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奥地利学派经济学评论 ,作者练塘
思想改变世界。
一、通货膨胀的真正含义
通货膨胀现在的定义是指物价的普遍上涨,但这不是通货膨胀原本的意义。膨胀,是物理学的概念,是指质量不变的情况下,物体的长度或者体积因为温度或者其他因素变大,引申为事物在实质不变的情况下扩大或增长。所以通货膨胀真正的含义是指货币的扩大和增长。
之所以要强调通货膨胀的真正含义,是为了提醒大众,我们不能因为现在通货膨胀的意思变成了价格的普遍上涨,就把注意力就转移到了引起价格普遍上涨的直接原因上,从而忽视了通货膨胀真正的原因,即货币的快速膨胀。事实上,当有通货膨胀的苗头出现时,政府、媒体和普通民众往往把通货膨胀归咎于贪婪的企业、无良商家的囤积居奇和中介的炒作。真正的原因与大众的认知往往南辕北辙。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价格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条件下,价格的普遍上涨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经济体中货币量的快速增加。普通人认为的贪婪的企业、商家的囤积居奇、中介的炒作,其实只是通货膨胀出现之后所导致的的一系列结果而已,并不是导致出现通货膨胀的原因。贪婪的企业、商家的囤积居奇、中介的炒作,是通货膨胀出现之后的正常的经济行为。这些行为其实有助于帮助经济体解决通货膨胀出现的问题,是适应市场需要,为解决市场供需矛盾而产生正常的市场行为。而几乎所有人都将他们污名化,这也让通货膨胀的问题变得更加难以解决。
其实,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货币的膨胀和物价的普遍上涨辩证统一的,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在一个静态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的膨胀和物价的上涨是一回事。当然,由于现代的市场经济极其复杂,政府的行为模式一直在变,科技的进步导致生产力的发达,企业家的创造性导致市场的扩大和生产的繁荣,在这么复杂的经济条件下,货币的膨胀和物价的普遍上涨的确是不能简单的划等号的,但是有着极其强烈的近似于等号的关联性。
在通常情况下,一个经济体内的货币的数量与经济体的规模量是成一定比例的。但是当货币的增长量超过可销售的商品和服务的增长量时,就会发生通货膨胀。
这里有一种情况,我们需要注意。在市场迅速扩大和开放的时候,货币量的快速增加,有的时候并不会导致价格的快速上涨。因为市场的扩大和开放,导致对货币的需求大大增加。而政府正好顺应这些增加的货币需求,将大量货币投放到市场,恰好满足了市场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不会导致价格的普遍上涨。这也可以解释一个现象,我国经济经历长时间高速增长,根据统计,货币的投放增长要远远大于经济增长的幅度,但是价格通胀始终不严重。不是说没有价格通胀,而是说这么大幅增长的货币投放量,却没有带来恶性的价格通胀。其实就是经济迅速发展,市场扩大带来货币需求的大幅增加,抑制住了大幅的价格通胀。
但是在经济快速增长,市场的迅速扩大和开放的时候,究竟货币量扩大多少是合适的?货币增幅相对于GDP的增幅是多少合适?没人能判断,这是政府投放货币的艺术,不是技术。谁也没有能力能够精确地衡量,经济快速增长,市场迅速开放和扩大的时候,需要的货币量要增加多少比例,反正政府永远有要多投放货币的冲动存在。后面我就会论述到,为什么政府往往有尽量多投放货币的冲动,这也是我为什么说货币量快速增加和价格的普遍上涨是一回事的原因。
投放货币多少是合适的?这个量谁也无法计算,只能从市场竞争中来。只有在自由银行的体系下,让银行之间进行自由的投放货币的竞争,其结果必然会导致一个合适的货币量。当然,现在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做到。因为有了中央银行的管制,事实上已经不可能出现自由的银行体系。如果我们深入探究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我们就知道,通货膨胀必然是一个无法避免和长期存在的现象,也是政府职能演化必然出现的现象。
二、 货币的起源与通货膨胀
货币是被广泛接受的交换媒介,简单的说货币能与任何商品进行交换。货币是取代以物易物的直接交换,实现间接交换的一种工具,可以大大节约交易成本,促进分工与合作。间接交换,就是人们首先出售自己的产品来获得货币,然后用这些货币去购买自己想要的商品。
