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经济学视角下的美国 ,作者漫天雪798
用正确的理论工具,阐述美国的历史
恒大事件带给了人很多思考。它的倒掉,是咎由自取的结果,以在建工程作为担保套取通胀红利,资金被挪作他用,遇到三道红线和限购政策,再加上一众高管,包括皮带哥在内都在想着自己怎样全身而退,爆掉就是必然的结果。
苦的是那些债权人,以及千千万万买房的老百姓。
我们在谴责那些无良企业的时候,一定要记住,切不可由此去仇视企业家,仇视资本,反对市场。要知道,经济理论和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家,是面向未来的不确定性,对消费者的需求做出判断,拿出积累的财富和真实的储蓄,冒着倾家荡产的风险组织生产、调整经济中的不协调现象、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人。
他们是市场经济的“组织者”、“促进者”。
量入为出、审慎投资、高效务实、精打细算、冒险精神,都是企业家的良好品质,这是推动社会经济进步的动力之源。将稀缺资源的效用发挥至最大化,创造出消费者喜欢的产品,诚信经营,赢得消费者的金钱投票,满足他人迫切需求的同时改善自己的处境,这也是人类福利增进的过程。
在一个不受干预的市场上,每一个人都是企业家。人的企业家才能充分施展而不是受阻,是良好社会秩序的表征。一言以蔽之,企业家才能就是财产权,就是自由,就是市场经济。
而那些不是依靠自己的资本,而是依靠权力和信贷扩张生存;不是为消费者创造价值,而是靠损人利己的欺诈发家的“企业家”,不是经济理论中所指的企业家。
他们是“裙带企业家”,实际上是披着企业家外衣的官僚;国企老总也不是企业家,而是官僚、经理和傀儡的代名词。
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吸血虫。就是要靠源源不断的信贷扩张和纳税人的输血,才能活下来,他们之所得,就是其他人之所失,因此他们是攫取他人财富损人利己的剥削者。
这些盗窃和欺诈行为的出现,不是市场经济的过错,恰恰是反市场的结果,是妨碍正常的市场上企业家功能发挥作用的必然结局。
问题是,这种逆转是如何发生的?
是因为国家垄断货币发行,和其必然的结果:信贷扩张。
在一个诚实的货币体系——金本位——的情况下,一个人想要投资于未来,要靠服务于消费者基础上的资本积累;他去借贷,要依靠良好的信誉;银行的金库里也得有那么多黄金储备,否则拿什么借给他?
但是在法币体系下,这一切都变得无关紧要。
银行能够创造信贷,理论上说,纸币可以扩张到无限程度,就如同津巴布韦那样,一张钞票就可以达到100亿。那么,谁能最先拿到新增的信贷,就意味着他可以不用生产,便可以获取大量资金,然后在物价尚未上涨之前去购买财货,把别人辛勤生产的财富据为己有。而那些诚实生产的人,恰恰处在新增信贷供给的末端,他们最后会发现,自己辛勤打拼生产的财富,换回来的不过是一堆废纸。
乌干达独裁将军阿明最“坦率”了。普利策奖得主大卫·奥特维记述了一件事,一位英国票据公司的员工曾经和阿明谈起该国的货币扩张政策,问阿明怎么从中获益。阿明“霸气侧漏”地说:笨蛋!印300万,给自己留100万!
通货膨胀不是物价上涨,它不是“贪婪的商人”的过错,它就是信贷扩张,通俗地说就是疯狂印钞。它是一种秘密的劫掠,是财富和收入的再分配——劫贫济富那种。这个常识需要重复无数遍。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要想变得有钱,不是想着去服务消费者,而是要想方设法靠近权力,然后处心积虑拿到国家“投资”项目,获取财政资金,或者套取贷款。这就意味着他拿到了新增的信贷,可以用它从你手里买东西了。这时候,他服务消费者干什么呢?他要良好的信誉干什么呢?他只需要搞定个别人就可以了。
用来买你手里东西的钞票,实际上就是没有真实储备支撑的假钞。人们对假钞深恶痛绝,因为印刷假钞的人,可以以极低的成本印出海量的钞票,用来购买你实实在在的产品。所以都希望对假钞重拳出击。但是到底谁才是最大的假钞制造者?
据此,我们可以对“打击假钞”做一个“名词解释”,那就是:只准我印,不准你印。
为什么人们对单个人印刷假钞——数量极其有限——深恶痛绝?因为它有清晰的指向,就是那些犯罪团伙;因为它有明确的的定性,就是劫掠。那么为什么到了一个强大的集团印——数量极为可观——的时候,却纷纷默认和顺从了呢?那个强大的集团,是不是由人构成的?这才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所以这世界上最大的假钞印制犯罪团伙是谁?
我说的是美联储啊!
