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张是之
严格来说,我不是一个真正的米粉,没有追着小米的产品用。
但是,前几年家里装修的时候,确实用了很多小米家的产品。
大部分产品还是不错的,设计美感在线,使用方便操作简单,很多都能用手机控制。
但是也有翻车的,买的一个可以远程控制自动煮饭「饭小二」的锅,用着还行,到现在也还能用。
但是很可惜,公司倒闭了,因为这个锅没有被市场认可,小毛病多返修率高,直接被市场淘汰。
今天正好有空全程看了下小米汽车的发布会,总体感受是,设计上颜值在线,技术和性能也很能打,能不能卖爆关键就看价格了。
放张官方样片,大家欣赏下。
虽然我不会买,但不得不说,国产电车这几年是肉眼可见的崛起,性能、配置和安全性,几乎吊打所有合资车。
传统合资车企船大难调头,靠着吃老本就能活得很滋润,所以缺乏强烈的创新动机,也就无法准确把握住中国市场的需求。
传统合资车做的电车或混动,基本就没有能打的,尤其是丰田做的纯电车,纯纯的工业垃圾,一看就是应付事的。
不过合资车的品牌效应还在,市场和溢价空间都在缩小,再过几年估计会更小。
这就是市场,这才是市场。
对于国产汽车的崛起,网上还是有很多人在冷嘲热讽,一副瞧不起,也可能是买不起的模样。
理想造车他们嘲笑,华为造车他们也嘲笑,小米汽车出来了他们还嘲笑。
我其实不太明白他们的脑回路,承认国产优秀就这么难吗?
另外一个问题是设计问题,很多人也在嘲笑抄袭保时捷。
坦白讲,的确很像,但是这没有什么可嘲笑的。
汽车轮子都是圆形的,没有必要因此就放弃圆形的设计。
不光小米像保时捷,其他的车有的都很像。问题是,有时候符合流体力学和气动布局的,计算出来基本都那样。
所有的设计都会模仿别人成功的设计,没有一个设计是完全从零开始的,这种相互模仿也是人类进步的显著特征之一,没有什么可嘲笑的。
当然,嘲笑也是一种权利,抵制购买也是权利所在。
绕来绕去仍然绕不开一个知识产权问题,很多人总以为模仿了就没有了原创精神,就不够好了。
但是绝大多数人,只有在讨论这些问题的时候才会去在意,作为普通消费者在消费的时候,谁会真的去在意原创与否?
没有人会在买蛋糕的时候,还会去问一下,蛋糕上的美羊羊,是不是得到了正版的授权。
与这个问题类似的,还有最近一辆理想汽车的高速追尾事故,事故导致两死一伤。
从视频来看,事故车辆在国道上开到了186公里的时速,结果最后刹不住了,直接钻到大货车的尾巴下面酿成惨剧。
因为理想的AB柱都被削了,所以很多人对车辆的安全性提出了质疑,而且引起了很多的关注。
但是,这个事故车一来车速太快,二来是直接撞击的A柱,车辆前面的防撞梁没有发挥作用,这是关键。
理想为了澄清事故原因,迅速发布了行车记录仪的视频,结果再次招来一波非议。
非议的焦点是,理想有没有权利发布行车记录仪的视频,也就是有没有取得授权,无论是车主授权和警方授权。
我很清楚,很多人担心的是隐私问题,厂家私自收集视频并私自对外公开,会造成个人隐私的泄露。
这个担心并非多余,所以最好是能在合同条款里写清楚,数据的使用时机、知情和公开范围等等。
并且最好能够把这些担心充分告知消费者,避免消费者因此产生误解。
不过我个人倒不是特别担心,就像现在很多购物行为、大数据推荐内容一样,如果是厂家基于提供更优质、更多样化的服务来收集和使用数据,我一直觉得不算是坏事。
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下,厂商会十分小心,一不小心犯点错误,竞争对手的打击会毫不手软。
别看昨天小米汽车为了造势,向各路造车大佬们致敬,雷军的情怀是一方面,商场上的搏杀、相互之间的各种不服,可能才是更真实的世界。
所以,我对大数据对我的了解,可以说一点都不担心。
而且我一贯认为,真正的侵权是物理意义上实际发生的,或者潜在的即刻威胁。比如你在我家隔壁造原子弹,这肯定不行。
真正值得担心的是,没有竞争约束,也没有太多可供选择的那种。这个就不展开说了。
至于公开的视频,如果是从行车记录仪的车载U盘上取得的,我认为获得授权是必要的。
但是,公开的视频,脱敏去掉与身份特征相关联的一些信息,比如去掉车牌号,你完全无法单纯从视频和具体车主联系起来,这也谈不上侵犯隐私。
所有隐去车主身份信息的视频,都算不上是侵犯了隐私,否则「开车大神」的视频就不用更新了。
当然,在法律实务层面上,还需要有更多的改进。
简单聊几句,小米汽车目前来看,算是站住了。
恭喜小米,恭喜国产汽车的崛起,希望能够看到更多这种企业的崛起。
大环境放松一点,假以时日,还有的是机会。
2023年12月28日
——————
题图:Peter Barker
上一篇:前方快报,阿根廷取消进口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