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奥派经济学 ,作者张是之
最讲道理的经济学
文丨张是之
大萧条前的美国,上演的是一场由廉价信贷与政府雄心共同推动的疯狂盛宴。
表面上,这是一个摩天大楼刺破云霄、巨型水坝驯服江河的“黄金时代”;实质上,却是一场由错误政策催生、注定崩塌的资源错配悲剧。
这段历史揭示的“摩天大楼诅咒”,并非神秘预言,而是对人为干预市场节奏所带来清算的深刻隐喻。
一、 钢筋水泥的狂欢
1921年,赫伯特·胡佛以商业部长身份登上政治舞台核心,他坚信通过大规模公共工程与产业协调可塑造“永恒繁荣”,这种理念在他1929年成为总统后更是登峰造极。
胡佛政府将联邦公共工程预算一口气推高至前所未有的15亿美元,远超此前30年总和。这并非市场需求的自然回应,而是雄心勃勃的政治工程。
1931年开工的胡佛大坝,是当时世界最高的水坝,象征着人类征服自然的野心,预算高达4900万美元,大约相当于今天近的10亿美元。
除了胡佛大坝,还有大古力水坝和加州中央谷地水利工程等等。
这些项目从规划到竣工往往跨越十年甚至更久,其经济合理性严重依赖对未来需求的乐观预测和持续的低利率环境。
大量本可用于即时消费或高效私人投资的资源,被强制抽离,凝固为政治象征的水泥巨构。
与此同时,在私营领域,一场同样疯狂的“天际线竞赛”如火如荼。
1929年,美国商业建筑投资飙升至87亿美元,创下历史峰值。
1930年,319米高的克莱斯勒大厦在曼哈顿封顶,短暂戴上世界最高桂冠。
1931年,仅用410天,381米的帝国大厦奇迹般拔地而起,成为新地标。
这些摩天大楼是资本涌向超长周期、超重资产项目的集中体现。
它们不仅高度惊人,其庞大的体量和超长的投资回收期,使其对信贷环境的变化极其脆弱。
制造业领域的投资狂潮同样触目惊心,1921-1929年间,美国工业设备投资实现了令人震惊的三年三倍的增长。
以汽车工业为例,产能扩张速度远超实际需求增长潜力。钢铁、电力设备等行业,同样陷入盲目扩产的怪圈,为后续严重的产能过剩埋下伏笔。
(赫伯特·胡佛)
二、 廉价货币
这场看似由“企业家精神”和“国家意志”驱动的繁荣,其核心动力并非市场自然演进的结果,而是源于美联储人为操控的信贷环境。
在整个1920年代,尤其是在1924-1927年以及1929年股市崩盘前的关键时刻,美联储系统性地将利率压制在市场自然利率之下。
1927年,为缓解英国金本位压力并试图稳定经济,美联储更是在经济已显过热迹象时,主动降息。
廉价的资金如同泛滥的洪水,淹没了整个经济。但是资金并非流向了满足消费者最迫切需求的领域,而是被严重扭曲,大量涌入远离最终消费的“高阶资本财”的生产领域。
比如大型基建、重工业设备、摩天大楼。这些项目周期长、变现慢,高度依赖持续的低利率和乐观预期。
这种人为信贷扩张会发出错误的价格信号,导致生产结构被过度拉长和复杂化,大量资源被错误地配置到那些在真实储蓄支撑的经济中本不该启动或维持的项目上。
廉价信贷制造了需求旺盛、前景无限的假象,掩盖了真实储蓄不足、消费能力与产能扩张脱节的本质矛盾。这种繁荣建立在沙滩之上,一旦信贷扩张难以为继或市场预期逆转,崩溃便不可避免。
(胡佛水坝)
三、清算时刻
1929年10月,纽约股市的崩盘,如同戳破巨大泡沫的钢针,宣告了人为扭曲的繁荣幻象终结,也标志着市场力量开始对前期累积的严重错配进行残酷而必要的清算。
股市崩盘引发银行危机和信心崩塌,美联储被迫转向,信贷扩张的引擎骤然熄火。资金链的断裂,首先冲击的就是那些对持续廉价信贷依赖最深的领域。
其中商业地产投资首当其冲,投资额从1929年的87亿美元暴跌84%,仅剩14亿美元。
