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老古。
众所周知,在过去两个世纪里,西方国家所经历的非凡的经济增长,让无数企业出现,这些企业为所有人带来的利益的增长。
当今这个世界,很少再有人将贫穷这两个字与西方国家关联。
但是,贫穷是一个相对的问题,他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
也就是说,只要你需要,你随时可以定义某些人是贫穷的。
比如,在美国月入两千美元以下的,基本上就被定义为穷人了,而他们月度收入所能购买的全部产品,在一个非洲的中产看来,都是无比阔绰的。
在这种穷人的定义下,任何社会,都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解决穷人问题。
可是,这是一个无解的问题。
比如,美国穷人的月收入增长到了3000美元,但只要他们是社会收入最低的一群人,那么,他们依然会被定义为穷人。
也即,穷人问题,只存在于定义当中,而不存在于现实中。
一百多年前的美国,穷人们往往念不起书,大量的穷人连报纸都买不起。
但放在全世界,他们是富人,因为他们能吃饱饭,肉类消费越来越多了,并且开始有钱购买工业制成品,家里开始有电灯了。
而中国的穷人则是在为三餐奋斗。
但是,美国社会的劳工阶层,依然认为自己是苦逼的,是受压榨的,是社会底层,是穷人,他们的问题必须要解决。
一百年后,这个问题依然解决不了。一个无解的无穷无尽的问题,你怎么解决?
但各国政府依然在想办法减少贫困。
德国提出的贫困标准是:
2018年度贫困报告指出,税后月收入低于1035欧元的德国单身人口,属于贫困群体。 对于拥有2个未满14岁的孩子的四口之家来说,如果夫妻俩人每月的共同收入低于2174欧元,也可被归入贫困
这个标准是不断变化中的,他是按各种人群收入占比计算的,也即,德国永远也消灭不了贫困。
如果你还理解不了,可以这么理解。
一个老师,将班上的学生,分为好生和差生,他将成绩最差的那一部分学生划为差生,这个班级有50个人,哪怕49人考了一百分,只有一个人考了99分,不好意思,按照标准,这一个人就是差生。
你如果要消灭差生,只有一种方法,那就是全部考一样多,全部是一百分,或全部是60分,这时,就不存在差生了。
只要个体存在差异,就永远有差生,因为你只需要把最后十来名划为差生就行了,不管他分数是多少。
那么,你可以消灭差生吗?不可以。
实际上,差生是被统计出来的,被定义出来的,贫困人口如是。
他是统计学家、政客们定义出来的,而不是真的就一定存在。
你在中国感觉自己生活很不错,天天工作不算累,周末天天去钓鱼,但月入只有六七千,拿到德国的标准,你瞬间就痛苦了,我原来是个穷人。
这才是世界的真相,是政客和统计学家们在生产穷人,他们在制造穷人。
你是否自认为是个穷人,是非常主观的。
一个月入2万的大城市白领,天天说,我穷死了,房贷车贷压得我喘不过气来了。
这在农村人看起来,你TMD在炫富啊,你还有敢在大城市供房供车,太TM有钱了,我想也不敢想啊。
而很多农村人,宁愿在家里拿个两三千的收入,也不去富士康,有活就干,没活就打打牌,何必为了个七八千的工资,去受那个累?我又不缺钱,这不活得挺好吗?餐餐有肉,操心个什么?
你们天天担心病了怎么办,操心小孩怎么办?病就是天灾,得上了跑不了,认命呗,孩子将来靠自己呗,命好就混得好,命不好我也管不了。
他觉得自己一点也不穷。
穷还是富,是完全由自己主观上进行的判断的。
那问题来了,为什么政客要制造贫穷这个概念?
因为,政客需要上台啊。政客们需要得到很多人的支持,他才能成为政客,没有人支持他,他怎么当上政客呢?
一个人,哪怕有再多正确的理念,只要他走上政治的逻辑,也必然要按照政治的逻辑讲话。
郭台铭是一个商人,他走遍世界,我相信,他要决定在哪里发展在哪里设厂,是要非常重视当地的环境与政策的,必要的经济学知识一定是有的。
但当他要在台湾参选时,马上就换了一副嘴脸。
要搞管制,要搞福利,要政府拿钱去照顾行动不便的老人。因为,不这样,他连当选的机会都没有。
我不当选,又怎么可能执行我的某些理念呢?这就是政治的逻辑。
所以,西方政客们必须定义穷人,告诉某一批人,兄弟姐妹们啊,我告诉你,你是穷人啊,而我是来帮助你们的,发钱,发福利,免费医疗,爽不爽?
