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TM扯犊子了,国情不是挡箭牌!
原创
乌里单刀
乌里单刀
乌里单刀
微信号
amigo-wulidandao
功能介绍
私有财产是个人主权的边境线。用经济学知识武装自己,守卫边境,反对侵略!
发表于
点击下方名片并设置星标,可第一时间阅读本号文章。
为防失联,可点击下方名片。
以下是正文:
昨天的文章《
米莱为什么说“因自由而繁荣的西方正走上奴役之路”
》,有读者在公众号后台私信说,
中国人讲“中庸之道”,中庸之道不是明哲保身,而是办事不偏不倚。所以,混合经济最适合中国国情
。
这位朋友的留言至少有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所谓的中庸之道,如果是用在无关对错的地方,一点问题都没有。比如说花钱不要太节俭,也不能太铺张,这就是一个价值判断(个人偏好)的问题,无伤大雅,也影响不到任何第三者的权利。但如果所办之“事”涉及是非黑白,却非要中庸,那就十分的没心没肺了。
上一篇文章里,关于私有财产、个人主权与经济制度的关系,我已经讲得一清二楚了。简单来说:计划经济就是政府为你当家作主,市场经济就是你自己当家作主,混合经济就是表面上你可以当家作主,实际上你还要听从政府的指令。
计划经济的结果是极权主义,你的独立王国(人身财产)彻底沦为征服者的殖民地;市场经济是自由主义,你的地盘你作主;混合经济是干预主义(绝大多数国家的现实),你的王国沦为一个半殖民地,由此你成了一个傀儡,失去了对自己财产的绝对支配权。
试问世上哪一个正常人不想自己当家作主?我们的国歌第一句话是什么?是“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你倒好,偏偏摆出一副中庸的鸟样:完全变成别人的殖民地固然不好,然而完全独立的领土主权也太极端,我们中国人讲究中庸,还是做个半殖民地比较好!你就不怕爱国人士把你撕碎了?
然而,吾未见爱己爱人者如爱国者也!国家受到外敌入侵,人们会拿起武器抵抗帝国主义,而自己的个人主权受到侵犯,失去对私有财产的支配,人们却浑浑噩噩,不知所谓。
这位读者的ID挺有意思,叫“要么做事要么做梦”,然而依其钟爱的中庸之道,这名字稍显极端,非黑即白二元对立,不如言行合一,中庸一点,一边做梦一边做事?我觉得,哥们儿的往后余生,应该一直梦游,不如此,怎对得起中庸之道?
第二个问题是,这哥们儿说混合经济最适合中国国情,这句话的意思是内涵中国人:中国人不配自己替自己作主,不知道怎么支配自己的财产,不知道怎么生活,不知道怎么对自己好,需要听从专家和官僚的指令和计划。
呵呵,“国情”这玩意儿,本来就是镰刀忽悠韭菜的鬼话,你还真敢信?
N年前,某位民主派大V就批评过这种国情论。那时候,“西方政治制度不适合中国国情”的论调在微博甚嚣尘上,大V拍案而起,痛斥道:
你说国土面积,中国与美国差不多,别人搞得,你搞不得?你说人口众多,印度也多,别人搞得,你搞不得?你说人口密度,日本人口密度比你大得多,别人搞得,你搞不得?你说民族、文化不一样,台湾搞得,你搞不得?你说各种条件都不一样,比不了。那韩国和朝鲜,国土面积、人口数量和密度、民族、文化有什么差别,韩国搞得,朝鲜搞不得?
其中的逻辑,难道不可以用在经济制度上吗?非不能也,实不为也!中国大陆前三十年搞计划经济,穷得丁当响,后三十年搞市场经济,一下子就富起来了。改革开放那时候怎么不讲国情?火烧眉毛了,饭都吃不饱,哪儿还管得了什么国情不国情!