信贷扩张摁下了邪恶的按钮,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开启了一场抢劫和厮杀的游戏。
福利国家要发福利、民主共和两党赢得选票、总统要搞大型项目扬名立万、要照顾裙带利益集团、要打仗……都需要大量资金。其资金来源渠道无非就是征税、举债和发钞。征税会增加痛苦指数,造成人们的普遍反感,还会受到议会的制约;举债其实也是税收,不过是将税收转移到了下一代。那么唯一“可行”的方法就是发钞,它像温水煮青蛙一样,神不知鬼不觉地让自己手里立即有了大量现金,用来从社会上汲取资源。
现代民主国家的所有福利、战争,都是靠通胀维系的。它掩盖了这些行为的直接后果,让民众看不清其真实的成本,误以为自己没有承担代价,由是使得劫掠他人的福利制度得以扩大和延续。由于有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战争也由过去的局部有限战争变成了全面毁灭性战争,其规模、死亡人数均令君主时代望尘莫及。
试想,如果没有这种源源不断的信贷扩张政策,反福利、反战的情绪会立即蔓延,福利和战争的规模和时间就会立即减小和缩短。
是信贷扩张政策,造就了现在的“福利+战争型”利维坦。
在社会经济层面,一方面信贷扩张会造成虚假繁荣-萧条的商业周期,经济危机只是程度不同、周期不同罢了。它将稀缺资源错误地配置到远离消费端的生产领域中,但扩张不可能永远持续,否则货币体系就会崩溃,人们会倒退到以物易物的原始状态,因此当信贷收紧,一幢幢烂尾楼、半拉子工程就是必然结果,稀缺的资源就这样变成了一堆堆废渣。这造成了巨量的资源浪费,人们的福利全面缩水。
另一方面,当人们不用辛勤奋斗就可以发财致富的时候,个个就变成了杀红眼的企图劫掠他人的抢劫犯。其方法就是尽可能地靠近权力、靠近新增的信贷,用这些废纸从同胞那里换取真实的财货。当扩张持续,货币不断贬值,就是鼓励人们去消耗资源和浪费挥霍,过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每个人都想从信贷扩张中分一杯羹,然后及时行乐,整个社会欺诈横行、鼠目寸光、诚信品格荡然无存,由此堕入了相互劫掠和道德败坏的丛林之中。
银行更是加入了“劫掠竞技”的游戏之中,谁扩张得少了晚了,谁就吃亏。
这就是赫苏斯·韦尔塔·德索托为什么把中央银行制度和信贷扩张称之为“公地悲剧”的原因所在。
身处这样的环境中,即使那些诚实信用的人,也无法独善其身。他们不得不主动防御,靠近权力和新增信贷,才能保全自己的资产。这固然无可指责,而且对社会有益——保全了资产、避免了浪费,但却不是一个应当追求的正常状态。
但是千万不要把这一切过错纯粹归结为美联储和那些裙带企业家。我们要认识到,任何一种政策,若没有强大的民意基础,是不可能长期推行的。
通货膨胀有强大的民意基础,因为它是有利于债务人的。人们总是把债权人污名化,认为他们代表着剥削、贪婪,在嫉妒心的驱使下,打土豪的想法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而有钱人和债权人总是少数,没钱人和债务人总是多数,因此以贬值的货币去偿还过去的债务,意味着债务变少,通胀政策当然会赢得债务人的拥护。
为什么设法保护自己的财产被称为贪婪,而那些要拿走他人财产的不是? 嫉妒一直是七宗罪之一,直到它假借一个新名字:社会正义,就摇身一变成了最受尊崇的美德。
19世纪末期,在美国政府的操弄下,银的货币属性退出市场,黄金成为本位货币。
但是美国的西部有很多银矿,银矿主和矿工一直试图恢复银的货币属性。显而易见,这非常有助于银的价值提升。与此同时,西部的广大农民也支持这样的提议,原因在于他们借了大量的农业贷款。如果能让银成为与金并行的货币,货币供给量增加,购买力下降,这就意味着他们可以用贬值后的货币去偿还贷款,实际上就是可以赖掉一笔账。
但是东部的银行家和债权人坚决保卫金本位。他们要求用黄金兑换老百姓手里的绿背纸钞,使其退出流通。这个提议同样遭到了西部人的强烈反对。原因同样是,销毁绿背纸钞,货币就减少,购买力增加,这样会使他们的还债更困难。
双方争斗不休,最终美国政府向西部政治势力妥协,达成了《谢尔曼白银收购法案》,含糊地恢复了白银的货币地位,但是实际上没有人在交易中心使用它。于是,这个法案实质上变成了美国政府用财政资金高价补贴白银。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是什么诚实货币之争,而是通货膨胀之争。美国的许多债务人希望“信贷自由”,而不是信贷被东部银行家“垄断”,他们也不希望纸币退出流通,想要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通货膨胀,以逃避部分债务。
所以,不要用集体主义的视角将银行家和平民脸谱化,认为前者都是恶人,后者都冰清玉洁。
可是,认为通胀有利于债务人的说法真的经得起推敲吗?
除了前面说到的,先拿到新增信贷的人会将后拿到的人洗劫一空外,有钱人就一定是债权人,没钱人就一定是债务人吗?
错了。有钱人才是债务人,穷人才是债权人。
越是有钱,人们才越愿意把钱借给他,银行才越愿意给他放贷。因为风险低。所以才会出现皮带哥这样的有钱人,是无数穷人的债务人的情况。他在信贷扩张中获取资金,将他人真实的商品据为己有,然后在廉价信贷的刺激下,到处乱投资,挥霍和亏掉的,都是众多穷人——债权人的钱啊。
人们总是目光短浅,无法正确认识自己的利益所在,错置手段和目的之间的因果关系。那些呼吁的看似对自己有利的政策措施,到头来却只会伤害自己。
经济学告诉我们,要想增进人的福利,减少战乱和冲突,提升社会的道德水准,必须实行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是服务于消费者的经济,是杜绝劫掠和欺诈的经济,因此需要破除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和部分准备金制度,关掉信贷扩张的闸门,回归诚实的货币——金本位!
鸣谢:李松老师对《谢尔曼白银收购法案》的精彩解读
end
最后,这虽是恶搞,但是我们还是希望荣大炮美梦成真:
2021-06-12
2021-08-04
前往“发现”-“看一看”浏览“朋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