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通常认为,决定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都应当国有,例如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等民生事业。
如果说重要的事情都要交给国企,那么没有什么比吃饭还重要。我们是不是应当回到公社和大食堂模式?这是“拜国家教”的结果,让人们丧失了理性思维能力和现实感。国企必然质次价高,充满浪费,需要纳税人不断输血,这早已被经济理论和现实所证明;日常生活中带给我们各种生活便利和物美价廉商品的,都是私企;世界上重大的科技进步,都是私企创造的。但是这些显而易见的事实人们视而不见,他们一边骂着油价又涨了,一边说国企就是好。因此这跟宗教无异。宗教的典型特征就是信仰不为事实所动。另外,这也是一种反资本主义的心态。人们总认为,国企是不讲利润的,是服务民生的,而私企都是唯利是图的,不顾他人死活的。问题是,不讲利润,就意味着不用关注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说了就不算,谁能任命那位国企经理,谁就说了算。
不讲利润,却能一直运营下去,那必定是有人在一直补贴它,否则早就倒闭了。那是谁在补贴?就是所有纳税人中比较富有的人。因此这就是一种转移支付,是剥削。这必定打击人们创造财富的动力,结果就是所有人共同贫穷。正是利润机制,实现了对企业的驯服,迫使它为消费者需求而生产。消灭了利润机制,所有消费者就成为卑躬屈膝的乞食者。赚钱的唯一方式是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是双赢的交换。
还有,私企都唯利是图,进了国企后,就像装了一个按钮一样立即变得大公无私,不觉得匪夷所思吗?
所以这些人不讲逻辑,只有情绪偏好。更多的是嫉妒他人服务消费者的才能,不愿意承认自己的能力差,进而发展出一套反资本主义的哲学,自欺欺人地认为自己的无能和贫穷都是因为自己诚实,他人的富裕都是因为他们会投机取巧。于是在这种自我欺骗中不断地为自己的无能和懒惰找到了借口。
因为市场会在价格机制的引导下,由企业家将资源配置到最能满足消费者迫切需求的领域,实现资源的最优利用;企业家在利润动机的驱使下,会不断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因为要想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那就要不断地为消费者创造价值,并且降价。能源供给不能交给私企吗?洛克菲勒的标准石油公司让精炼石油的价格从 1869 年的 30 美分/加仑下降到了在 1897 年的 5.9 美分,同时创造了无数的新产品并刺激了整个行业的创新。铁路这种庞然大物,不能交给私企吗?横跨北美大陆的太平洋铁路,由美国国企(不要看它们的名字,而要看是否接受税金资助)承建,接受了巨额的政府补贴和贴息贷款,无偿划拨沿线1.5亿英亩土地(比法国面积还大),并获得了沿线山林和矿藏的开采权,然而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居然亏损了倒闭了。可是在同一时期,詹姆斯·希尔的私营企业北方铁路公司,没有接受政府补贴,不但成本极低,而且质量上升,并且实现盈利。更重要的是,他没有像太平洋铁路建设中对沿线印第安人大开杀戒抢夺他们的土地,反倒不断吸引民众定居,极大地改善了当地民众的生活条件。
远洋航运,可以私营吗?1838年,冠达邮轮公司在英国议会的巨额资助下,开展横跨大西洋的客运和邮件运输。他们每年从英国议会百万英镑的补贴,然而一直亏损。这时候美国的范德比尔特推动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几何式降低了成本,直接把冠达邮轮公司和美国的同类企业柯林斯公司干翻在地,政府由此停止了补贴,范德比尔特不但为消费者提供了物美价廉的服务,而且为纳税人省下了一笔巨额开支。教育不可以私营吗?孔子就是搞私人教育产业的,学费不是国家出的,而是学生拿着束脩来求老师教育他的。私塾存在了几千年,谁敢说教育就应当国有化,是不是在数典忘祖?哈佛耶鲁斯坦福普林斯顿约翰·霍普金斯麻省理工,诺贝尔奖拿到手软了,哪个不是私立的?他们靠的是商业项目和校友捐赠盈利,不给纳税人增加负担。医疗呢?梅奥诊所大家都听说过,世界顶级的医疗服务机构。医生的服务在过去从来就是私营的,依靠医术和口碑盈利,为贫穷患者进行低价甚至免费救助,嵌入医生的职业荣誉之中。过去的赤脚医生,10年前乡镇一级卫生院都可以承包经营,个体诊所到处都有。患者纷纷前来,已经证明了他们的服务从来不亚于公立医院。慈善事业呢?更不用说。洛克菲勒留下了5.5亿美元的资产用来办慈善事业,协和医学院就是他捐资举办的;安德鲁·卡耐基将所有资产捐出资助文化教育事业;南北战争后重建时期,是大量的慈善家出资,建起了数万所黑人学校,帮助黑人取得文化和就业技能。在国家主义的社保制度建立起来以前,教会、兄弟会、共济会等等民间慈善组织发挥了基础性的互助功能,并且成为联系人们之间情感的纽带。更不用说,保险公司是一直存在的,完全可以承担起社会救济的功能作用。那警察和安保呢?当然也可以。平克顿侦探社就是私营警察机构,负责林肯的安保,极其审慎而负责,如果林肯继续让他负责自己的安保,就不会出现剧场枪杀案。保险公司也能够承担起安保的任务,它会根据社区的安全状况雇佣安保力量,尽最大限度保护投保人的安全,原因无他,因为那决定了它的利润。即便在现在的美国,私人安保组织不但没有下降,反倒在增加,原因在于,警察根本靠不住。
经济学原理是普适的,市场化是最好的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手段,在任何领域都是适用的。正如《安保的生产》一书的作者古斯塔夫·德·莫里纳里所说:
相信确立无疑的自然法则可以承认例外有违理性。自然法则必然
要么放之四海而皆准,要么无效。例如,我无法相信支配物理世界的
万有引力普遍法则,在任何情况下,或在宇宙的任何一点失效过。现
在,我认为经济法则与自然法则同理,对劳动分工原则的信心不亚于
对万有引力原则的。我相信,尽管这些原则可以受到干扰,它们却不
承认例外。
任何一个领域,只要开放竞争,国企只会被打得满地找牙。不关注消费者需求,没有利润机制的约束,亏损了有人补贴,混一天算一天,七八姑八大姨喝茶看报,怎么可能竞争得过私企?
当今许多领域看似只有国企在经营,原因不过是,严苛的准入管制和重重的干预让私企无法进入和经营。私企暴露出来的问题,也同样恰恰是因为管制之下的扭曲,在一个自由而开放的市场上,根本就不会长期存在这样的问题。你不能把别人的腿打断,然后递给他一副拐杖,然后说还是拐杖好。那样就很无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