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 2025 了,做个短视频,还有人买几万的课程,家里有矿啊?
这是我的自媒体公开课,70 万的点赞。
这是我的视觉锤,从头到尾五年不变。
这是我的播放量,连广告都有 5000 万。
这是我的粉丝量,全网 1400 万。
还有谁?
2025,别再窝囊下去了,我手把手来教,你认认真真学。
1 不要记录美好生活
因为你的生活不美好,流量的核心,不是自己爽,而是观众爽。那些做深夜美食的,真的是饿的不行非得吃点东西吗?那些做旅游 VLOG 的,真的是哪也没去过见啥都特兴奋吗?再直白一点,那些穿黑丝的小姐姐,真的是生活中特喜欢穿黑丝吗?
想火,就得记录不美好,快乐建立在痛苦之上。爸爸去哪儿为什么火?因为大明星也笨手笨脚,因为大明星也会被老婆骂,因为大明星卸完妆这么丑,那我就平衡了。
儿子五岁背唐诗,不会火,儿子五岁当舔狗,会火。
老公帮我拍个照,不会火,老公把我拍成黑猩猩,会火。
睡觉前做个面膜,不会火,睡觉前数皱纹有多少个,会火。
什么时候记录不美好了,什么时候就开始火了。
2 不要什么都自己做
普通人做短视频的第一件事,是要有自知之明,想清楚哪些事情是一万年也补不好。越弱小,越需要智慧。短视频也是,啥叫普通人,就是啥啥都不行,啥啥都学不会,那怎么搞流量?靠脑子。
任何一个热点出来,就给我写十条感悟,比如罗振宇跨年十条感悟。感悟怎么写?不要写,去找,找到跨年演讲的爆款视频,从评论区挑 10 条点赞最高的评论,读一遍,就好了。这就是用脑子。
从写到找,就是革命性的转变,因为你 100 年也写不出来。为什么去评论区找,因为评论区没有版权。为什么找点赞最多的评论,因为点赞最多等于最牛叉。等于你免费拿到十条最牛的文案,还没有版权,别人种树你摘桃,从来没有人做整合,你第一个,那流量就是你的。哪怕你搞个配音去读,播放量都不会低,而且话题源源不断。
3 不要老想着提升作品
哪个笨蛋告诉,流量多 100 倍,就得是作品提升 100 倍,流量多 100 倍可不可以是受众多了 100 倍?经济半小时再怎么提升,收视率都超不过星光大道,你选题的那一刻,受众就定了,播放就定了。真正决定播放量的,是基本盘。我讲的话题,全国有 100 个人感兴趣,撑死了 100 个播放。那如果 100 万人感兴趣呢,人多了 1 万倍,播放不就同比提升嘛?
你是个讲企业管理的,别给我讲什么员工激励股份分配的破事,我又没有企业,我干嘛要听?好,怎么让不是老板的人也愿意听?讲某某甄选的热点啊,你讲它的企业架构合不合理,老俞的管理水平能打多少分,董老师应该拿到多少股份才公平?所有喜欢关心这个热点的人,都会把它看完,哪怕他不需要做管理。看实操,825 万播放。能不能听明白?
4 不要动不动就讲干货
你干货再好,抵得过一双黑丝吗?成年人的世界,从来没有一维竞争,真正的竞争是 360 度,是全方位无死角,是不讲武德不按套路的竞争。
永远记得,你的对手不是另一个干货博主,而是黑丝,是包臀裙,是修驴蹄子,是地毯翻新,是一切抢走用户时间的内容。
永远记得,能打败人性的,只能是另一种人性。打败色的,是贪,打败贪的,是懒,打败懒的,是嫉妒,打败嫉妒的,是恐惧。
永远记得,想做爆款,就得顺应人性。他不喜欢吃蒸土豆,你就给他做成炸薯条。他不喜欢唐诗宋词,你就给他讲李清照的二婚故事,顺便谴责一下家暴男。他不喜欢法国启蒙思想作品,你就给他讲小卢梭喜欢被漂亮姐姐打屁股,而且越打越兴奋,关键是,他还把细节给写到书里,这本书叫忏悔录。你看,我这么讲,你是不是就想买一本了?
