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战阴霾下的一束亮光
原创
漫天雪798
漫天霹雳Plus
漫天霹雳Plus
微信号
gh_5d7427614208
功能介绍
经济学与人生
在美国要封禁Tik Tok,对中国汽车加征关税,将众多中国企业拉入实体清单,俄乌冲突之下竞相制裁的贸易战大形势下,奔驰CEO康林松的这番话,真可谓是一股清流,也进一步生动地诠释了经济理论的正确性。
康林松呼吁降低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关税,认为竞争之下,可以激励欧洲车企制造出更好的汽车,保护主义正在走向错误的道路。
这个道理如此正确并显而易见,任何人都能完全理解。只有在市场竞争之下,那些提供最好的商品、最会服务消费者的企业,才能够脱颖而出,促进经济进步,造福所有民众。保护之下,企业必定丧失进取的动力,竞争力下降,最终会导致一国生产结构紊乱,产出降低,所有消费者因此受损。
然而
企业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结成
同盟,总是要求国家对本国产业给予各种补贴和照顾;劳工阶层受到错误的学说蛊惑,开始不断发动工人运动,要求高于市场工资率的工资水平,并排斥外国工人和非工会会员的竞争,
导致企业失去了比较成本优势。
保护主义之所以有强大的影响力,就是因为这个过程中有受益者:一是国内生产商;二是这个产业的从业者;三是政府和政客,他们可以通过保护主义,赢得受保护群体的选票,并且扩张权力,因为立法特权和税金分配大权,可以让所有人因看到这种利益而变成匍匐于他们脚下的奴仆,竞相向他们靠拢和寻求帮助。
受损者也很明显,一是国内消费者,他们没有了选择,只能购买本国质次价高的产品;二是国内纳税人,他们在不断地纳税,供养受补贴的低效的本国生产商;三是劳动者,受保护行业的高工资,以排斥竞争,导致未受保护的产业劳动者的供给增加和工资率下降为代价,而劳动者同时也是消费者,从保护中得到的利益,必然在以消费者身份购买时付出更大代价;四是外国生产者,他们无法与本国消费者进行交换。
受益者高度集中,容易抱团,形成舆论声势;受损者虽然人数多,但一盘散沙,难以组织,且受到集体主义宣传的蛊惑,以及没有经济学知识,无法认识长远利益和利益和谐,眼下的代价可能不够明显。于是,就像所有“公共政策”一样,保护主义政策就这样人少声音大地出台了。
各种国内干预主义政策叠加之下,
大型企业或者某个产业的全球竞争力下降,无法应对外国企业的竞争。这时候他们首
先想到的不是开动脑筋转换思路迎合消费者的偏好,减少干预回归自由市场,而是呼吁更多的干预。他们开始
借助国家机器寻求保护,通过
高筑贸易壁垒,加征高额关税,开展反补贴反倾销调查等,
排斥他国物美价廉的产品进入国内市场。
国家强制力这时候成为他们的私人打手。
这就是国际冲突的根源:国内经济政策与外交政策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一国对内实施经济干预,就必然要对外实施贸易保护,否则国内干预政策就行不通。而对外贸易保护,伤害另一国的利益,当该国认为自己有能力征服对手时,就会用武力手段将他国变成本国领土,战争就会打响。
所以经济民族主义激发了好战情绪,将合作共赢关系变成了你死我活的敌对关系,它是战争的导火索。商品进不去,军队就开进去,这是战争动因的高度精准的洞察。
所有对抗和战争的背后,都是经济动机。意识形态的说辞,不过是一种宣传,目的是所谓“师出有名”,用来掩盖真实的利益动机,欺骗本国百姓。政治,本来就是用理想主义的词汇掩盖真实动机的肮脏活动。
但是保护主义永远结不出好的果实。它在短期内可能会在权力庇佑下促进某一产业的繁荣,但长期看,既然受保护的行业可以借助国家强制力获取利益,何必殚精竭虑地服务消费者呢?何必不断投入研发推动技术进步呢?这种企业和产业,就失去了创新的动力,成了不思进取的僵尸。
未经真正的市场洗礼和消费者检验的企业和产品,不会有生命力。一旦放开市场,就是死路一条。
所以就必须不断地叠加保护,不断输血,才能维持其生存。
它像一个嗜血怪兽一样,不断吞噬本国纳税人的财富,减少消费者的购买力,扭曲本国生产结构,由此
不断地消耗资本,降低劳动生产率,最终
造成整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下降,所有人因此变穷。
到这个时候,即便你直接闭关锁国地保护国内产业,也没用。因为打破国际劳动分工后,走向计划经济和自给自足,大家就都穷的要死,骨瘦如柴了,受保护的产业就是想吸血,也没啥可吸。
美国对钢铁产业和汽车产业进行了长达一个世纪的保护,但是最终的结果就是被外国的钢铁和汽车厂打得满地找牙,形成了一片萧瑟的“铁锈地带”,这就是保护主义的惨痛教训。现在,中国的电动车才搞了几年,就把三大汽车厂商吓得要死。
你说中国电动车有大量补贴。这事情不假,补贴当然是错的。电动车与燃油车的优劣,我们也不讨论。但是我们比较两国在某一领域生产能力时,必定要假设条件相同。那么美国对汽车厂商的补贴,一点都不少。环保主义意识形态和绿色能源政策,还是美国搞出来的,按说布局比中国更早,为什么却被中国企业超越了呢?
