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漫天霹雳 ,作者漫天雪798
爱自由!
文|漫天霾
凯恩斯主义者认为经济衰退的部分原因是人们过于节俭。因此主张在经济低迷的时候要刺激消费,通过政策措施鼓励人们多花钱。
对于个体而言,节俭无疑是一种美德,有利于扩大自己的维持生计基金,让未来生活无虞,是兼顾当下与长远的理性选择。但是到了国家宏观层面,个体的节俭却未必是好事。这就是所谓的“节俭悖论”。
这是毫无逻辑的谵妄之语。其根本原因正如哈耶克所说:
“凯恩斯缺少一个资本理论”。
一个农夫最初用原始的方法种地,产出很低,在果腹之后仅有少量盈余,这些盈余就是他的储蓄。他节衣缩食,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后,储蓄增多,在不减少日常消费的同时可以拿出一部分购买优质种子、农药、化肥,因此产出增加,储蓄更多。继而他会购买更好的农具、拖拉机、收割机等资本品,使得生产率节节攀升,生活得到不断改善。
目不识丁的农夫明白自己什么时间消费、消费什么,并不需要别人指导自己怎么花钱。商家生产的商品只要是他需要的,他必然会在权衡取舍之后购买,也无需任何外在的刺激。他虽然不懂数理化,但是知道现代化的生产工具对于提升生产力的意义,如果他能尽早拥有一部拖拉机,就能使期望的更大产出更快来临。
所以他也明白,拥有资本,就是离目标更近一步。
资本就是资本品在市场价格下经济计算后的货币表达,它不是可以自己维护自己的永动机般的神奇存在,而是人的行动的结果。要想积累资本,必须勤劳生产,满足他人需求,同时节制当下欲望,进行储蓄,投资未来换取更大的产出。
这个道理对于由千千万万的个人组成的国家同样是适用的。一个人不可能通过不加节制地花钱而变得富足,一个国家也不可能通过不断地花无中生有的钱而变得繁荣。
通往经济发展的唯一可行途径是凭借储蓄与投资,人均占有资本量越多,产出就越高,工资率也就水涨船高;人们的收入越来越高,在满足日常生活需要后的储蓄和投资就越多。二者相辅相成,由此启动经济发展和福利改善的螺旋上升的过程。
节俭从来都是美德,储蓄不但有利于自己,也有利于他人,因为储蓄会转化为投资。这个道理,对于穷人如此,对于富人也如此;经济低迷时如此,经济进步时同样如此。
所以,从来没有所谓“节俭悖论”。把自己无法解释的经济现象冠之以“悖论”,不过是证明了智识欠缺和学问不精。经济有其不变的规律,不会突然悖来悖去。
在错误的逻辑和归因下,凯恩斯主义者通过降低利率、消费补贴、假日经济等各种各样的干预举措刺激消费,以此拉动经济增长。但问题在于,人们之所以不愿意消费,是因为生产遭到了破坏,生产的东西无法满足需求。这同样是凯恩斯主义信用扩张、产业政策、行业补贴等干预措施的恶果,导致企业家的判断发生普遍错误。
生产遭到了破坏,却缘木求鱼地在消费端做文章,让人们今朝有酒今朝醉地透支未来,这一方面必然会消耗资本,减少未来的福利,是饮鸩止渴的自杀行为;另一方面,为原本就错误的生产发出了错误的信号,让企业家误以为生产还可以持续,于是只会使危机进一步延长。
如果人们还是消费能力不足,他们就代替人们花钱,各种不计成本、大而无当的大型工程纷纷上马,其方式是举债和信用扩张。经济看似一片繁荣景象,但这一切却没有真实的生产和储蓄支撑,并且将能够满足消费者迫切需求的稀缺资源吸引和绑定到这些项目中,终将加剧危机甚至导致经济崩溃。
经济并不是凯恩斯主义者眼中的静态的产出最大化,而是动态的结构的概念。一家企业生产的商品,如果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说明其对资源进行了错误配置,实际上是在消耗资本。这时候正确的做法是让企业家对资本结构进行重组,重新组织生产并交给消费者评判,而不是让消费者去购买那些被错误生产出来的商品继而实现产出最大化。
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不是为了生产而生产。人是目的,不是GDP增长率和各种数据的工具。
这种显而易见的错误理论之所以大行其道,并被干预主义者奉为圭臬,原因无它,不过是为其干预经济提供了理论依据。
他们不是不明白刺激消费是饮鸩止渴的举措,但是权力扩张的欲望和“我死后哪管他洪水滔天”的短视使得这一切都必须让位。
那些宣扬刺激消费让人们多花钱的人,从来没有身体力行地将自己的钱花光,而是不断地怂恿别人花钱,或者花别人的钱。他们的行动很诚实地告诉我们:他们并不相信刺激消费有利于自己,只是希望别人去这样做;他们也明白自己正在干一件错误的事,因此才如此心口不一。
这不禁让人想起托马斯·潘恩的一句话:“当一个人堕落到宣扬他所不相信的东西时,那他已经做好了干一切坏事的准备”。
前往“发现”-“看一看”浏览“朋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