5 不要傻了吧唧去养号
养号是对智力的侮辱,是低成本诈骗毫无判断力的韭菜。不是多给同类视频点赞互动,你的作品就会有流量。任何账号都是两个身份,一个创作者,一个观看者。这两个身份是绝缘的。
就好像你在生活中,既是经营者也是消费者,你是个开饭店的,你担心刚开张没客户,于是有大神告诉你,多去下馆子,多去吃别人家的,你在别人家消费越高,你的生意就会越好。你不觉得是在侮辱智力吗?
短视频不也一样吗?拼命互动拼命做数据,是你免费充当消费者,免费给别人带流量。多低级的谎言,怎么换个场景就有人信呢?
6 不要觉得老师就是对的
短视频最难的地方,不是文案,不是口播,不是剪辑,不是定位选题,而是不管你问什么问题,都有 100 个老师给你 100 个不一样的答案,哪个是对的你都不知道,你怎么做?
有人说垂直起号,有人说泛垂直,有人说不要垂直,谁是对的。
有人说横屏好,有人说竖屏好,有人说横看景竖看人,谁是对的。
有人说早上发,有人说分行业发,有人说按活跃时间发,谁是对的。
人生在世,独立思考是第二重要的,第一重要的,是怀疑精神。
为什么你老被割韭菜,因为你从来不怀疑。从小到大,你就被灌输一种观念,老师讲的都是对的。你不需要思辨,不需要批判,不需要自我否定。你只需要背书,按老师的做,老师就是真理。永远记得,没有对错,不叫知识。你拿到 100 份情报,但是不知道哪个是真的,就等于你没有情报。哪一天你把精力放到追求对错,你才踏上真正的修行。
怎么判断对错?往下听。
7 不要去投 dou+喂数据
你就思考一个问题,如果你是张一鸣,你会给谁流量?两条路,要么好的内容,帮你留人,你会给,要么直接付费,帮你变现,你也会给。换句话说,想要搞流量,要么拿内容换,要么拿钱换。内容是什么,是你的时间,钱是什么,不也是你的时间吗?
那这个问题不就回归到,我的时间只有一份,到底是变成作品换的流量多,还是变成钱换的流量多,永远只能二选一,不就这么一个破问题嘛?
本来就因为不挣钱,才做的短视频,怎么又花钱买流量,这不又绕回去了吗?好不容易蒸汽机换成了高铁,结果又开始烧煤了呢?dou+的本质是什么?是花钱伤害用户体验。因为你不投的时候,用户原本可以看到更好的内容。那既然投钱,就得想清楚图什么。
所以投 dou+的唯一原则,是效率为正。投一百,赚两百,投两百,赚五百,老子能赚钱,才能继续。否则,你投个毛啊?投了 100 个点赞,值多少钱?你不知道。投了 100 个关注,值多少钱,你也不知道。不就相当于你做个生意,每天是赚是赔都不知道吗?你摸着良心说,结果是什么?
不解决内容问题,还想搞流量,全都是耍流氓,怎么解决?往下看。
8 不要老追求精准粉
精准粉是一句正确的废话。做生意,最重要的是互惠,你想从平台搞流量,可平台为什么要帮你推,它能得到什么好处?谁能解决这个问题,谁才能搞到流量。想解决,就只有一个方式,泛话题。通过有趣的内容,先吸引更多的人,看的人多了,平台才会觉得有价值,才愿意推给更多的人,有了更多的播放,自然可以遇到更多的精准粉。
教英语发音没人听,那就聊王菲的发音准不准。教英语词汇没人听,那就教十二星座该怎么读。泛话题是地基,地基不能住人,但是没有地基,就没有那个房子。
就像一款游戏,我当然知道你要挣土豪的钱,可是土豪在哪,叫什么名字,怎么知道这个游戏,他们为什么要充值?你统统解决不了,所以你必须要先免费,玩的人多了,才能接触到这些土豪,才能找到真正的付费客户。免费玩家是什么?免费玩家就是游戏道具。泛粉丝是什么?泛粉丝就是获客工具。
其次,用户是可以被转化的,从来没有非买不可。你下班路上为什么买了二斤苹果?就是因为你路过一个卖苹果的摊儿,然后很多人都在哪买,你也尝了一口觉得挺甜的,然后就买了,就这么简单。从来没有一个人说,啊,我今天不吃苹果活不下去。
除了阳光,空气和水,所有的东西都是可买可不买。明白了这个,你才会发现泛粉丝才是真正的金矿。我原本没有想学英语,但是我听你讲完之后居然觉得那么有趣,我愿意去学。好,这样的客户你要不要啊?