那要不要选我呢?于是,他们就形成了合作关系。
也即,只要有这种政治存在,穷人是永远存在的。穷人这一定义,只是政客上台的肥料和工具。
制造问题,他才能成为解决问题的人。
然后就有了官办慈善。
人们开始争论,既然要解决贫穷问题,那私人慈善机构是不够的。
比如一个人,他说我不想看到贫困,这让我很不舒服。
中国人看到的贫困是老人还在卖菜,太辛苦了;
美国人看到的贫困时,他家里没有钱去国外旅游;
但,如果我捐款给穷人了,而其他人不捐,那就会产生一个结果。其他人也天天在朋友圈里说,他支持对穷人搞慈善,可是他却不捐钱。
我捐了,他不捐,但好处是大家的。
所有人都因为看到穷人被捐款而开心了。
这让我不舒服,要解决这一问题,只有政府强制慈善。
政府搞强制慈善主要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就是税款直接支付给”穷人“
而征税,往往不能做到均等,缴税少的、甚至不缴税的人,更加倾向于搞政府慈善,因为代价不由他承担,但朋友圈的道德感他享受了。
他得到了社交圈里的点赞,人人说他是一个有良心有道德的人。
如果是公号写手,他就可以得到赞赏。
没有成本,只有净收益,于是呼吁政府强制慈善的人就越来越多。
反而,我们这种人,就不会有赞赏了,你没有良知、同情心不够,转发你的文章,别人会骂我冷血,他不会带来社交收益。
第二种,就是给”穷人“特权
对穷人的定义,往往最后职业化,阶层化。比如,将所有的劳工定义为”穷人“,于是出台劳动法。
给最低工资制度,给强制劳工合同,不让外国劳工进入与他们进行竞争等等。
这是一种不需要花钱的政府慈善,他只需要使用管制手段,就能提升”穷人“的收入。
比如法国的工人,甚至上很难开除,法律上支持工人们可以偷懒也不必受处罚,不会有后果,那就让工人们可以低供给高产出,也即躺着也可以赚。
然而,这种对”穷人的慈善“,必然导致一个结果。
那就是集体返贫。
因为这是这种模式的终局命运。
我们从逻辑上再拆解一次:
穷人需要定义,这样穷人就永远存在,因为个体差异不可避免,那就不停地搞政府慈善,而这些慈善手段必然以另一群人付出税款或减少收益为手段,而因为穷人的定义不断修改,所以政府慈善永无终点,最终的结果就是所有人的收入被扯平。
而这个扯平的过程,就是一个返贫的过程。
有人说,欧洲扯平收入多好,不内卷,活得多开心,如果中国人都象欧洲人那么有钱,平均一点,又肿么了?
这个问题很简单。
在一个富人家族中,如果老人将财产平均分给他的十个子女,十个子女依然是亿万富翁,因为他分了十个亿。
而在一个穷人家族中,如果同样的分配,十个子女人人分块砖头而已。
欧洲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有着几百年工商社会的财富积累史,他们搞分配,结果的绝对值依然是很高,他们在发展中国家的人看来,依然是富人。
穷国学习他,那就是疯了,你都没有多少财富积累,你分的结果不是你会和他一样富,而是依然很穷并且更穷。
欧洲人之所以搞这种慈善,但却无数人支持,是因为欧洲人并没有一个很好的参照物。
我们假设世界上有一个发达的大国,不搞这些东西,那么结果一定是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发展,财富增量持续出现,所有人都会变得比过往更富,日子会一天比一天好。
这时,欧洲人就能看到,原来,我这么搞,实际生活水平比人家更差。
但是失去了参照物,人们就很难比较,我搞强制慈善好还是搞自由市场好?不知道。
而要得出这个结论,无法用实证的方法处理,只能用经济学的逻辑推理。
经济学的逻辑推理会得出结论,政府慈善,并不会带来经济的增长,反而会带来经济衰退,社会的财富总量在减少,大部分人其实是受损者。
一个无穷无尽的贫穷问题,带来的是无穷无尽的管制。
事实上,对于财富增长来说,不能以贫富这种概念去理解。财富增长是一种现象,他是社会交易量的增加,分工合作的深化,是经济增长要素的自由化导致的。
不管是理论上,还是现实中,财富增长就是这么来的。
而真正的财富增长,其实与大多数人想象并不一样,他并不会体现在收入的增长上,因为现代法币扭曲了财富增长的意涵,财富增长的本质是,人们可以购买的消费品增长了。
法币计算的收入增长可以有这个效果,但更多的体现在物价的降低上面。
而经济增长的本质是,分工效率越高,生产成本越低,售价越低。资本品越充裕,间接生产越多,最终消费品越便宜。
人们往往把财富增长单方面理解为收入的增加,这就让劳工有动力搞垄断制度,阻止别人来和我竞争,我收入不就更高了吗?
但是,他们忽略了消费品价格的下降带来的财富增长,这才是财富增长的主因。
如果分工效率进一步提升,哪怕手机这种高科技产品,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的人,都可能一周收入就买一台。
这就意味着所有人都变富了。
这才是财富增长真正的秘密,但为了搞政府慈善,欧美国家却带头在世界上搞起了永无休止的政府慈善,其结果是破坏财富生产,最后不仅大家的货币收入被拉平,而且消费品的价格越来越贵。
表面的法币收入增高,毫无意义,财富是指一个人实现自己目的的手段增加,对于欧美人来说,他们真实的财富收入其实是与日俱减。
这才是真相。而大量发展中国家的民众,以为学欧美现在的政府慈善制度,就能变得和他们一样富,结果却事与愿违,一堆国家越来越穷。
事实上,全球发展中国家能发展起来的国家,大多数是在进行大规模市场化改革,抛弃欧美的政府慈善的路子,只有这样,才能发展起来。
亚洲四小龙、中国大陆,现在的东盟和印度,无一不是如此。
而他们所有的改革方向,核心就是一个,抛弃政府慈善,拥抱市场。而没有往这个方向走的,则陷入永无休止的痛苦中,比如南美,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