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经常会问自己一个问题:
为什么要生孩子?
有一些卫道士会跑出来说,不生孩子,不延续血脉,你连狗都不如,狗都知道要繁衍。
然而,人不是狗,人与狗的区别就在于人有理性。
人能知道,这世间万事万物,不过都是人达成目的的手段。
有人说,孩子就是目的。
孩子不可能成为你的目的,他是一个独立的人,当你说出孩子就是目的时,他依然是你达成你生育理念的手段。
你的目的,仅限于在你的大脑中,超出这一范围,皆为手段。
人的身体都为意志之手段,更何况孩子。
古代人,把孩子当成手段的意图更为清晰。
以宗族聚集为环境的普通人,如果不生孩子,就不能为宗族提供壮年劳动力,不能参与抵御外族入侵和完成集体捕兽,他本人的地位在宗族中就要下降。
古代人,大多在壮年时期就死了,不存在养老问题,因为卫生条件太差,一个破伤风就可能要了小命。
生孩子的需要,主要是对抱团取暖群体规模的需要。
宗族部落人口越多,对抗外部争斗的力量就更为强大。
社会进一步发展后,大宗族变成了小宗族,小宗族之间依然爆发激烈的争斗,争水源,争土地,谁的宗族能新增人口,就更有机率胜出。
即使在小宗族内部,也存在着各种人际纠纷。
小家庭更容易被欺负,大家庭更有可能横行霸道。
养儿防老其实并不是主要的需求,你只要仔细研究这个词,就会发现其中的秘密。我们可以养狗防贼,但贼来家里的概率是比较低的。所以叫防。
古代人,老的概率也很低,大多数人活不到老,养儿子预防万一自己老了怎么办。能活到老,在古代,对皇帝都是一件幸运的事。
中国古代皇帝平均寿命不到四十岁,他们都没有几个有资格变老。
康熙乾隆搞的千叟宴,在全国搜罗老人,也就是千这个数量级,可见,能活到老,是多少小概率的事。
所以养儿防老是在说,万一自己老了,干不动活了,儿女可以供养。一般情况下,自己是活不到老这一天的。
即使到了1949,中国人的平均预期寿命也才35岁。这个年纪,是不存在干不动活的。老从来都是一种小概率事件。
所以,中国古代社会生人的目的中,养儿防老是次要的,甚至没几个人真正认为这是一个重要理由。
真正的原因有五个
1、重体力劳动下,人口增加就意味着可耕作土地增加;
2、家族应对外部资源争夺的需要,家族内部处理人际关系的需要;
3、只有多生,才能对抗自然界的选择,因为卫生条件不好,夭折率很高
4、孩子能带来一个家族的欢乐,是消费品
第五,则是宗教。
所有的宗教,都是忽视现世,重视来世的。
中国的宗教思想,不成体系,但关于来世,依然有一个框架体系;
死后,人就活在另一个世界了,他也需要钱,所以需要烧纸;虽然这很荒谬,比如我们上坟能上到两代就不错了,那两代以上的祖先是不是都穷死了?
对死亡的恐惧是宗教的来源。
绝后,在农村是最为恶毒的诅咒,因为在这种宗教思想下,绝后就意味着死后无人供奉。
所谓中国人的祖先崇拜,其实就是中国人的宗教。只不过中国人的宗教没有其他宗教那么系统,没有形成文字,而是由民间口头传播。
所以,虽然广泛存在,但影响力比起经义传播的宗教小得多。所以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会认为,人死如灯灭,死后的一切都是无关紧要的。
相对于东亚区之外的世界,中国人要世俗得多。
以上构成了古代中国人生育观念的来源。
现实生产条件,对劳动力的需要,快乐的需要,这些是主因,宗教,是次因。
所谓家族传承、财产传承的需求,我认为都是附着在以上需求之上的,因为他太虚幻,无数穷人没有任何财产也要生,大多数古代人一生经历的悲惨事件是我们的几十倍,对人世间的财产能代代传承下去,没有多少信心。
甚至我们可以下一个结论,大多数穷人,其实是绝了种的。
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无数战乱、饥荒、疾病,普通底层人有几个能代代相传的?
