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巴德这个错太肤浅了
原创
邓新华
只给少数人看
只给少数人看
微信号
harenqi
功能介绍
帮你读财经。逻辑先于立场。
罗斯巴德有个很浅的错误,这个错误我和奥派朋友讨论了好多年了。
罗斯巴德说对商品加税,是生产者承担税负。对于加税后价格上涨使得税负分摊,罗斯巴德反驳说,如果生产者可以涨价,那他们在加税前涨价不就行了,为什么要等到加税后再涨价呢?罗斯巴德认为,加税后,商品价格也涨不了。
这是个很肤浅的错误。
的确,如果没有生产者退出,那加税后当然也涨不了价。
但罗斯巴德忘了平均利润规律。加税后,一些生产无法获得平均利润,所以会退出,供给减少,所以商品才可以涨价,一直涨到剩余的生产者可以获得平均利润,至此不再有人退出。涨价,其实就是供需双方分摊税负,谁弹性小谁就承担税负多。
古原受罗斯巴德错误的影响,最近写了一篇文章《
你真是纳税者吗?
当然不一定
》。
多年来的经验告诉我,辩论的双方往往会牢牢认定自己是对的,对别人的正面分析,看不进去。
所以,我一直说,人们应该跳出对错,放弃主观固执,用思维工具来客观验算自己的观点,看看这个观点和自己的其他观点是否冲突。
供给和需求、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是相互的。比如你拿苹果去换梨子,你是苹果的生产者,但同时也是梨子的消费者。梨子的生产者同样如此。这一点,相信奥派朋友不会反对。
古原这篇文章说,生产者承担全部税负,这个观点会导致和上面观点的冲突。
例如,每交易10个苹果,税务员拿走2个苹果,按古原说的,苹果的生产者承担了全部税负,苹果的消费者没有承担税负。
可是,我也可以说梨子的消费者承担了全部税负,梨子的生产者没有承担税负,对吧?
税务员拿走的两个苹果,你既可以说是苹果生产税,也可以说是梨子消费税,对吧?
这就产生冲突了。
而按照“税负在双方之间分摊”,则冲突消失了。
我在思维课上多次强调,无论你主观上多么相信自己是对的,你也一定要相信,思维工具比你自己的感觉更可靠。
在这个例子里,你说生产者承担全部税负,就会引起理论的自身冲突;而放弃这个观点,冲突就消失,此时,你就应该放弃这个观点。不管你有多不情愿,你都应该放弃它。不要再找其他理由。其他理由改变不了理论自身的冲突这个事实。
这样才是懂了思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轻触阅读原文
只给少数人看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知道了
微信扫一扫
使用小程序
取消
允许
取消
允许
:
,
。
视频
小程序
赞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分享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