就是因为他们领先了好多年了,躺赢惯了,而保护主义之下,又失去了创新的动力。市场经济对这种不思进取的产业,办法就是将其淘汰出局,让更能服务消费者的企业登场。
我们说真实不虚的利益动机,是人的行动指南。奔驰CEO康林松,当然也不一定是从认知上支持自由贸易,而是因为奔驰在中国有着重大利益。
但一个人的真实目的是什么,我们可以不加揣测,重要的是,正因为奔驰大众等大企业在华有重要利益,因此他们开始呼吁降低对华关税,成为自由贸易和世界和平的支持者。这在战乱和贸易战的阴霾下,真可谓是难得的一道亮光。
而反面的例子就是文中提到的,法国车企由于在华利益不大,于是就呼吁对中国车企实行贸易保护政策,使对抗加剧。想想看,假如法国车在中国像奔驰一样畅销,法国人和政府还会主张对中国实行贸易限制吗?
它告诉我们的道理非常明显,那就是,自由贸易是和平的根本保障。只要两国之间有频繁的贸易和利益的关联,打仗就对任何一方都不利,战争就会失去民意基础。
如果双方根本没有贸易往来,民众之间并非利益攸关,那么打一仗对双方损失不大,甚至,通过征服手段还能掠夺对方的资源为自己所用,那何不干一仗呢?
贸易,增进了福祉,弥合了分歧,深化了了解,捆绑了利益。贸易就是和平,任何形式的阻断和减少贸易,都是在把两国推向冲突和战争的方向。
俄乌冲突中,为什么德国对俄罗斯的态度相对温和呢?同样道理,就是因为德国在俄有大量投资,战争和制裁俄罗斯,对俄罗斯不利,对德国自己也不利。正是因为即便在战争中,俄罗斯与欧盟国家仍然有贸易往来,所以双方都有所克制,降低了战争的烈度。如果双方彻底断绝利益往来,那只会更加有恃无恐,导致战争的烈度更大。
国家之间,没有多少意识形态的东西,政客更没有他们嘴上宣称的那些信念,利益动机,才是他们的行动指南。不用经济学的手段分析背后的利益动机,观察国内政策和国际事务,就永远是隔靴搔痒不得要领。
那么很明显,在贸易战的背景下,中国应该做的,绝对不是对等地报复,那实际上伤害的是自己,而是要全面降低包括奔驰在内的所有关税。假如中国满大街跑奔驰,以及德国的产品,中德关系就绝对牢不可破。
如法炮制地,对美国,以及所有国家的产品不设限地准入,让更多美国和外国企业与中国的利益深度捆绑,这不仅是提升中国企业竞争力,造福民众的手段,而且是消除战争风险的根本之道。只有这样,
美国国内
呼吁不要贸易战,不要对中国产品加征关税和所谓反倾销调查的企业家就会更多,民意就不会支持贸易战和对抗,两国就会双向奔赴,和平合作,造福于双方民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轻触阅读原文
漫天霹雳Plus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知道了
微信扫一扫
使用小程序
取消
允许
取消
允许
:
,
。
视频
小程序
赞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分享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