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剑刚,药剂学博士、注册药剂师
转载说明:本视频已获得作者本人的转载授权
今天,国内很多中医使用的已经不再是传统的中国医术了。无论是中医师,还是现代医学培养出来的医生,都会给患者开一些中成药。中成药是指用现代制剂方法制成的中药产品,形态包括但不限于粉末、颗粒、锭、片,以及胶囊等,有别于传统中医通过煎煮或研磨等方法制成的膏、丸、丹、散等中药制剂。科学中药最早出现在日本,历史可上溯到20世纪70年。中成药是以中药材为原料,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为了预防及治疗疾病的需要,按规定的处方和制剂工艺将其加工制成一定剂型的中药制品,是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商品化的一类中药制剂。中成药有两种概念:一种是狭义的中成药,它主要指由中药材按一定治病原则配方制成、随时可以取用的现成药品,如中成药中的各种丸剂、散剂、冲剂等等,这便是生活中人们常说的中成药;另一种是广义的中成药,它除包括狭义中成药的概念外,还包括一切经过炮制加工而成的草药药材。在以上这三个定义中,没有一个提到过,中成药里会含有现代医学的化学药物。
所以,无论是对于患者还是普通大众,绝大多数都认为中成药就是单纯的中药制品。2011年5月1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发表了一篇名为《健康提醒:“纯中药”制剂不可盲目服用》的文章,其中详细介绍了中成药存在的问题。文章说,在很多中成药制剂里,发现被添加了大量的西药成分,即现代医学的药物成分——这些还都是上报了国家药监局并获得批准的,至于一些较小的厂家甚至不良厂家,更是偷偷地在中药中暗中添加西药。
比如说,暗中添加了降糖药、降压药、减肥药——注意关键词:暗中添加。
也就是说,既不上报国家药品管理局,也不告知消费者。于是,这里就会出现这样一个问题:重复用药,并造成药物中毒的可能性。
更有甚者,这些中成药企业在哮喘药和抗风湿性药物中,也添加了激素类药物,如泼尼松、强地松,以及地塞米松。
激素类药物,确实可以在短期内达到一定效果,然而其后遗症(尤其是长期使用后的后遗症)却是非常严重的。
特别是,当患者停止使用的时候,不但之前的疾病会重新出现,而且会更加严重。
有人说,也许这只是小范围的偶然现象,那么,让我们到中国国家药品监管局的网站中,看看究竟有多少中成药申报添加了化学药剂(不包括暗中添加的)。以新冠疫情中常用的,以及今年呼吸道疾病中为人所知的退烧止痛药“对乙酰氨基酚”为例。也就是说,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所批准的中成药中,有818种含有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其实是欧洲的一种叫法,实际上也是对乙酰氨基酚。两者相加,接近900条,也就是说,有近900种中成药中添加了对乙酰氨基酚。
研究指出,成年人每天服用对乙酰氨基酚的最高量,不能超过4g,这还是在住院时的服用指导量,即每天可以化验患者的肝功能,才允许达到这个量。对于一些肝功能本身已经有问题的患者,建议不超过2g。
然而,当某些患者出于保护自己肝脏的目的,不去使用对乙酰氨基酚,而是转而使用以上这近900种中成药时,却不知道自己已经掉入了中成药的陷阱——在很多中成药的使用说明书中,并未把对乙酰氨基酚这个重要的成分标在首位,而是放在中间或末尾。于是,很多患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过度使用了本不打算使用的对乙酰氨基酚。
在感冒药中,咖啡因有时也会被添加使用,其最主要的作用,是可以缓解头疼症状,以及在感冒或感染呼吸道疾病后,给患者起到提神、舒适的作用。接下来,我们看看感冒药中经常添加的另一种化学成分,马兰酸氯苯那敏,这是一种抗组胺的药物,主要用于缓解鼻塞和鼻炎。经过搜索,我们发现,共有569种中成药中添加了马兰酸氯苯那敏。以地塞米松为例,发现有一种叫做志苓胶囊的产品,上报到了国家药品监管局。根据百度百科的描述,该药物用于益气健脾,滋阴润燥,缓解肺、食管、胃、肝、结肠、直肠、乳腺等晚期癌症出现的发热、疼痛、咳嗽、气喘、吞咽困难、食欲不振、失眠、神疲乏力、体重减轻等症状。在百度百科的药物说明中,其药物成分所列大多为中药材,然而在成分列表的后面部分,才能发现地塞米松、螺内酯、法莫替丁。在欧美国家使用的现代医学药物中,我从未见过任何一种药物,将以上这些激素和化学药成分添加到一起,而在这款中成药中,却含有如此多的现代医学药品。
也不知道如此将这些化学药物混合在一起,究竟是在帮助癌症晚期患者,还是要让他们的病情更加严重?
然而即便如此,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最起码厂家把成分给标出来了,虽然只是标注在了后面。
我为什么批评中医?这个故事是原因之一
15岁女孩服感冒药后引发肝衰竭,爷爷砸锅卖铁救孩子
这套中医药小学教材,科学错误不少
前上海市卫生负责人回忆:1988年上海甲肝疫情中,板蓝根只是一种“心灵药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