9 不要纠结视频时长
不要去想几分钟视频更容易火?我问你,短视频为什么叫短视频?是时间短吗?当然不是,短是结果,不是原因。不是因为短,所以火,而是因为浓缩,才有价值。短视频的核心,不是时间长度,而是信息密度。没有废话,密集痛点,连环刺激,全是对他有好处的,他才能看下去。
人性自私,我们的每一次交换,都是要占便宜的。你 100 块钱买件 T 恤,是因为你觉得 T 恤比 100 块钱更重要。刷手机不也是吗,你得提供远超 1 分钟的收获感,他才愿意给你 1 分钟。为什么不去电影院非要看毒蛇电影,因为 1 分钟等于三个小时,因为帮我省了两小时 59 分。
永远记得,信息量相同的情况下,时长永远是越短越好,可要可不要的,一律不要,可说可不说的,一律不说。能用一分钟说完的,绝对不要花一小时。
为什么有人是 30 秒,因为他原本是 3 分钟,为什么有人是 3 分钟,因为原本是三小时。
为什么大多数短视频都很短,因为创作能力的限制,很多人的才华,只能撑到 1 分钟。
时长每长一倍,难度是要大四倍的。15 秒的只需要一个笑点,1 分钟就得加上故事情节,3 分钟就得再加无数的钩子和反转,所以没有几个人能创造 3 小时的视频还密度满满。如果强行拉长时间,密度就稀释了,用户就划走了。
10 不要挑选发布时间
有人说早上发,有人说晚上发,有人说分行业发,有人说按活跃时间发,谁的对的?答案是全错。举个例子,明天我想取 1,00 万,请问去哪个网点取?是工行,建行,华夏还是浦发呢?这个时候你得考虑网点的大小,考虑能不能预约那么多,这时候选择是有意义的,因为权重很高。
但你要说我明天就取 100 块,请问应该去哪个网点?答案是哪个都可以,你找个 ATM 机都可以,因为权重太小了,任何一个网点都有足够的钱。
短视频不也一样嘛。几点发作品容易火?什么人才会问这种问题?菜鸟啊,那种菜到不能再菜的,连 1000 个播放都没见过的菜鸟,才会问。可既然是菜鸟,那就意味着任何时候都有几十万流量给你,永远不需要考虑用户不足,永远不需要考虑池子装不下。你就取 100 块钱,轮得到你去选网点吗?
你说我万一有个千万播放呢?用户不够用怎么办?
如果你真的能做到千万播放,那就不会问这个问题。因为到了这个层次,你就会明白,真正重要的根本不是时间,而是痛点选题,是爆款文案,是节奏和冲突感,是穿过屏幕的扭曲场。
11 不要关注后台数据
你后台数据那么牛逼,怎么就是没播放啊?因为没有人告诉你,数据是多维的。一个是时长,一个是进度,一个是领域。
先说时长。
看完 5 秒很容易,看完 50 秒就很难,而且每长一点,难度都指数级上升,因为耐心会指数级下降。所以视频长一倍,完播率权重不止高一倍,可能 2-3 倍甚至更多。你说我考了 99 分,那你得说清楚到底是小学的摸底考试还是全国性的奥数比赛呀,对吧。
第二个,进度维度。
进度不是一个单一的数字,而是一个整体加权的结果。多少人看到了最后,多少人看到了一半,多少人看了 70%,这些全部都要统计进去,再加上一个权重折算,才能得出最后结果。这才是合理的算法。你说我们班第一名考了 99 分,等于什么都没说。我得知道考 90 分的多少人,考 80 分的多人,还有不及格的多少人,才能评估你们班的整体水平,不是吗?