有不少人口历史的研究也印证了这一历史,那就是我们当代人只要上溯几代,都能找到祖先中的达官贵人。
人生的意义,是自我定义的,他不是一个客观的。
但人活着就是为了消费,努力生产也是为了消费,这种消费是在说去拥有多的手段还实现自己定义的人生意义。
人生的意义,无法相互否定。
有人就是认为人生的重要意义之一,就是传宗接代,延续生命;
有人则认为人生的意义就是活在当下,活一天算一天,最好有钱就快花掉;
这是完全主观的,但是,不管你怎么定义你的人生,市场规律都在发生作用。
在古代,一个不结婚,不生孩子的人,往往吃光用光,更容易成为在市场中被抛弃的人,因为储蓄是财产的来源;
社会就是一个相互合作扩大生产创造财富的地方,这种环境会鄙视吃光用光的人,形成了某一种道德。
原因很简单,没有孩子的人,他更容易短视,更不容易成为市场中的理想的合作伙伴;
一个家庭关系稳定,生孩子的人,以历史上,更容易成为市场中被信任的人。
你有软肋,目光必然要长远,必须要储蓄,否则孩子你都养不活。
这是市场发育出来根据市场规律进行大概率判断的一种道德观,光棍更容易犯罪,更容易成为反社会的人,是一种经验。
然而,世界在变化,社会越来越发达,市场规模越来越大。
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在全球化下,前所未有地扩大了,无数陌生人发个电邮就合作了,个人私生活甚至成为了隐私,这种道德观也就消失了。
现代社会中,拥有更多的财富和手段,可以实现人的目的。
光棍,也依然可以在市场中过得越来越好,他的时间偏好会升高、会成为反社会者的概率与正常人接近了。
甚至在很多职场评价中,单身者甚至拥有更稳定的性格和人生,是更加可靠的合作者。
而生孩子,则普遍成为了一种消费。
也就是生孩子,就是因为喜欢孩子,孩子能带来快乐,可以让人生有寄托,可以让人生不失去意义,可以给予心灵的慰籍。
消费,就需要投入,就需要花钱。
一个孩子,花个一万块,去学一段小舞蹈,在你面前扭两下,你的快乐从心里到脸上都溢出来了,值!
你给娃买一个玩具,她开心得跳起来,给你这个老爸亲个两口,爽!
女孩越来越受到欢迎,因为她能带来的快乐更多。
即使是你把财产留给儿女,大多数情况下,而不是什么财富传承,而是一种消费,这是一种对子女的慈善,也是一种捐款,他来源于爱。
大多数人是因为先有了对子女的爱,才有了给钱让他生活更好的财产继承需求。
若是子女天天对着你骂老不死,什么财富传承需求,马上就会扔到天边去了。
爱一个人,和被一个人爱,都是人心理上的消费需求。
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认把孩子定义为爱的需求,他不再与投资相关,也不再与传承相关,他仅仅与快乐相关。
绝大多数消费需要,都很难与投资与产出相关。
喝一杯你喜欢的茶,去洗个美容脸,抽一根烟,去喝首歌,喝一口好酒,这些都是无法经济计算的消费需求。
他与孩子带来的情感需求是一样的。
一些经济学没有学好的人,就总认为人的任何行动都必然计算投入产出比,这是完全错误的。
消费行动决定于主观价值排序,他只能说明序数,而无数计算多少。
现代人生不生孩子,看的就是孩子在他的主观价值排序表上的顺序,而不是资产负债表里的损益。
当然,人,不是动物,并不必然要肩负起什么繁衍的责任。
人能够出于理性,为满足自己,为让自己人生更快乐更幸福去生育,比起动物高出N个档次,这意味着,人有能力选择自己要过什么样的生活,而动物不行,它们的繁衍只是生理的本能。
同理,越发达的社会,人越有能力抉择自己的人生,不生,也是一种抉择。
就是有人不喜欢与小孩相处的快乐,就是有人愿意孤独一生,就是有人想一个人生活自由自在,这依然是伟大的社会文明带来的,让一些人哪怕是孑然一生,也依然活在陌生人的协作网络中。
这种庞大的市场网络,让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通过网络享受一个美好而孤独但又富足的人生。
他们可以不用担心老,老人院有完整的服务;
他们可以不用担心没人做饭,餐馆无数家,外卖员无数个;
甚至老婆他们都不需要,小电影和娃娃都可以为他们解决问题;
甚至他们不需要朋友,在网站上看电视,和无数陌生人在屏幕上用弹幕聊天;
市场给予任何一个普通人更多的手段来解决他们的需求。
因此,少生,不生的人在变得越来越多。
我们需要因此担心人类的未来吗?完全没有必要。
人们追求的是财富的增长,手段的增加,若是人口出生减少至影响财富增长的情况了,就意味着,边际上新增一个劳动力给这个社会协作网络带来的价值会更高。
这就必将推动一些人生育更多。
一个人,可以基于任何理由生,也可以基于任何理由不生。
能够摆脱政治、家族、生产对生育的要求,由个人自由自主决定生还是不生,这样的时代,是市场经济带来的,他是一个伟大的时代。
我这三个号都关注了吗?最好都关注上,否则随时有可能失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