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老古。
在昨天的文章里(见次条),我讲到哈马斯此次恐袭的目的之一,就是阻断沙特与以色列恢复正常国家关系,这个目的他们达到了。
沙特马上就转向了,不仅在外交声明中谴责以色列,还宣布立即停止与以色列关于关系正常化的所有谈判。
哈马斯的目的举世皆知,就是阳谋,他们在沙特与以色列谈判时发动这种袭击,傻子都能想明白,沙特那些高官们难道想不明白吗?
他们难道不知道自己变成了哈马斯的棋子吗?当然知道。好了,问题来了,那么,为什么沙特还是照哈马斯的剧本演呢?
要知道,沙特可是一个君主制国家。君主制国家那是妥妥的独裁啊,他被哈马斯绑架,既定的策略被哈马斯蓄意破坏,甚至他发的声明都被美国骂,他怎么会接受这样的结果呢?
有人说,沙特只是暂时的,事情结束后,自然就会重新和以色列谈,但问题是,你怎么知道?既然沙特因为某个因素转向,那么这个因素只要在,他又怎么可能会重新和以色列和谈?
因素到底是什么,才是关键。
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一个巨大的问题,那就是政治决定到底是由什么决定的,里面起着决定性的因素到底是什么?
这个问题的争论,遍及所有的国内国际的政治问题,很多人之所以反复在争论,甚至吵到割袍,就是在这个问题上。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这一次巴以冲突世界各国是怎么反映的。
分为五类:
第一类:坚决支持以色列的一切行动
主要是美国和英国,还有中国的一部分网友。
第二类:坚持支持哈马斯的一切行动
也只有两个国家,伊朗和叙利亚,以及中东各国的地方军阀、中国的另一部分网友
第三类:谴责对平民的伤害,呼吁停火,但立场基本中立
主要是以中国,巴西、欧盟等大国为主,包括伊拉克,阿联酋、卡塔尔等中东国家,欧盟是坚决反对以色列对加沙的封锁的,还有联合国一边谴责哈马斯的恐怖主义,一边批评以色列封锁加沙违反国际法。伊拉克也是强烈批评以色列封锁加沙的。
第四类:就是中东其他国家了
包括沙特、埃及、约旦、黎巴嫩等国,他们都先把以色列骂了一通,然后呼吁停火,认定责任来源于以色列对巴勒斯坦民众的长期压迫。
这里面,几乎所有的中东国家,没有一个会站在以色列这一边的,甚至多多少少都对以色列持有批评态度,不管他是什么政治体制,只不过有些强硬程度不一样。
这说明了什么呢?这些政客之所以这么表态是因为什么呢?
因为中东阿拉伯民众和同一宗教的教众,有相同的观念,历经八十年的中东各种冲突,以色列就是中东民众心中最痛恨的国家,没有之一。
任何国家的政客,不管他是国王,还是民选总统,必须要迎合或不对抗当地的主流民意,这样的政权才有可能维系长期统治。
沙特的国王的统治能力,并不是源于他手里的武装部队,而是源于大多数民意的认同或忍受。
如果沙特国王以为自己可以一手遮天,他不管民意如何,在这个当口,依然和以色列继续和谈,并在这个时间点跟随美国(沙特本来就是美国盟友)批评哈马斯,那会怎么样?