第三个:领域维度。
有人讲知识讲科普,有人讲生意讲财富,有人对口型装可爱,有人拍美食玩数码。不同领域该怎么比?答案是:没法比。要比较,就得拉到同一维度,知识类和知识,搞笑和搞笑比,舞蹈和舞蹈比。就好像文科生和文科生比,理科和理科比,艺术生和艺术生比。
这才是科学理解完播率。
12 不要纠结横屏竖屏
短视频一律用竖屏,拍人物,用竖屏。拍景色,用竖屏。能用竖屏,坚决不用横屏。因为横竖屏的本质区别,并不是长宽比的区别,而是信息流动方式的区别。
横屏是上一代的沟通方式,视觉优先,因为眼睛是左右长的,所以电影是横屏,电视是横屏,横屏意味着信息单向流动,演什么你就看什么,只动眼不动手,这才是横屏的本质。
而竖屏,意味着信息双向流动,竖屏是这一代的沟通方式,它是交互优先 ,之所以竖屏,是方便握持和大拇指操作,因为用户和视频是要高效互动的,这才是竖屏的本质。
明白这个,我再问你,当眼睛和手出现冲突,优先满足谁啊?满足屁股嘛,少看怎么说,就看怎么做,用户的屁股说明一切。明明转 90 度就可以看横屏的,而且是满屏,为什么没有一个人做?
因为,懒,才是第一位的,人可以适应一切的东西,有一天你把牙结石洗掉了,都会觉得牙里空空的不舒服。所以按照这个逻辑,你会明白,所有的横屏都会死,某站会死,某酷会死,某奇艺也会死,他们还停留在上一代的交互方式,竖屏才是未来,交互优先才是未来。
13 不要关注平台政策
我就问一个问题,你是不是守法公民?
你说我是。
那我问你,这么多的法律,这么多的法规,这么多的条例,你有没有从都到尾读一遍,如果你没有,你怎么知道你是守法公民?
我再问你,这么多的修正,有这么多的解释,有这么多的补充条款,你有没有在第一时间全部看一遍?如果都没有,你怎么知道你没有违法?
我再问一遍,你是守法公民吗?
当你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你会发现唯一的解就是两个字,公理。
世上所有的法规,无非是那几个公理,比如不能害人,不能抢劫,不是偷盗,所有的条文,所有的解释,所有的细节补充,全是围绕这几条展开,无非是多一点和少一点的区别。短视频不也是吗?平台制定任何一个规定,都不指望所有人都把它读一遍,如果这么复杂的话,那平台就一定干不下去。
所有平台的算法,简单到只有五个字,用户当裁判。用户越喜欢哪个视频,那这个视频就必须拿到更多的流量,违背这个,平台就死。
唯一的区别在于,小红书是曝光点击逻辑,所以封面更加重要,抖音是用户试吃逻辑,所以五秒完播更加重要,而视频号是熟人社交逻辑,所以分享转发更加重要。
14 不要低估最小练习量
短视频难,并不是它真的难,而是低估了必要练习的次数。理论上练一万次才会有效果,但是你觉得练 100 次就行,结果没有练好,你就会觉得好难。我五年前数据,发到 16 条的时候,播放还是一个,一个。
我告诉你,这才是正常数据,若不是有极度非凡的天赋,凭什么发几条就应该火?
任何东西不都是吗,学钢琴,1000 个小时才能弹好一首曲子,如果你认为练 10 个小时就行,那你就一定会觉得难,这个音怎么都连不上,左右手怎么都不协调,琴谱怎么都记不住,其实你唯一要做的就是加大练习,把数量堆上去,一切就都解决了。
不提升最核心的练习量,在那想怎么用 10 个小时搞定,这就是聪明过头,聪明反被聪明误。
为什么马云这种顶尖的大脑,一直在强调笨的作用,为什么乔布斯这种天才,都反复提到 stay foolish,为什么大家都喜欢用笨,用 foolish 这些词?太多人不缺想法,不缺创意,他们其实非常聪明,就是没有狠下心来踏踏实实做一件事。
就像一支军队,他们有一流的指挥官,一流的情报部门,一流的组织能力,唯一的问题是,他们的士兵贪生怕死。太多人拥有聪明,但是却不拥有智慧, 聪明是不想走弯路,而智慧是明白,不走弯路本身就是最大的弯路。
15 不要掉进专业的诅咒
越专业,就越没有播放,你一旦学会了骑自行车,就再也回不到不会骑的状态,你就再也不知道那些不会骑的人的痛点是什么。学霸不能共情学渣,他就永远赚不到学渣的钱。短视频拼的是向下兼容,是找到比你弱的人,然后哄他开心。
你以为大家想知道红酒的历史渊源,其实大家只想知道红酒怎么开。你以为大家想学习柴可夫斯基协奏曲,其实大家只是想知道怎么学一分钟就能装叉。任何一个行业,粉丝最多的博主,都不是水平最高的,而是最能照顾小白需求的。需求都把握不了,你还做个毛?