事实是,科学无国界!什么是科学?科学就是客观规律。经济学原理是客观规律,因此经济学理所当然是科学,经济学理所当然也没有国界。经济学是研究人的行动的科学,它的客观规律又叫“行动学法则”。
行动学法则的例子有
边际效用递减
定律
,供需原理(供求定律),经济发展需要个体发挥创造性,时间偏好
定律
,产权分立
定律
,分工协作原理(比较成本或比较优势理论)
等等,它们和物理学法则、生物学法则一样具有普适性、恒久性,是人不可能“胜”的“天”或“道”,或“天道”(摘自朱海就老师的《行动学法则与人为法则》)。
拿供需原理来讲:1、其他条件不变,需求增加会引起商品价格的升高,反之则会引起商品价格的下降。2、其他条件不变,供给增加会导致商品价格的下降,反之则会导致商品价格的升高。3、商品价格的升高会引起供给的增加和需求的减少。4、商品价格的下降会导致需求的增加和供给的减少。
这些市场上的价格和供求关系,是每一个人行动的结果,人们买或不买、卖或不卖,导致需求和供给不断变动,价格也随着供求的变动而变动,市场就是一个不断动态变化的过程,而且是人们自发形成的一种过程。
正因为市场是所有人互动的结果,终归来讲,人只能决定自己的行动,没有办法决定其他人的行动,所以市场规律不会以某一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对市场的或管制,等于干涉、控制每一个人的行动,四舍五入等于与所有人为敌。
人的心智结构是一样的,或者说人性是一样的,不管是张三还是李四,不管是琼斯还是史密斯,也不管是山本无力还是日川冈坂,不同肤色、不同文化的人的行为当中,必定存在某些共同的东西。
比方说,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利”是利润、收益、舒适、悠闲、快乐、幸福等,前几样都能使人快乐或幸福,所以简而言之,“利”就是快乐或幸福;“害”是亏本、损失、难受、辛苦、痛苦等,前几样都会使人痛苦,所以简而言之,“害”就是痛苦。
因此人的行动目的,总是会尽量让自己更快乐,也总是会尽量避免那令人讨厌的痛苦。如果有两种选择能让人快乐,那么两利相权取其重;如果不可避免地面临两种痛苦,那么两害相权取其轻。
人在面临选择的时候,会根据什么来决策呢?他只能根据他自己的价值偏好做决定。价值偏好这玩意儿,就像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汝之砒霜,彼之蜜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判断,至于什么东西能让自己更快乐,只有当事人自己心里门儿清。
“我”有一千块钱,可以去看某个明星的演唱会,或者去做大保健,也可以请三五好友吃饭喝酒。如何取舍,要看这三个选择在“我”心里面的价值排序。最后的选择,一定是“我”认为最重要或最有价值的那一个。这种价值排序,正是人的行动学法则之一:
边际效用递减定律
。
尽管同样的一千块钱,可以分别买到一张演唱会门票 、一次大保健和一顿饭,但是这个价格不反映出任何客观的价值,价格并非衡量价值的尺度。因为,假如这三种商品在“我”心里的价值是一样的,那么“我”会没有办法作出选择。
实际上,“我”可能会认为演唱会更重要,也可能认为大保健能让自己更快乐,或者和三五好友相聚更令人愉悦。并且,不同的“我”有不同的取舍,同一个“我”在不同时间的选择也不尽相同。
如上所述,价值不单是主观的,也是个人的。归根结底,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的人才知道。一个傻子给自己穿衣服,比任何一个聪明人来替他穿,要穿得更好。只有“我”的财产“我”说了算,“我”的事情“我”作主,才最有可能让“我”自己更快乐。
所谓混合经济,就是权力可以决定“我”的鞋子合不合脚。在这种经济制度下,“我”自己的财产“我”说了不算,“我”自己的事情“我”作不了主,这样的经济制度,怎么会不损害“我”的福祉呢?
所谓(自由)市场经济,不过就是坚持和维护市场不受权力的干预和管制。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所有施加于市场的管制,所有施加于个人自由的束缚,都是人为的!人为施加的管制和束缚,又怎么会解除不了?别人把你当SB忽悠,你就真成了个SB了,你可长点心吧!!!
少TM扯犊子了,国情不是挡箭牌!
2024-1-23
延伸阅读:
世上没有绝对的真理
经济学就像一杯鸡尾酒?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少TM扯犊子了,国情不是挡箭牌!
原创
乌里单刀
乌里单刀
轻触阅读原文
乌里单刀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知道了
微信扫一扫
使用小程序
取消
允许
取消
允许
:
,
。
视频
小程序
赞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分享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