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朋友们,【鉴心斋观察】是【鉴心斋笔谈】的备用号,【鉴心斋笔记】已永久封禁,强烈恳请大家关注本号,以防失联,谢谢大家!晚上信手翻看海南出版社出版并寄给我的《经济学通识课100讲》,突然翻到朱海就老师撰写的第68课时《扩展秩序与中国奇迹》一文。看着朱老师对“中国奇迹”的解释,使我的脑海里不禁泛起了歌曲《春天的故事》的旋律,歌词“春晖啊暖透了大江两岸”仿佛也让我热血沸腾!同时,记忆里那些近三十年来我家庭经济情况的变化,我家乡经济发展的变化,以及我到过的一些地方等,也像电影一样一幕幕地浮现在我的眼前,令我感慨万千。而这些我个人的见证,又何尝不是“中国奇迹”的一个缩影?在我的记忆中,最早感受到家里的贫穷,可能是在我七八岁的时候。我还记得当时一位比我稍微年长两岁的发小在一次上学路上对我说:“你不就是第一次交学费的时候交清了吗,有什么好炫耀的?以后能不能交清还说不定呢!”此事的缘由是我在他面前吹嘘我1997年秋季首次入学的时候,我父亲交清了50元的学费,然后我就觉得我以后的学费也能交清。而他由于高我几个年级,家里的经济情况也和我家差不多,但他的学费比我贵一些,因此就没有交清学费。基于此,我当众嘲讽他。2003年7月倒下的老屋,已经杂草丛生(摄于2020年4月)
果不其然,1998年春季开学,我隐约记得我第二学期的学费就涨到了250元。然而就是这250元,我家都拿不出来——打脸来的就是这么快。之后的几个学期,我也免不了被老师请回家催交学费,尽管这个学费在现在看来一点都不贵。后来随着年岁日长,我进一步认识到了家里的贫穷达到了什么程度。举一个最具体的例子,我记得90年代末以及2000年、2001年的样子,我们垸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了彩电。而我家要到2003年,才把奋斗进县城里二伯家闲置的夏普彩电搬回了家里。还有就是VCD、DVD、摩托车等物件,我们家也比别人要晚上三四年才能有。用我妈的话说,就是我们家置办这些物件,是一步比别人慢,然后步步比别人慢。像我们家直到2012年才盖起楼房,而那个时候,我们垸已经有人在县里买房了。![]()
曾住了近十年(2003年7月-2012年10月)的二伯的旧居(摄于2020年4月)
特别严重的时候,我们家穷到要我父亲在大年初一担柴拿出去卖(这是一种在农村特别丢面子的事儿),而后才能换几个钱用来买人情往来的小礼包。剩下的不够,则是用别人送我家的,再转手送到其他人家。如此,这个年的礼包才算勉强有个着落。这样的光景开始明显有所好转的情况,我记得是在2006年——那一年我们家终于置办了全新的海信彩电和DVD。我后来知道这一年国家免除了农业税,但我们家光景的变好应该是跟这个没有太大关系,而主要是我父亲在外面当农民工,趁着房地产热挣了一些钱。至于房地产热的背后,则是我国停止了党政机关实行40多年的福利分房制度(1998年)。以及自中国2001年进入WTO,十几亿人口也参与了全球贸易与经济分工,极大地改变了他们个体的命运,也让他们有了改善自身和家庭住房条件的可能。在自家四楼上拍摄的家乡油菜田(摄于2020年2月)上面提到,2012年我们家才盖起了楼房。而我们家的老屋,在2003年的暑假中突然倒塌,差点没把我们兄弟俩砸死。当时我还想着我们家也能像别人一样很快住进红砖楼房,结果等了将近9年。要不是那年6月奶奶也过世了,二伯留在垸里的老房子空了出来,我们一家四口可能连个容身的地方都没有。是的,我们一家又接过了二伯闲置不用的东西。后来上了高中,我把住在二伯这个旧居的一些经历写进了作文。语文老师觉得写得好,还让我当堂念了出来。我念的时候,同学们都在静静地听。我记得当时是个初夏的夜晚,晚风夹着草香以及附近药厂的一些刺鼻气味——闻着就是那么带劲,那么令人回味。2013年夏,我大学毕业。毕业后前三年在深圳,之后来北京一直到现在。毕业十年,我融入社会,适应社会,也观察社会,思考社会。在这个过程中,我的观察与思考不断冲击着我本科学过的拉胯的经济学知识甚至书本学识,使我不得不重塑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