啥叫好的内容,八个字,高且仅高一个维度。比他好一点点就行,千万千万不要多,就像健身,连个薄肌,可以吸引美女,你要是练成施瓦辛格,那就只能吸引糙老爷们。为什么你的粉丝全是同行,因为高的维度太多,高到只有同行能听懂。
而同行最大的问题在于,只白嫖,不付费,而且白嫖之后还捅你一刀。账号如果全是同行关注,基本就可以放弃了。同行就是反向指标,哪一天同行都觉得你是傻叉,恭喜你,要成了。
16 不要扭扭捏捏又当又立
张同学这个账号为什么废了,就是因为不好意思变现。最火的时候没有直播带货,错过了最佳变现时机,再回过头来,已经没机会了。要么就不变现,从头到尾清高到底。要么就大胆变现,从头到尾拉下脸皮。但是绝对不能扭扭捏捏,既要又要。当年一场可以卖几千万,担心别人说,现在一场卖几万,不还是有人说吗?赚的更少了,反而说你吃香更难看了。
郭有才最大的失误,也是他关闭直播打赏。因为问题根本不出在打赏,而在于仇富,而仇富恰恰是无解的。富就是原罪,比他强就是原罪,比他有钱就是原罪,只要你不变成穷光蛋,他就永远不会喜欢你。允许一个明星卖演唱会门票,凭什么不允许一个草根歌手开启打赏?
不买门票,你根本进不去,不做打赏,你却依然可以听,为什么对后者如此苛责?这本身就是对草根最大的歧视,大家原本都是草根,凭什么就你成了大树,黑粉的本质是打压同类。最恨郭有才的,一定是另一个草根歌手。
做 IP 的第 1 步,就是摆正对黑粉的态度,不理睬,不关注,不在乎,爱咋咋地。
17 不要怕大博主抢流量
上帝视角,上帝视角,如果你是平台,如果你有 10 万流量,如果新人和老人作品差不多,二选一的话,你会给谁?换句话说,给谁对平台才最有利?答案一定是给新人。同样一万块钱,送给穷人和富人,谁会更感激你?
流量不也是吗,老人已经有了很多播放,这时候再多给 10 万,他未必能感恩。但是新人不一样,他完全没见过这么大阵势,上来就是一个十万加,那今天就别睡觉了,满脑子都在想,怎么再做一个更好的,怎么突破 20 万,50 万,100 万。
其次是沉没成本。对于大博主来说,他们已经投入了很多时间精力,就算平台少给点流量他轻易也不会走。但是新人就不一样,他们对平台没有任何的感情,一旦没有得到及时的正面激励,就特别容易流失。
第三是鲶鱼效应,你是平台,一定不希望阶层固化,一定希望老人有危机感,让新人激发老人,让所有人都拼命创造内容,对平台才最有利,大臣们越是你死我活,皇上睡觉才越安稳。
第四是用户体验,用户是喜新厌旧的,用户是会审美疲劳的,当年旭日阳刚还上春晚呢,当年你还听老鼠爱大米呢,今天呢?如果你今天刷到的还是 3 年前的网红,你还会继续玩吗?明白这个,再想想,多久没刷到朱一旦了?多久没刷到张同学了?多久没刷到代古拉 K 了?永远没有阶层固化,永远只有新人崛起。
18 不要埋怨缺人脉资源
三年前我就说要做要做要做,结果直到 2024 年,周鸿祎才反应过来,但这个速度已经是头部了。请问,其他企业家在干嘛?这些人中龙凤们,这么好的资源,这么多的人脉,这么强的判断力,他们为什么就死活不做?
四个字,心理门槛。
我当年那么牛逼,你还是个小弟,没资格跟我说话,现在你去搞一个平台,我居然要到你下面去给你创造内容,我去,这个有点拉不下脸。好像你公司的前台离职了,然后半年之后给你打个电话,说家里缺个保姆,让你去。你要是能去,你可真牛逼。
强和弱犹如道家之阴阳。所有的强都是基于原有赛道,你之所以是 NO.1,是因为每个器官都针对原有赛道极致进化,可这就意味着,一旦环境轻微变化,优势就会立刻变成劣势。
金枪鱼速度无敌,一旦离开水面,就第一个憋死。你就没有发现,微博公众号的头部,几乎没有一个做起来的?
