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反思:会不会越扶越贫?
自然秩序自愿自治
以下文章来源于古道西风冷月
,作者羽化门
古道西风冷月
.
让子弹飞一会儿。
驻村对个人来讲,确实有些挑战,只身前往一个陌生的地方,要说去的人是有多享受这种事,我猜没有多少人会同意。但是有没有干起来非常爽的人呢?当然有。
前面写了篇关于驻村的文章,引发广泛讨论,很多人抨击驻村无所事事,根本没有起到相应作用;但是有些人也确实是干了一番事的,比如带去项目和资金,以个人力量帮扶村民脱贫致富等等。
有个评论:
A:俺就是驻村帮扶的,村里舍不得让我走,每年帮村里带去几万元的帮扶资金外加六万的产品销售。还帮他们争资金跑项目,真的没用吗?当然因人而异。有的确实没帮扶到啥。
B:向你这位体制内的异类致敬。
C:牛逼哄哄,给你点颜色你还真以为你能开染坊,也不拿称称一下自己有几斤几两,没有你单位的帮衬,你从哪里拿钱来帮扶?平时玩文字游戏吹牛逼惯了,还真以为自己很能。
罗列这些出来,并不是要搞什么价值对抗。C说对了一点,A帮扶的钱确实来自政府部门,但是C也加了不少个人的价值判断。
这番对话,让我想到一个问题:各种跑路搞项目搞资金的干部发挥的作用,就一定优于
无所事事按部就班的驻村干部么?
以什么样的标准来检视这些问题呢?千万人有千万个标准。我的视角是经济的,
这就需要一根线索穿起来才看得清楚明白,这根线索就是经济计算。
我见过帮人无息贷款养牛致富的,当然这是好几年前的事了,现在说不定亏损了,哪有稳赚不赔的生意呢。
像这种帮忙跑路扶贫致富的,有何不可呢?他创造了利润,说明这个养牛户以及协助他干这事的扶贫干部,把稀缺生产资料用于满足人们迫切需求上了,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我也见过一条路修进山,路刚修好,山里人却走完了的;还有满山挂路灯的;修个山坪塘到处漏水的;在农民院子、外墙搞美化的;一窝蜂大规模种某经济作物,种出来卖不出去的……
这些投资浪费了很多生产资料,它们本可以用在人们更急迫需求的满足上,现在这些东西被一些人大手笔作业掉了,资源不复再生,整个社会的生产手段变得更加稀缺了,用于未来投资的这些东西变少了,未来福利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
所以,不是说你带去了什么项目资金,就是对社会作贡献了。通过转移支付来推动产业也好,扶贫个人也罢,得经过经济计算检视一番才行。比如有的村上用扶贫资金买了很多插秧机、收割机,说是要搞社会化服务,要壮大集体经济,结果放了一年也没人用,再过几年这些东西可能就锈掉了。
你有什么理想和想法,其实一点不稀奇,人类想法多如牛毛,想法多得批爆是一回事,采取稀缺手段实现想法是另外一回事,前者起心动念消耗不了啥能量,后者牵一发而动全身,事关生死存亡。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无所事事的浪费,在有些情况下,可能远少于那些积极作为的浪费。
当然,把资金用于贫困户的外墙美化,对该贫困户而言,多少有点获得感。但这个也不绝对,因为价值评价是主观的,有的人完全可能认为将资金用于改善他的厕所较外墙刷白美化更好。那外墙刷白对他而言就没啥获得感。
局限于一户一人之所得,这样的资金利用貌似起到了该有的作用。但是把这个放到一个更大系统内思考,它起的作用可能正好相反。因为农户确实可以一时所得,但你不知道的是,他可能要付出的代价是,他大学的孩子在不远的将来就不到业。因为这只是一个浪费生产资料的缩影,如果全社会都这样骚操作一番,点滴汇聚,大规模的浪费生产资料不是不可能。如果当下大规模的浪费,资本积累必然减少,拿什么投资未来?未来生产消费自然减少,该农户的大学生儿子就业机会大概率的会减少。
大家不妨思考一个问题,当前以及不远历史的这些操作,会不会产生越扶越贫的结果?当然这不是针对被具体扶的人发问,这些个体完全可能超越他们之前的生活状态。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全社会包括非贫困的、甚至贫困的,在理论层面,会比不采取浪费操作时,变得更为贫困。
理论的答案是确定无疑的,历史给出答案需要点时间,让子弹多飞一会儿。
__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轻触阅读原文
自然秩序自愿自治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知道了
微信扫一扫
使用小程序
取消
允许
取消
允许
×
分析
:
,
,
,
,
,
,
,
,
,
,
,
,
。
视频
小程序
赞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分享
留言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