企业自负盈亏,而非靠政府补贴苟延残喘。
此外,风灵完全无视市场的替代方案。航空、公路、共享出行等交通方式的兴起,早已打破了高铁的“自然垄断”地位。
企业家通过创新和竞争,能比政府更高效地满足消费者需求。风灵却硬要把基建说成“市场无法胜任”的领域,这不仅是对市场自发秩序的否定,也是对奥派思想的背叛。
五、经济计算问题的视而不见
奥地利经济学派最有力的武器之一是经济计算问题。米塞斯指出,政府无法进行理性经济计算,因为它缺乏市场价格和利润信号,只能靠主观臆断分配资源。然而,风灵对这一问题视而不见,依然为政府基建唱赞歌。
风灵承认政府基建可能导致浪费,但认为通过“可行性研究”“透明预算”和“公众监督”就能解决问题。她还建议推广PPP模式和REITs,让社会资本参与基建,以“市场机制”提高效率。这种乐观态度完全无视政府干预的根本缺陷。
经济计算问题告诉我们,政府永远无法像市场那样有效配置资源。风灵提到的“可行性研究”不过是官僚的纸上谈兵,无法替代市场中的真实价格信号。
以高铁为例,国铁集团的决策往往受政治因素驱动,而非市场需求。结果是,許多高铁线路客流稀疏、年年亏损,6.18万亿元的债务成为纳税人的沉重负担。
风灵推崇的PPP模式和REITs,更像是掩盖问题的权宜之计。这些模式表面上引入了市场元素,实则离不开政府补贴和政策倾斜,根本不是真正的市场化。
奥派学者罗斯巴德(Murray Rothbard)指出,任何形式的政府干预都会扭曲市场信号,导致资源错配。风灵的“改良方案”不过是换汤不换药,无法解决经济计算的根本问题。
六、对斯密和奥派的肆意曲解
风灵试图引用亚当·斯密、米塞斯和哈耶克为政府基建背书,这种做法不仅牵强附会,更是对经典思想的肆意曲解。
她声称,斯密支持政府提供公共工程,米塞斯是“功利主义者”,哈耶克认可“最低限度社会福利”。她还搬出“无政府资本主义”的缺陷,试图证明“最小政府”的必要性。这些引述看似为她的论点撑腰,实则完全断章取义。
斯密的《国富论》确实提到公共工程,但明确指出政府职责仅限于市场无法胜任的领域。高铁这样的商业化项目,显然不在斯密的考虑范围内。米塞斯虽关注功利,但他的功利主义是基于个人自由和市场效率,而非政府干预。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中明确警告,任何扩大政府职能的尝试都可能导致自由丧失。风灵却将这些大师的思想扭曲为政府基建的“理论依据”,简直是对经典的亵渎。
至于“无政府资本主义”,虽然在奥派内部也存在不小争议,但风灵用其缺陷来证明政府基建的必要性,完全是偷换概念。
一些奥派学者主张的“最小政府”仅限于保护人身和财产权,与基建这样的经济干预毫无关系。风灵的引述不过是为集体主义找借口,毫无理论依据。
七、现实危害:为政府扩张开绿灯
风灵的论述不仅在理论上站不住脚,更在现实中为政府权力扩张提供了危险的辩护。
她将基建塑造成“市场运行的框架”,似乎政府不修路,经济就无法运转。这种逻辑为政府无限扩大职能开了绿灯,可能导致更严重的资源浪费和自由侵蚀。
中国的6.18万亿元高铁债务、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危机,都是政府主导基建的恶果。风灵却视而不见,继续为这种模式背书。
奥派学者会警告,这种“搭台”论最终只会让市场变成政府的附庸,个体自由和经济效率双双受损。
八、结论:风灵的“奥派”面具该摘下了
风灵自称奥地利经济学派学者,却在论述中彻底背离了主观价值论、方法论个人主义和市场自发秩序的核心原则。
她的“搭台”论不过是集体主义的翻版,用宏大叙事和断章取义的引述掩盖了对政府干预的迷恋。
无论是高铁的巨额债务,还是基建背后的资源错配,都证明了她的观点不仅缺乏理论依据,更与现实脱节。
真正的奥派学者应捍卫个人自由、市场机制和私有产权,而不是为政府的大手大脚找理由。
风灵的文章非但未能为其此前观点辩解,反而进一步暴露了她对奥派思想的误解和滥用。
奉劝她一句:与其继续顶着“奥派”的名号自欺欺人,不如老老实实承认自己的集体主义立场,摘下面具做回真实的自己!
一位奥派学者,在理论的领域必须贯彻逻辑自洽,在现实行为层面可以边际妥协。若堕落到用理论为权力背书,她已经不是学者了,而是一位学术投机者。这种人,是不值得尊重的!
引申阅读,上两篇批风灵的文章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