每一个新机会,都会把之前的优势,全部抹平,在新的赛道,重新开始。
如果不是短视频,你讲管理永远讲不过余世维。
如果不是短视频,你教写字永远干不过庞中华。
如果不是短视频,你教吉他永远超不过刘天礼。
如果不是短视频,你成功学永远干不过陈安之。
如果不是短视频,郭有才永远超不过李翊君。
19 不要觉得入场太晚
第一个错误在于:孕妇效应。
怀孕了就更容易发现孕妇,开奔驰就更容易看到奔驰,买了个 LV 就会发现满大街都是 LV,这就是孕妇效应。因为你会不自觉的去寻找同类,然后就会觉得好像变多了,其实人家一直在那,只是你之前留意不到。你觉得做短视频的多,是因为你想做了,你开始关注了,孕妇效应就来了。
更要命的是,孕妇效应在短视频平台又被放大了 100 倍。你越喜欢看,它推给你的就越多,那最后就会产生一个错觉,好像全世界都在学短视频。这就是信息茧房,进入容易,出来难。
第二个错误在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你看到的是短视频很多人都在学,但是你没有看到的是:任何一个产品都要讲细分的。比如说淘宝的衣服,无穷无尽,源源不断,但是你只要稍加几个选项,比如说男性,蓝色,小立领,XXL,500 块以上,发货地北京,你就会发现,看似海量的选项只剩下寥寥几个结果。这就是细分。
男装和女装不竞争,西装和牛仔裤不竞争,流水线工厂和大师手作不竞争。品类不重要,细分品类才重要。把这个道理带到短视频,你要看的是什么?是看你自己的行业,看你现在的同事,看你线下的竞争对手有没有在做。
你是一个律师,你是一个导游,你是一个汽车销售,你是一个健身房老板,请问,你的线下同行都在做吗?他们都知道怎么做吗?他们都做的风生水起吗?这就是悖论,如果他们做得让你眼红,你自然就会去做,根本不需要再问这个问题。
而如果你需要问,就恰恰说明你周围的同行,没有一个能做起来的,没有一个懂怎么做。这不叫机会,还有什么叫机会?
20 不要自己胡乱摸索
高中的课本都是公开的,你怎么不自己在家摸索一下,顺便考个清华本科呢?大部分人找老师,就是自己摸索的效率太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习当中最大的器是什么?是老师啊。学习的第一步,是听老师的,学习的第零步,是找对老师。
一个错误的老师带来的,绝不是金钱上的损失,而是你按照他的方式摸索了两年,最后发现,错了,再也没有机会了。9.9 的理财课,让你亏的绝对不是 9.9,而是一辈子彻底沦为穷光蛋。
普通人如何超过普通人,智力普通,能力普通,各个方面都普通,凭什么超出,唯一的原因是老师,不是因为他更努力,而是他的老师打败了你的老师。我进了省重点,你去了县二高,那我高考成绩一定比你高 20 分。很多人并不是学习不努力,而是在分辨优秀老师的技能上,几乎为零。
知识有三个层级。最浅的是常识层,占 99%,比如百度一下,你就知道。大部分人接触的,都是这个层级,它能解决一个基本的概念问题。比如什么是完播率,发布要注意什么,剪辑拍摄话题该怎么选。常识层的问题是,啥都懂了,但好像啥也没懂。
高一些的是技能层,占 0.99%,大部分的付费课程都是,告诉你一个黑科技,让你播放多一些,比如低粉爆款,钩子开头,J 型剪辑,发布带话题之类。技能层的问题是,貌似领先半个身位,却并不解决根本问题。
最顶端的是系统层,只占 0.01%,所谓系统层,就是抛开具体技巧,从造物主的角度弄清楚规则,再反推自己的优势,明白了游戏规则,你才能用一条命的轻微代价,尽可能玩到通关。很多人的问题是,终其一生没有见过高阶心法,他们不是学的太少,而是学的太多,九股真气纠缠,走火入魔。
我就问一个问题,如果没有老师,请问,你该怎么做短视频?想清楚这个,99%的课程都不需要学。
短视频的高阶心法,来我训练营,39 听三天,只讲一遍没有回放,下方链接,自己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