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她咬牙忍下丈夫的背叛,用三十年守护女儿的未来。从黑龙江知青到娃哈哈创始人夫人,施幼珍在屈辱中为宗馥莉筑起商业堡垒,最终见证女儿绝地反击。"
施幼珍的悲惨人生:公婆嫌弃,老公出轨,小三在公司公然挑衅她
1995年,娃哈哈搞了个大活动,施幼珍和宗庆后坐在了最前面,就像两个大老板一样。
在会议快要结束的时候,杜建英悄悄地从背后递给宗庆后一张纸条。
员工们顿时精神一振,就像烟花爆开一样,立刻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
施幼珍连眼皮都不想抬一下!
吃饭的时候,一位关系不错的朋友提醒施幼珍要小心一些。
她缓缓说道:“那些不懂得接受爱的人容易犯错,我得更宽容一些。”
这一年,施幼珍早就清楚宗庆后和杜建英之间的事情了,就像喝水一样明白。
1996年初,宗庆后先生因为生病住进了医院。
施幼珍在病房里忙得团团转,一会儿烧水煮面,一会儿又洗衣服,真是个多才多艺的小能手!
抬头一看,发现杜建英在病房门口走来走去。
她立刻蹦了起来,留下一句话“我要回家看孩子”,随后就像风一样离开了病房。
出门时,看见杜建英想要开口却又停下的样子,她甚至连看都没看他一眼。
虽然我选择了忍耐,但这并不代表我会对你笑脸相迎。
宗庆后恢复健康后,带着杜建英去了香港度假兼办事。
娃哈哈和法国的达能合作,准备共同推出“娃哈哈纯净水”。
这次的合作,让娃哈哈一下子就火了起来!
杜建英在谈判中表现得非常出色,立下了不小的功劳!
那天,酒店员工特别把两间高档客房布置得非常漂亮,准备热情款待宗庆后和杜建英这两位重要客人!
宗庆后立刻决定:“就用这一间,另一间赶快处理掉!”
大家都在默默地用眼神交流,却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反对!
一帮人回到杭州后,施幼珍很快就知道了这件事。
她生气得如同炸雷,脸色红得像熟透的西红柿。
为了给宗庆后留点面子,他们还不得不编造谎言说:“他太穷了,一直节俭过日子。”
尽管她忍了又忍,但宗庆后还是没有被忍下去。
结果是他们越来越不怕麻烦了。
在工厂里听到那些八卦,施幼珍心里有些不舒服,但她一点也不害怕!
她心里总是挂念着她的女儿宗馥莉。
那时候,宗馥莉正处于叛逆的年纪,每天都会像小鸟一样飞到工厂里去。
吃完饭,我得去妹子宿舍转转。
施幼珍担心别人背后说她女儿的闲话,怕伤害到女儿,因此决定尽量避免让她女儿和厂里的其他人有太多交集。
施幼珍还在犹豫不决时,宗庆后已经提出了让女儿去国外读书的想法。
施幼珍马上答应了,一点也不拖拉!
她没想到,宗庆后提出这个建议,是因为杜建英怀孕了。
没过多久,14岁的宗馥莉就被送到美国的圣马利诺高中读书。
杜建英这次变成了“看书的护卫”,时刻准备着!
年末的时候,她在国外生下了大儿子宗继昌,孩子也因此成了美国人。
这一年,14岁的宗馥莉仿佛陷入了黑暗的深渊,看不到一丝光明。
老妈本来想保护她,没想到一转身,她看到了一个更让人恶心的场面。
施幼珍心里像吃了一只苍蝇,非常生气,心里直打转,但她只能咬牙忍着。
那时候就是不让她发火,更别提让她有自己的想法了。
宗庆后出轨的消息一出来,施幼珍简直气得想把鞋子扔出去,心里七上八下,像坐过山车一样。
我想跟杜建英比比看,希望宗庆选我。
现实就像一个严厉的老师,让她明白必须忍耐,否则娃哈哈的事业就会遇到大麻烦。
到了90年代末,娃哈哈已经在行业内非常有名,成了大家学习的榜样,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领头羊。
不管是本地的领导,还是来自各地的客户,大家都非常关心娃哈哈。
如果宗庆后失败了,之前多年的心血就全都白费了!
小珍二十岁时,被送到遥远的黑龙江雁窝岛一个小部队里做劳工了!