在深圳南山区参加大疆无人机新手训练营(摄于2016年6月)
事实上,“中国奇迹”并无任何特殊之处,也谈不上什么奇迹。正如朱海就老师在文章开头提到的那篇文章中说道:“某种程度上,中国的‘改革开放’相当于西方的‘工业革命’,它拉开了中国走向市场经济的序幕。”我们只是走上了别人走过的路。而发源于18世纪英国的工业革命,前所未有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此后,市场经济从英国扩展至西欧、美国,然后在20世纪又扩展至东亚,出现了“亚洲四小龙”。中国的改革开放正是在上述扩展秩序的大背景下发生的,也是该扩展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的父亲作为一个既无学历又无手艺更无背景的普通老实农民,得益于这种扩展秩序,使他摆脱了土地,加入了城市建设的大军。奋斗了半生,终于用那微薄的收入供我上了大学,抚育了我们兄弟二人,还盖了一栋房子,这于他自己来说,已是了不起的成就。![]()
所以在2020年1月23日晚上(武汉F城当天),一向不怎么说话的父亲突然感慨地说,要是他再年轻二十岁该多好——当时他已五十九岁。我理解父亲的遗憾,也知道他心中的志气,更了解他心中的不甘。但人生就是这样,认识不到形势的变化,能力也达不到的话,机会就会悄悄溜走。但认识不到形势变化的人,又何尝只是我父亲一人?就像《人类简史》那本书里讲的一个故事一样:假设有个西班牙农民,在公元1000年沉沉睡去,等到他醒来的时候已经过了500年,虽然这时哥伦布的水手已经登上新大陆,但他看看四周的世界,还是会感到十分熟悉。然而,如果是某位哥伦布的水手做了这场梦,醒来的时候听到的是21世纪的iPhone铃声,他会发现自己处在一个完全陌生、无法理解的世界。他很可能会问自己:“这是天堂吗?还是地狱?!”![]()
我的父亲其实就像这个故事中的西班牙农民。轰轰烈烈的时代大潮从他眼前滚滚而过,他还来不及惊恐与认识,懵懂又胆怯的他就被时代的车轮带进了下一站。等他最终觉得认清这个世界时,他一来老了,二来机会也没了。所以,如今四十岁的中年人,其实不如二十年前那些四十岁的中年人那样,活得意气风发,活得信心满满。我想,他们如今应该再也唱不出“总想对你表白我的心情是多么豪迈,总想对你倾诉我对生活是多么热爱,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意气风发走进新时代”!只是,我们真的没有机会了吗?改革红利真的释放殆尽吗?看过古原老师写过的文章,应该知道远没有,我们还有很多制度障碍。正如朱海就老师在那篇文章中最后写道:“扩展秩序的延续是续写‘中国奇迹’的重要条件。为此,我们还要继续破除那些阻碍秩序扩展的观念和制度,特别要在保护财产权和保护企业家的创业积极性方面下更大的功夫。”各位关注用户大家好,如果您想在第一时间收到鉴心斋笔谈的更新,欢迎您将本公号设为星标,谢谢各位亲啦!另外,由于工作不能及时更新,也请您见谅,可以多翻翻之前的文章,觉得价值观不合再取关也不迟哈。
鉴心斋主人,1990年生于湖北。2009年上大学以来,累计写下百万字。专业经济学,热心思考身边的世界。关注我,为你传递最辛辣的社会评论,分享最真实的经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