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华仔
被封了一个月,今天晚上十点多终于解封了,看了一下粉丝数量,不但没减少,而且增加了一些,感谢大家的不离不弃。
我以为明天解封的,所以也没特意写文章。在封号期间除了休息看书之外,还在朋友的组织下,写了一系列关于货币的文章,这是其中一篇,还望大家喜欢。
1948年8月19日,为了解决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国民政府发行了一种新型的货币:金圆券,来取代已经贬值的法币。
按照规定,金圆券的发行总额为二十亿元,并且有黄金储备作为后盾,每一两黄金兑换二百元金圆券,每一两白银兑换三元,银币一枚兑换二元,美金一元兑换四元。
由于法币已经严重贬值,政府要求民间用三百万元法币兑换一元金圆券。
然而,政府受迫于严重的财政缺口,三个月后就取消了发行限额,印钞机“嗡嗡”开动,一刻不停。
到了1949年1月,发行超过了二百亿元,三月份达到二千亿元,到了5月,发行量居然达到了六十八万亿,超过了限额的三点四万倍。
钞票发行过量引起的巨大恐慌又让纸币加速贬值,一石大米的价格涨到了价值数亿元钞票。
新中国成立之后,也曾发生过大通胀。
从1949年到1950年3月,全国一共出现了四次通货膨胀,粮食、金银、面纱、工业原材料等价格轮番上涨。
自1948年12月人民币发行,到1949年年底,一年内通货增加了一百六十倍,至1950年2月更增加到二百七十倍。
结果物价横飞,人们纷纷囤积粮食,爆炒金银。
中央政府决定打击投机倒把,禁止私藏银圆。
到了1955年,第二套人民币取代第一套人民币,规定第二套的一元兑换第一套的一万元。
这次通胀虽然没有国民政府发行的金圆券的通胀猛烈,但在几年内贬值一万倍,也可以称之为一次巨型通胀。
而在中国台湾的历史上,也出现过严重的通货膨胀,当局必须发行另一种货币“新台币”来取代“旧台币”,一元新台币换四万台币。
再来看看,国外的一些通货膨胀史。
一战过后德国严重的通货膨胀是20世纪最重大的事件之一。
市面上流通的货币量从1913年的60亿马克上涨至1923年11月的920000000亿马克。也就是马克的数量是原来的1500万倍。
1913年12马克的一双鞋子,到了1923年11月售价为3亿2000万马克。
德国的小偷也不偷钱了,而是偷着装钱的袋子。因为偷完钱之后这堆钱马上就贬值到一文不值,还不如装钱的袋子值钱呢。
再说点最近的历史。
2017年,在委内瑞拉去年委内瑞拉就有一家餐厅直接拿面值2元的玻利瓦尔当做纸巾来用,因为一张餐巾纸都需要花5元钱。
据IMF测算,委内瑞拉的通胀率高达1000000%,差不多早上赚的钱到下午就贬值了,只能用恐怖来形容。
同样的经历,也发生在津巴布韦,最大面值从100万到100亿。
在历史上,大大小小的通货膨胀不计其数,一次比一次热闹。
通货膨胀受害最严重的就是普通老百姓,特别是超级通货膨胀让许多持有这些货币作为储蓄财富手段的人,直接倾家荡产。
一战后的德国,很多老百姓发现,毕生积蓄,最后连一包烟都买不起。
再来看看,不那么极端的例子。
来看看美元吧。美元在古典金本位时期,20美元=1盎司黄金,到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时候,35美元=1盎司黄金,现在黄金的价格,大概是1700多美元/盎司。
以黄金价格计算,膨胀到达80多倍,当然这是不准确的。
因为黄金失去了货币功能,我们知道,当某商品由普通商品慢慢成为货币的过程中,是一个逐渐升值的过程,而一旦失去货币的功能,是一个贬值的过程。
所以实际的通胀率是远远比这高的。
再来做个比较,1803年,美国以大约每英亩三美分向法国购买超过529,911,680英亩(2,144,476平方公里)土地的交易案,该交易的总价为1500万美元购地所涉土地面积是今日美国国土的22.3%,与当时美国原有国土面积大致相当。
这就是路易斯安那购地案。
有人估算,1500万美元,相当于04年的4千多亿美元。可见,通胀程度之大。
看了这么多例子,有人会疑惑,现代法币体系下,通货膨胀是不是必然的呢?