无数规划中的摩天项目胎死腹中,克莱斯勒大厦与帝国大厦虽然建成,却长期深陷出租率低迷、入不敷出的困境,成为“过剩产能”与“错误投资”最显眼的城市纪念碑。
帝国大厦在建成后近20年才实现盈利,被戏称为“Empty State Building”。
制造业的清算同样惨烈,汽车工业产能利用率在1932年一度暴跌至11%。巨头通用汽车尚能艰难求生,无数中小厂商直接破产。
钢铁等重工业价格暴跌,工厂大面积闲置,失业率飙升。前期依靠信贷支撑的盲目扩张,在真实需求不足的现实面前彻底崩塌。
胡佛水坝工程虽在萧条中艰难推进,实际上是美联邦在以工代赈,最终在1936年建成,但其建设过程耗费了远超预算的资金和人力。
其经济价值在建成后很长时间内也难以覆盖其庞大的社会成本投入,成为政府主导型投资效率低下的一个缩影。
(帝国大厦1931年竣工,103层高381米)
四、 历史的回响
“摩天大楼的诅咒”绝非神秘玄学,其本质是经济规律对人为干预扭曲的必然清算。
大萧条并非自由市场的失败,恰恰相反,它是市场力量对前期由政府干预(大规模公共工程)和中央银行错误货币政策(人为压低利率) 所共同制造的、不可持续的繁荣泡沫进行的强制性校正。
胡佛的公共工程狂潮,粗暴地将资源从消费者和高效私人部门抽走,投入政治目标优先但经济回报存疑的长周期项目,扭曲了资源的市场配置。
还有人误以为是胡佛的自由放任、什么都不管,导致了美国大萧条。这绝对是以讹传讹的谬误,可别被骗了,胡佛和后来的罗斯福都是典型的干预主义者,离自由放任八竿子都打不着。
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则向市场注入了海量廉价信贷,严重误导了企业家对真实消费需求和时间偏好的判断,诱发了大规模、长周期的资本错配投资(malinvestment)。
当信贷扩张无法持续(或主动收紧,或被动崩溃),建立在沙滩之上的繁荣大厦必然倾覆。
那些依赖源源不断廉价资金输血才能存活的超长周期、超重资产项目(摩天大楼、巨型水坝、过剩产能),自然成为第一批也是最惨烈的牺牲品。
(发明生产线的福特)
五、超越钢筋水泥的警示
“摩天大楼的诅咒”是一个深刻的历史隐喻。
它不仅关乎那些刺破天际的钢铁丛林与驯服江河的混凝土巨兽,更关乎所有在廉价货币和政府雄心驱动下,脱离真实需求与资源约束的“宏大叙事”投资。
无论是昔日的帝国大厦、胡佛水坝,还是后来日本泡沫经济中的奢华地产、2008年金融危机前的次贷衍生品,抑或是某些新兴经济体在信贷洪水中拔地而起的“鬼城”与过剩产能,其兴衰逻辑如出一辙。
历史反复告诫我们,当决策者试图用印钞机和财政杠杆“管理”甚至“创造”繁荣,人为压制利率以刺激投资,其结果往往不是持久的昌盛,而是资源的严重错配和最终惨烈的清算。
摩天大楼可以建得很高,但在扭曲根基上的繁荣,摔落时只会更惨痛。
尊重市场的价格信号,警惕干预主义对经济自然结构的扭曲,或许才是避免“诅咒”轮回的唯一正途。
毕竟,真正的繁荣无法被浇筑进水泥,也无法被印钞机凭空创造。
它只能根植于真实的储蓄、正确的投资,和满足消费者真正需求的土壤中。
请记住,如果繁荣是由印钞来驱动的,那么萧条必然会以清算收场。
张是之,2025年07月24日。
今天郑重推荐张老师的新品“张是之经济圈”,简单来说,这个下单是“买一得三”:
一个是我的经济学的教学视频;
二是圈子里其他内容资源和社群讨论;
三是我们智谷趋势的趋势研判。
定价499,现在上新优惠只需要365。
下单后停留三秒钟,会弹出一个微信二维码,加上我们客服微信,拉你进群。
张老师本人微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