结果是,沙特自己的政权就有可能面临危机。
沙特的政治集团的第一利益是,维护其统治的地位,这才是他们所有政治目标中排在第一位的。
至于他们是不是被哈马斯玩弄,是不是很生气,这些一点也不重要,因为不管怎么不爽,都不会与自己的统治地位过不去。
也就是说,沙特政府的政治行动,绝大部分不是取决于沙特国王集团怎么想,而是取决于沙特国民普遍的观念是怎么想的。
这个结论,其实早就被无数大师们指出来了,也即,一切政治,本质上是由大多数民意决定的。
米塞斯说:从长期看,大多数人的观念,不管怎样有害,也会推行起来的。人类前途靠的是少数优秀份子能够把舆论引到正当的方向。
而哈耶克说:长远而言,是观念,因而也正是传播新观念的人,主宰着历史发展的进程。
沙特国王,手无寸铁,身边的警卫军队随时可能干掉他,他凭什么统治这么大一个王国?观念统治或迎合了大多数人的观念,他才有可能做到。
而所有的政治行动,本质上,就是一场观念推广的行动,若没有观念作为支撑,任何政府的统治,都只是短暂的军事征服,而不可能形成稳定的政权。
之所以这个问题争议很大,是因为人们总是看到沙特国王们在发号施令,他们在动用军队平息叛乱,他们在动用警力在关押反对他们的人,甚至暗杀政敌,因此,他们认定,只要把这些人赶跑了,天下就太平了。
把本拉登杀死了,就没有恐怖主义了,这就是大多数人的看法,他们错误地将极端政治的产生,归结于少数坏人的存在。
本拉登是死了,但塔利班回来了,搞不好从恐怖主义组织变成了恐怖主义政权了,他们更强大了。
美国如此强大的武力,依然只能灰溜溜地撤走,一个控制了近二十年的阿富汗,一夜之间就回到了从前。
观念不改变,千万大军去了也没用。
正如同现在的以色列,他们一样认为把哈马斯的头头杀光了,以后以色列就太平了,可是以色列八十年来杀了多少人?他们不仅占领了加沙37年,还建立隔离墙封锁了加沙19年。
隔三差五地,他们就发射导弹和投下炸弹去攻击他们认定的敌人,也杀死了无数恐怖组织的头头们,结果如何呢?这一次哈马斯的恐怖袭击,一次就让他们损失超过了第五次中东战争。
我们再回到沙特转向的问题,原因只有一个,他不能违背国内大多数阿拉伯民众的民意,哪怕他是一个看起来大权独揽、一言九鼎的国王。
不仅是沙特,所有的中东国家的政客们,都必须在民意下低头,因为,没有什么比保全自己的政治地位更为重要的事情。
被哈马斯当枪使又如何?被耍得团团转又如何?总比下台要好。
中东各国政客的表态,甚至他们是否会参战,一点也不取决于国际形势,也不取决于所谓的国家利益,而是取决于普遍的民意是否会有变化。
而普遍的民意是否会有变化,则取决于以色列反击的程度是否有所控制,是对加沙进行大屠杀,还是精准击杀恐怖分子减少平民伤害。
如果加沙地区发生大屠杀,死个几万几十万人,或是发生大规模人道主义灾难,所有的中东国家的政客们,都必须向以色列施压,彻底地站在以色列的对立面,因为不如此,他们将面临国内巨大的民意压力。
为此参与战争,或是支援武器、或是使用石油武器,都不是不可能的。
当然,各国的民情不一样,巴以争斗了那么长时间,出了各种各样的事,中东民众的阈值是不是更高了,是不是慢慢将巴勒斯坦发生的事情当作与自己慢慢无关了,这也不好说。
但起码当下,中东很多国家的民情激动程度,远远强于世界各个地区。在冲突发生后,多个中东国家的建筑物灯光,换成了巴勒斯坦的国旗,以示支持。
就在2019年,22个阿拉伯国家组成的阿盟,每个月给巴勒斯坦政府一亿美元的援助,以帮助其渡过困难。而每一年的阿盟会议上,巴勒斯坦问题都是核心问题。
这些都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对巴勒斯坦的援助和支持,对以色列的反感,是中东阿拉伯国家的主要民意。
沙特的转向幅度有多大,完全取决于以色列会伤及多少平民,摧毁多少平民建筑,以及这些冲突对民意的影响程度。
如果民意愤怒滔天,什么都有可能发生。
同理,以色列无法解决巴勒斯坦问题,也因为没有人有能力改变巴以双方民众的普遍观念,即使是占领了加沙37年,以色列也没有改变加沙民意。
人们往往忽视观念的力量,将批评的矛头仅指向某些政客,认为批评他们就会改变世界,多么天真啊。甚至认为换一批政客,世界就会更好。
坏的观念横行世界时,你换什么政客都没用,换什么体制也没用。米塞斯说:任何体制下,都一样产生暴政。
起决定因素的,不是政客,也不是政治制度,而是普遍的观念。
你在微信群里改变不了另一群人的观念时,而他们占主流时,你得接受,世界就会按他们的观念去走。
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自己不改变观念,才是冲突的关键原因,再多的枪炮,再多的士兵,再强大的军事行动,都不可能带来和平。
以色列想靠军事力量解决问题,花了八十年了,还是一败涂地,今天他们依然认为,只要加大力量,疯狂报复,就可以解决问题。
我可以肯定地说,结果依然是一地鸡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