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老古。
中国世界工厂的名声流传已久,但与此同时,也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制造业只是低端制造业,虽然出口值庞大,但主要是在做加工,加组装,没有什么技术含量,是低利润低值产业。那么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要产业升级,产业优化,要淘汰低端产业转向高端产业,那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呢?
其实这种观点,是没有搞清楚制造业的产业生态是什么。
中国当然需要产业升级,但正如大自然一样,企业界也存在生态、存在环境,每一个企业都不可能独立成长,哪怕牛气冲天的苹果,他的每一个产品背后,都有无数企业在为它赋能,脱离了这些供应商、生产商、加工商,苹果将一事无成。
中国制造业要升级,真正需要的是生态革命。
我们走到超市,看到里面琳琅满目的商品,会惊叹人类技术的进步。
我们在逛网上商店,会发现东西越来越便宜,很多小而实用的工业品,100 块钱就可以买一堆,并且包邮送到你家里。那么,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是生态在发生作用。
在经济学上,有着非常精准的解释。
人类所有的生产活动,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消费。但如果你站在中国的上空,俯视中国工厂时,你会发现,在非常多的工厂,他们生产的产品,并没有直接送到超市供消费者选择,而是送去了另外一家工厂。
当一种生产活动的直接目的不再是消费品时,这时,我们说,这是一种更加高级的生产方式,在经济学上,就叫作迂回生产。
举个例子:
你是一个小岛的居民,徒手抓鱼一天一条,
你一个人吃没有问题,但一家人就吃不饱。
每天在温饱线上徘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可以预见再过一百年,生活也不会有变化。
但如果你不甘心这样,你想要多抓几条鱼,
你找个木头做成鱼叉,通过丢鱼叉来抓鱼。
效率一下翻了好几倍,一天可以抓十条鱼,
代价就是你得饿两天,因为时间做鱼叉了。
那么做鱼叉这个动作就是“迂回生产”。
就是不直接参与生产,退后一步迂回一下,通过找到更好的工具,实现更高效的生产。
磨刀不误砍柴工,不过用饿两天做鱼叉的轻微代价,换取了每天都能吃饱的长期回报。
这就是资本形成的方式,延迟满足用以展开迂回生产,如果吃光用光,那就没有储蓄,也就不可能积累资本用来迂回生产。
资本主义的内涵就是节俭、不大吃大喝,然后将节余生产用于生产,人类的财富由此扩大。
那么请问做鱼叉是不务正业吗?
当然不是,因为生产效率有了质的提升。
那能不能再进一步编一个渔网呢?
渔网捞鱼,一天几十条,
那能不能再进一步做一个渔船呢?
出海打鱼,一天几百条。
那能不能再进一步造远洋渔轮呢
深海打鱼,一网几千斤。
发现了吗?
迂回越大,产量越大,但是难度也越大。
如果你想造一个远洋渔轮,就得迂回到钢铁燃油、导航声纳。
倒退一步呢,就得迂回到冶金技术、定位系统。再倒退一步,就得迂回到地质勘探、卫星发射。再倒退一步,就得迂回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
最低效的生产模式,就是原始的农业,完全靠天吃饭,直接通过人力在土地里耕种作物,这种生产模式是产出最低的生产方式。
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几乎所有的外资企业都在做一种生产模式,叫“三来一补“。
“三来一补是“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加工”和“补偿贸易”的简称,这些生产模式主要是将各种零部件组装成最终的消费品,他们形成了中国第一批的对外贸易企业。
也就是说,三来一补模式,其实就是直接生产消费品,企业进口服装面料和配料,加工成服装再出口,而服装就是一种消费品。当时国内没有什么企业能为这些服装加工厂提供面料、配料和生产机器,那我们可以说,这就是一种比较低级的工业生产模式。
网上的批评并没有错,直接进行组装,无法生产关键零部件,就是当地制造业迂回生产能力不够的体现。
本质上是由于资本不够导致的,比如,中国三四十年前的企业,搭个厂房招上工人,马上就出有产品生产出来并且马上要有销路,否则过不了几天就要倒闭了。
只有积累到一定的资本量,才能展开迂回生产,也就是开始进行研发。
研发,是迂加生产的现象,他的目的,不是为了科技而研发,而是为了建立企业独特的优势、护城河而开展,我只有率先一步研发出更有效率的工具,我才能让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那中国改开开始的低级工业模式是怎么走向高级的呢?