理论上不是必然的。但经验上来说,这几乎是一种必然,我们都生活在天然通胀的法币体系中。
理论上,各国央行可以克制发钞,从而确保货币的购买力。
但实际上,至少有三个原因,促使央行不断发行新的货币。
第一、政府在急需钱的时候,发炒是一种阻力相对较少的、相对隐蔽的获取财富的行为。
直接增加税收,民众更容易感觉到财富被剥夺,痛感明显,所以容易引起民众的反抗行为。
而增加货币的发行量,这种手段隐蔽许多,民众也不会有迅速、直接的的痛感,因为通胀的传播是需要一段时间的。
所以遇到的阻力,相对于直接增加税来说,没那么大。
虽然各国都有限制发钞的法律,比如美国有债务上限,这个债务由美国国会确定。
债务怎么跟发行货币有关呢,这个就跟美联储的发钞机制有关。
美联储发行新货币的最主要方式就是用新印刷的美元买入国债,这样市场中的货币数量就变多了。
有人会说,如果债务到期了怎么办?那不是钱又要还回美联储了么?
不,通常的情况是,美国政府会再发行一笔更高的债务,用新借的钱还旧的钱,而且还有剩余。
那这样,美国的债务不是越来越高了么?是的,所以国会设定了一个最高债务上限,以避免无限发钞。
但这个债务上限,自从1960年开始,美国债务上限已经上调了共78次,大约每8个月就要上调一次。
21世纪以来,美国债务上限的上调频率加快,2001年,美国债务上限已经上调10次,几乎每个月一次,2007年金融危机到2010年年底,美国债务上限上调一共6次,2008年奥巴马上任以来,美国债务上限上调了3次。
到2011年8月2日,美国债务上限再次上调,达到79次,美国国家债务达到了14.3万亿美元。
到2021年10月的时候,美国政府债务已经高达21万亿美元,又面临债务偿还危机,美国国会正酝酿通过再次上调债务上限来化解危机。
所以,关于限制发钞的法律,在危机面前,有时候就是一张废纸,不可信。
第二、坎蒂隆效应
超发货币,会引起坎蒂隆效应,坎蒂隆效应是由经济学家坎蒂隆提出,故以他的名字命名。
现实中的通胀,并不是市场中的所有商品步调一致同时同比例上涨的,而是以货币出口为中心,慢慢扩散的过程。
假设某银行通过贷款的形式,把新货币贷给某商人甲,甲用获得的贷款用于购买机器设备,修建厂房、发放工人工资等。
由于甲最早拿到货币,其购买时,整个社会的商品价格还是处在注入新货币之前的水平。
随着货币慢慢扩散,物价也随之慢慢上涨。那些较晚获得新币的,名义上自己的收入增加了,可在此时,商品价格也已经普遍上涨,实际工资并不一定上升。
最惨的是那些压根没获得新币的人,如那些手握现金或者固定收入者,他们收入未上涨,却承受了物价上涨的损失。
在这过程中,我们看到,那些较早获得新币的人,通过牺牲较晚获得新币的人以及从未获得新币的人的利益而受益。
这里受益者是银行,以及是甲等早期获得新币的利益者。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银行和相关利益者,就是较早获得新货币者是有足够的动力促进新货币的发行的。
第三、错误的经济学理论
这些错误的经济学理论认为,人为的降低利率,促进投资和消费,以及政府主导大基建,有利于经济的复苏和发展。
在这一错误理论的指导下,就会催生出各种刺激方案。
比如特朗普时期的2万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比如中国08年的4万亿的刺激经济计划。
这些错误的刺激方案,不仅引起了通货膨胀,而且会带来更严的经济后果,下一节再着重讲一讲,信用扩张导致的经济危机。
基于以上三个原因,在法币体系下,通货膨胀几乎是必然的。
那么在通货膨胀的大背景下,作为普通老百姓,仅仅靠储蓄现金,是不能保值的财富的,而只会眼睁睁的看着财富一天天的缩水。
所以,如何保值甚至增值自己的财富,就变得非常的重要。
告知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为了规避风险,本号对于时事文章,会定期删除。为了确保大多数文章可查可看,我会用备用号及时转载本号文章。
备用号除了转载本号文章之外,还会转载一些其他老师的优秀文章,欢迎大家关注备用号。
发送给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