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看到一篇公号文章,里面引用网络传言,说唐山被打女子死了三个,我当时说,完了,这个号得炸号,果不其然,号下午炸了。
这种传言昨天的网上传得很凶。
【#医院否认唐山被打女子去世传言#】#周刊君现场# 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造成两名女子受伤入院,6月16日,@中国新闻周刊 在收治上述受伤女子的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采访时,该院宣传统战部与党政办公室工作人员均表示,目前伤者的住院情况,属于患者个人隐私,不方便向外界透露。党政办公室一名工作人员还表示“会有相关通报”。6月17日,记者再次来到该院,关于网络上被打女子去世的传言,该医院行风纠风办公室有工作人员明确表示,“这个(被打女子去世)应该肯定是没有。”
中国新闻周刊昨天去采访医院,结果出来个这样的回复:这句式啊,让人看不懂啊,你都是医院的工作人员,到底什么情况,你会不清楚 吗?没有就是没有,应该肯定是没有,这种语言水平,怎么去纠风的?被害者伤情怎么样,这需要成为一个秘密吗?当然,我们需要尊重当事人的隐私,这是医院被采访时一直在强调的。但是,是不是隐私,并不能由医院说了算,而是得由受伤女孩说了算。她们能接受采访吗?她们的家属能接受采访吗?为什么没有记者能采访到她们,也采访不到他们的家属呢?也没有任何一个家属和女孩们本人出面说明过任何情况,那么她们为什么不能接受采访呢?如果刻意阻拦客观的信息传播,那么互联网上各种传闻自然就会满天飞。面对唐山案,公众希望得到更多的信息,这是一种正常的信息需求。但信息的供给端被人为限制住了,到现在谁也搞不清楚是什么情况。60万的交易存在吗?监控视频最后,女孩们追出去,后面发生了什么呢?到现在,网上传言一大堆。是的,很多是谣言,但谣言迭出代表着信息供给不充分 ,人们得不到客观有效的信息,自然会相信各种传言,然后到处传播。而当传言越来越多时,哪怕这时你拿出真相,恐怕也不一定有多少人信了。因为人们会想,既然真相如此简单,为什么你不公开,为什么你不允许采访受害者?谣言四起的本质,就是信息供给未能有效满足信息迫切需求的条件下产生的在公共空间故意传播的已被确证的不实陈述。不是某些大V,而是地方政府应对这种事件的管理机制。这使得人们获取真实信息的成本变的更高,受损的是信息消费者。这一原理,与人为控制商品供给,使得商品价格变高,是一样的。从现实来看,一些地方官员的观念没有跟上形势的变化。总有一些地方领导干部试图将“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结果往往是地方媒体上“风平浪静”,但社交网上早已经“波浪滔天”。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些时候,官民两个舆论场之间的错位。在民间舆论场,但凡拥有手机的人能随时随地上传信息,甚至进行现场直播,各种碎片化信息已经能拼凑出大致真相;但在官方舆论场,一些领导干部或是被“权力垄断真相”的幻觉所麻痹,或是被经过信息过滤的简报蒙蔽,或是被“迟报瞒报无伤大雅”的侥幸催眠,经常让舆论形势变得很诡异。不能及时发布准确、全面、真实的信息,最直接的危害是让社会陷入了各种信息错乱当中。如果媒体能正常采访 ,当事人可以自由发声,那哪来的谣言呢?需要政府不停地辟谣吗?人们常说“大灾必有大谣”,主要是因为各种大事件后信息发布的习惯性滞后,为谣言的形成和传播提供了空间。道理很简单,如果第一手的客观信息不去占领舆论高地,小道消息、网络段子、谣言就会兴风作浪。想尽办法把事情变小,捂住一些人的嘴,才是他们行动的真实动机。
但是,他们又凭什么有这样的权力来干这种信息管制的事呢?甚至中国新闻周刊这样的官媒,都只能从医院工作人员那里去搞二手信息。现在的官方,依然在一边不让真相发出,一边严打谣言。这就好象是,一边不增加土地供给,一边严打高房价,这不是自相矛盾吗?谣言不是一张嘴制造出来的,恰恰相反,信息管制下,才有无数的人有动机用谣言来博眼球。
发送给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