你会发现,很多生产活动是在开始生产设备,生产面料,生产配料,那么这些企业的生产目的就不是消费品了,而是为最终的消费品工厂生产资本品。
资本品,可以理解为生产的工具。就如同,农业要发展,是因为有农业生产的工具出现,比如最早的犁,现代的拖拉机,大棚,农药、种子、农业技术等等,这些都是生产力提升的工具,也就是资本品。
一个地区,生产资本品的企业越多,迂回生产更多,那这个地区的就会逐步形成企业发展的生态。
在十年前,中国制造业最流行的概念是什么?那就是产业集群,就是一种迂回生产的集中。
如果你要从事家具生产业,肯定去顺德等家具产业聚集地,因为这里有生态,有无数生产家具企业资本品的企业在为你服务,这也叫作产业配套。
有无数的资本品生产企业在上游为你服务,那终端消费品的生产厂商,就容易建成品牌,就容易发展壮大。
当然,只是成为消费品厂家的零组件供应商,还只是迂回生产的初级阶段,也只是生态萌芽的开始。
迂回生产,在传统工业时代,我们可以想象成既定技术条件下一个高度专业化的制造流水线。
他通常采取的策略是,以低价位迅速抢占市场,在边际收益率跌破盈亏平衡点之前,实现预期的利润。
比如:生产化工原料的工厂往往是巨额投资。
在80年代,王永庆要在厦门海沧地区投资70亿美元,兴建年产量90万吨的乙烯、100万吨的聚乙烯以及1400万吨的炼油厂在内的30多家工厂。
这些产品都不是直接消费品,而是资本品。
他运营的策略就是哪怕市场只有他一家供给,他也要迅速降低价格,扩大市场份额,好在下一波材料技术革命之前,先抢占市场份额,收回投资。
这一类的企业的研发投入就往往集中在如何降低生产成本上。
但到了数字化时代,制造业开始了敏捷制造、精益生产等模块设计的革命,这就使得传统的原料、配件供应工厂,他们的投入不再是专用资源,而是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可解耦、可重组、可复用(缓解稀缺性),大大提升了迂回生产的柔性。
这时,头部企业面对不确性的能力在增强。
在传统工业时代,一个金融危机、经济周期,就能要了大企业的命,因为他们的投资周期很长,固定资产具备有专用性,繁荣时需求大增,企业疯狂增加设备,但货币繁荣结束后,这些巨额设备就成为垃圾。
中国四万亿后出现大量的电解铝、粗钢生产企业产能过剩,就是这个原因。
因为他们的工厂设备只能用于生产这一种产品。
那今天中国制造业发展要靠谁?
我们来看一下德国,我们经常会感叹,德国工业为什么这么强大?因为德国有一些非常优秀的行业引领型企业,是迂回生产的巨头。
博世,就是这么一家企业。
他是一个知名的消费品品牌,比如,他有家电业务,有电动工具业各,但他更是一个世界上一流的资本品的供应商。
他的主要业务是什么呢?业务流程外包解决方案,就是帮助你设计业务流程的,还是世界上知名的生产线设计商,世界各大汽车厂大量采用博世的生产线,他还有软件解决方案,帮助企业用 IT 技术改进业务经营方式以提升效率,他还是知名的传感器供给商,他还有智能交通解决方案,为世界各大汽车厂赋能。
老迈的欧洲,之所以还能保持繁荣,就是因为在欧洲有一批这样的企业。
西门子、爱立信,这些企业的主要业务,其实都不是消费品,而是资本品,他们最主要的服务对象,不是消费者,而是企业。
为什么叫他们是高级的生态呢?因为,他们与普通的零组件供应不同,这种级别的企业往往在引领整个行业。他们在为企业提供解决方案,不管是你的业务流程、IT 效率、成本管控、渠道建设、设备优化,运营效能,他们都有一整套方案帮助你解决,这样的服务就能帮助企业迅速成长。
而这些企业在精益生产和数字化改造领域,让传统的制造业更加柔性,更能有效的应对不确定性。
我们看到无数德国企业能生产优秀的消费品,背后其实是因为他们拥有一批为企业赋能的超级企业。
人们往往很羡慕国外企业的研发能力,但研发能力就是大的行业引领性企业出现后的必然现象。
阿里、腾讯、很多人认为与制造业无关。他们认为华为才是研发,才是在搞实体经济,这是完全错误的观念,这种观念,如果不得到纠正,将会毁了制造业的前任。
阿里提供的就是资本品服务。
阿里为企业提供销售流程和产品生产流程再造服务。
在没有阿里时,企业先生产一堆货,投入市场,看看有没有销量,消费者是否满意,这种试错过程效率极低,成本极高。
但今天企业拿到阿里的数据,可以清晰地知道,现在消费者需要什么,哪一个是热点产品,哪一种产品现在已然过时。