以前在城里娇生惯养的小姑娘,现在要下地帮忙收割麦子,弄得满身是泥,还要跟猪和牛这些家畜打交道,真是吃了不少苦呢!
很多女孩觉得生活太辛苦,就选择了和当地人结婚过日子。
施幼珍就是不肯认输,她宁愿累得跟条狗似的,也不想委屈自己嫁给那个不成器的男人。
她曾经是个非常有个性,从不屈服于命运的人。
在《江南工商历史档案》中,记载了施幼珍下乡采访时与多位重要人物交流的有趣故事。
村里有个叫老杨的家伙,总爱说施幼珍这姑娘特别厉害,干活从来不说累,简直就是个铁人。
村里的一些大姐们说:“小施本来可以先回城里,但她把机会让给了她妹妹。”
到了1978年,政策放宽了,大家就高兴了。
30岁的施幼珍刚回到家乡,就加入了工商业的大潮。
她都已经三十岁了还没结婚,邻居们总爱说她是“剩女”。
施幼珍一点也不在意,只要能回城里就行,听蛐蛐说两句也不会少块肉,没什么好烦的。
这姑娘从小到大就是个不太爱说话、主意清楚、能吃苦、性格坚强的姑娘!
施幼珍的母亲急得团团转,立刻开始四处张罗,想要给她找个好人家。
转眼间,宗庆后已经35岁了,仿佛一瞬间就出现在了她的面前。
宗庆后和施幼珍是同命相交的好友,真是命中注定的不幸啊!
十八岁那年去了乡下,直到三十五岁才回到城里,眼泪几乎流成了花,真是苦不堪言啊!
施幼珍至少有人疼爱,而宗庆后连家人都看不上眼。
宗庆后火了之后,在一次采访中说:“我刚到城里时,连我弟弟妹妹都不太看得起我,直接叫我乡下来的,真是土得掉渣!”
全家人都围着小家伙转,把他冷落到了一边。
宗庆后到乡下工作时,一个月工资只有28块。除了留点买点小零食,他把剩下的钱都寄回家了。
进城之后,我在一家纸箱厂工作,月薪五十五元,全都交给家里了。
外面的人看,宗庆后简直就是个顶天立地的孝子、好哥们儿,孝顺得让人刮目相看!
媒人一提到宗庆后,施幼珍心里想:“他对家里这么好,肯定是个可靠的人!”
她没想到,这个优点就像是个淘气的小孩子,最后反而戏弄了她和她的女儿。
心里像堵了块石头,嘴巴却说不出话,真是难受极了,每天只能无奈地叹气度日。
两个人在邮局门口第一次见面。
宗庆后把一本日记本递给施幼珍,说:“我们的工资都要用来照顾弟妹了,根本没有多余的钱给你准备彩礼。”
施幼珍递给他一条缝了对鸟的手帕,笑着说:“我家也没啥钱,嫁妆买不起!”
就这般,1980年5月1日,两个人居然领了张“结婚证”。
施幼珍结婚后的头十年,过得像在水里挣扎,每天都在品尝苦涩。
住在一间只有10平方米的小屋里,夏天热得像烤箱,冬天冷得像冰柜,直到九十年代初才搬了出来。
1988年,宗庆来住进了一套三室一厅的房子,心里想着“这简直就像是搬进了城堡一样!”
施幼珍和宗馥莉刚搬来不久,就被宗庆后送给了技术高手张宏辉,就像送外卖一样简单快捷!
这对母女只好提着行李回到她们那个小小的家中,1990年《浙江新闻》来采访,发现她们依然住在那里。
宗庆后有四个兄弟姐妹,爸爸失业了,他看着妈妈一个人辛苦养活全家,心里特别难受。
回到城里后,工资都交给妈妈了,就算结婚了,也没有打算给施幼珍。
施幼珍在2000年的一次采访中坦诚地说:“那时候根本不知道他赚了多少钱!”
宗庆后一直没给家里寄过一分钱。
宗庆后家的亲戚们对此毫不在意,都觉得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
老宗和他妈妈对想要个男孩这件事特别热心,劲头十足!
他们家有个小女孩,很快就把她送去了亲戚家。
1982年,施幼珍生下了宗馥莉,之后政府实行了一胎政策,生第二个孩子成了不可能的事。
家里的长辈因为大儿媳一直没有孩子,对她意见很大,所以对施幼珍也没什么好脸色。
杜建英生了一个儿子叫宗继昌,宗家的父亲高兴得就像中了大奖,恨不得立刻把孩子的照片挂在宗族的家谱上。
因为特别喜欢大孙子,杜建英也被宗家的人亲切地称为“小姑子”。
家里人都特别疼爱她,爸爸妈妈更是把她当成宝贝,这种宠爱程度,和施幼珍母女之间的差距,就像是云泥之别。
在宗庆后刚开始创业时,施幼珍还是一位出色的“算盘高手”。
她的中学学历就像个短板,很难让她走得更远。
随着公司迅速发展,她感到有些跟不上节奏,只能站在一旁看着别人忙碌。
这时候,浙江大学的杜建英同学隆重登场了!
她不仅能胜任老板助理的工作,还会多种外语翻译,会计账目也难不倒她,甚至能处理高管事务,简直就是个万能高手!
到了九十年代末,杜建英就像娃哈哈的“副队长”一样,不能小觑!
如果宗庆后不来,杜建英想怎么整就怎么整!
杜建英在争夺权力的同时也没有忘记生孩子。
1996年,老大宗继昌出生后,她又生了两个孩子,一个是二女儿宗捷莉,还有一个小儿子宗继盛。
到了2000年,大家都知道杜建英和宗庆后有了孩子,这件事几乎人人都听说过了。
自从施幼珍和宗馥莉不再参加宗家的聚会后,家里确实安静了许多。
施幼珍现在完全不想提及宗庆后,根本没把他当丈夫看待。
在2003年的一次访谈中,施幼珍说:“我们经常会有争执,但一想到他的家人没怎么疼爱过他,我就特别心疼,忍不住就原谅了他。”
这就是说,她能放下宗庆后,是因为心里同情他。
大家也从零星的话语里,察觉到了她对宗家的不满。
宗家的爸爸妈妈好像没把宗庆后放在心上,整天都不怎么理他,这让他心里总是空落落的,感觉就像是被遗忘了的咸鱼一样!
这个小伙子缺少关爱,就像一根干燥的木柴,总是希望能有人帮助他,所以身边总是围着不少女孩。
从2000年开始,施幼珍早就把感情的事抛在脑后,完全不想再去理会了。
尽管她知道自己能力不够,还是为了给杜建英面子硬着头皮上。
她一直努力守护着自己应得的股份、打算购买的房子,以及为女儿保留的那块地。
直到2003年,宗馥莉回到家,施幼珍才算终于松了一口气,就像放下了一块大石头。
她不让那个姑娘直接担任经理,而是让她从车间做起,一步步熟悉每一个环节。
施幼珍说话不多,但性格却像榴莲一样强硬。尽管每天都要听那些让她厌烦的闲话,她还是咬紧牙关,坚持了下来。
宏胜饮料最初的一切,包括工厂,都是她一点一滴看着慢慢建起来的。
这是她为女儿制作的手工战场,还特意留了一条小路和一把保护伞。
施幼珍在那看似无望的日子里,因为对女儿的爱,竟然看到了一线希望的光芒。
宗馥莉在娃哈哈基地待了三年后,终于回到宏胜饮料公司担任老板。
宗庆后走之前,她们母女俩从来不闲聊他的事。
尽管那个插足者一次又一次地制造麻烦,差点让我失去了工作。
她们把宗庆后夸得像宝贝一样,稳扎稳打,慢慢来。
宗庆后离开前,想把他的私生子宗继盛安排到公司做领导。
无奈宗继盛只能干着急,根本无法动摇宗馥莉的地位,最终只能悄悄离开舞台。
宗庆后离开时,施幼珍连最后一面都没见到,这缺席可真是彻底了。
宗馥莉接手后,宁愿关闭18家工厂去外面找人代工,也不愿让杜建英得到一点好处。
宁愿让叔叔说我狠心、没感情,也不再跟叔叔的工厂和姑姑的香料店打交道了。
背后隐藏着许多急切的变革,实际上是她们母女三十年积压的苦楚。
这两个人一个在大白天做事,一个却在暗处浑水摸鱼。
她虽然不显山不露水,但有自己的方法,慢慢掌控了整个局面。
这三十年来她们默默承受,换来的成果谁也不能轻易夺走。
现在,施幼珍终于松了一口气,静静地在一旁观看比赛,看着女儿逆转局势,心里感到十分欣慰,可以好好歇一歇了。
宗馥莉肯定不会让妈妈失望,一定会好好管理她们的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