阿里还可以帮助企业即时了解产品反馈,在平台上,评价和吐槽,可以让企业马上发现问题,进行调整 ,而产品生命周期也能精准预测。
而没有这些业务流程改造之前,他们无法触及真正的客户,往往是被代理商所牵制,不能真正理解消费者的需求,各种错误决策、大量的库存,失败的产品方向,让企业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累积资本的速度就非常慢。
腾讯,帮助用户搭建小程序、服务号,企业微信,可以让企业高效地与无数客户直接互动,这也是业务流程的再造和管理流程的再造。
他们是在为传统制造业进行流程再造,从而使得制造业的效率提升,资本积累增加,而资本积累增加会让制造业投入更多的资源去获取自动化的生产设备。
有了资本后,他们在进行生产流程的再造,你会觉得一群工人在工厂里缝衣服是低端产业,但一群机器人在工厂里批量生产服装,你就不会觉得低端了。
人们往往看到的是机器人是科技研发,却不认为阿里和腾讯这样的企业在搞研发,但这并不是企业花钱研发带来的,而是企业从生产到销售的全流程效率提升后才有的结果,容易赚到钱了,就有钱投入设备升级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阿里腾讯这样的企业,就是中国制造业升级的关键型 企业。
离开这些互联网巨头,我们再回到以往的生产模式,你会发生,不管从管理还是销售,都是充满低效低质的行动的。
如若没有互联网平台经济的发展,那么这些企业还是在用最传统的方式办公,用大量的库存试错,用高昂的销售成本来寻找客户,找到客户的需求和痛点将变成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而越是高级的生产模式,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资本结构被拉得很长。怎么理解呢?
比如,一个渔网和渔夫的关系,那这个结构只有一级,织网然后网渔。
而现代企业的迂回生产,越来越深化,一个技术的研发到这个技术最后帮助消费品的直接生产,中间可能经过十几次甚至几十次的生产。
越长的资本结构,就需要越大金额的投资,因为链条很长,所以投资回报期也很长。那企业要怎么样在这种情况下确保生存发展呢,那就是构建护城河,也就是研发就开始大量出现,并呈现出长期投入的特点。
也就是说,欧洲之以有爱立信、西门子、博世这样的企业,因为他们经过了近百年的积累,才能孕育出这么优秀的企业。
阿里腾讯亚马逊这种企业,从投资到开始盈利可能要十几年,而中间可能消耗了上百亿美元,这种企业的出现,意味着效率革命和产业集群的升级,而呈现在消费者面前的就是产品越来越有科技感,越来越便宜,越来越好用。
企业要迈向更高的生产阶段,只有先通过资本积累,才能一步一步地向这个方向走,每上升一个台阶,都意味着巨额的投入,长期的研发,和注定长期才有的回报。
三四十年前的中国企业家,大多数就是从直接生产消费品起家的,因为资本积累,不够,无法一步登天。
但今天的中国,已经与四十年前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了,一大批中国优秀企业成长起来了,比如阿里有腾讯这样的新的资本品生产企业、生态形企业,他们正在成为甚至超越传统的西方企业,成为世界新的经济增长引擎。
有更多的企业致力于生产资本品,这才是制造业整体升级的秘密。
没有哪一种产业应该被淘汰,而是所有的产业升级都没有尽头。
大规模的科研投入,其实主要发生在资本品生产领域 ,生产结构越长,科研就越发达,企业投资科研的资金就越多,从现象上看,就呈现出科技井喷的局面。
自己纺织渔网的科研投入肯定与开发快速生产渔网的机器科研投入相关 N 个数量级,而要为开发生产机器的企业提供完整的效率解决方案,又会出现更多更高级的科研投入。
科技大国的本质是迂回生产大国,资本品生产大国,生态型平台型企业大国。
当今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拥有中国这么庞大的制造业,只要假以时日,保持,发展,不胡锤乱打,那数十年后,认为中国人只能加工产品组装产品的传言,将彻底消失。
关注小号防失联
发送给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