交易的本质就是以物易物。货币最初也是一种物品,后来这种物品因为其特殊的物理性质,成为交换的一种媒介,这是一个伟大的进步。货币本质上是一种工具,一种交换媒介,我们想要获得商品和服务,就必须拿自己生产的商品和服务去交换。货币是连接需要交换的我的商品和别人的商品的一种媒介。另外,我们要知道价格的本质是什么,价格的本质是商品的交换比率。比如,一斤大米交换五个鸡蛋,一个泥瓦匠一天的劳动可以交换150斤大米。
什么叫经济增长惠及每一个人?最通俗的理解就是,今年一个泥瓦匠一天的劳动可以换150斤大米,明年一个泥瓦匠一天的劳动可以换160斤大米。也就是说,明年比今年他的收入能够买到更多的物资,他的生活更好了。而不仅仅是他今年一天的收入是300块钱,明年一天的收入是350块钱。我们更要考察的是他的收入的实际购买力。如果明年的收入350块钱,仅仅只能购买140斤大米。那么其实他的生活水准是下降了。如果大部分人是这种情况,那么这个经济增长是虚假的。
所以我们要牢牢把握住一点:货币最真实的功能就是交换媒介。货币本身不是财富。财富是需要生产出来的对人们有用的商品和服务。
古代和近代的货币是商品货币。在经过漫长年代商品交易不断的尝试与淘汰以后,金属成为大家普遍接受的商品货币。在古代,金属货币,本身就是有价值的,属于商品货币。商品货币的意思就是:金属货币本身就是一种商品,只是在长期的商品交换的演变之中,金属作为商品货币,被选中成为了交换的媒介。金属货币不是谁发明的,是在长期的商品货币之间的竞争之中,脱颖而出的。金属货币,尤其以金和银价值最为稳定。金属货币不容易超发,因为开采和制造需要耗费大量的成本。开采和制造金属货币的成本就构成了货币本身的价值。因此在贵重金属作为货币的年代,商品的价值价格都普遍都比较稳定。
我们考察一下历史,会发现,古代的官府一旦掌握了铸币权,就会想办法尽量多的制造货币,来掠夺民间财富。因为这个诱惑实在太大了。他们的方法一般是发行成色和重量不足额的金属货币,并通过武力强制流通,用以购买相当于其真实价值数倍的物资。古罗马发行货币时在金币中掺假就是典型的案例。
史书《三国志》就记载了三国时期的两个案例。
第一个案例,董卓进京把持朝政的时候,为了缓解巨大的经济压力,“悉坏五铢钱,更铸小钱尽收长安及洛阳铜人飞廉(一种铜做的神兽)之属,以充鼓铸”《三国志董卓传》,文中所谓的小钱,就是体型重量比五铢钱小的多的铜钱,其实就是不足量的小钱。查阅资料得知,董卓铸的小钱与五铢钱的重量差了四到八倍,但是面值却是一模一样的。董卓用这种小钱去兑换百姓手中足值的五铢钱,相当于用这种小钱来换取百姓手中的相当于其真实价值四到八倍的物资,其实就是在掠夺百姓财富。
另一个案例更加夸张。刘备入蜀后,因为军用不足而发愁,这时谋士刘巴向他提出一个建议,“但当铸值百钱,平诸物贾,令吏为官市”,刘备听从了刘巴的建议,没过几个月“府库充实”,《三国志刘巴传》。蜀国铸造一种“直百五铢”的钱币,它的重量是普通五铢钱的四到五倍,但面值却是它的百倍。按照面值来说,虚增了二十多倍面值。刘备将这种货币发行出去,意味着他可以以数量较少的铜币来换取百姓手里相当于实际货币价值二十多倍的物资,赤裸裸地掠夺。刘备利用货币垄断抢劫蜀中百姓手里的真实财货,可以判断,刘备必然得不到当地土著的支持。刘备蜀汉政权根基不稳的经济原因就在这里。
政府发行货币的过程,其实就是用新的货币来购买物资的过程。发行重量和成色不足额的货币,的确是可以强制购买到相当于其真实价值很多倍的物资。但是发行不足额的货币,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政府用不足额的货币强制购买百姓手中的物资,但是百姓获得这种货币以后,他们想要去市场上购买其他物资的时候,却只能接受货币真实价值的购买力。这样的结果就是民众肯定是会吃大亏,但是刀架在脖子上,又不得不和政府做生意,怎么办呢?那就不生产了,或者生产仅仅够自己使用的物资,还要藏起来。所以发行不足额的货币并强制流通肯定会破坏生产,而生产的破坏又会进一步加剧通货膨胀。
上面的案例说的是商品货币的情况。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诞生了银行,也诞生了纸币——货币的替代品或者货币的仓单,当时纸币是与贵金属挂钩的。之后,随着政府将越来越多的经济社会事务揽到自己手里,央行又无可避免的产生了,部分准备金制度也无可避免的产生了。
这是垄断暴力的国家发展的必然,只要存在垄断暴力的国家,则必然会产生垄断货币的央行。
此时,央行的发行的货币被称为“法定货币”。法定货币是由政府发行的,没有任何市场物品支持的货币,而老百姓却不得不接受和使用。
法定货币与商品货币的区别就在于增加边际数量代价差别非常巨大。我们很容易理解,增加经济体内的法定货币的数量非常容易,而商品货币的数量的增加,绝不是轻而易举的,而是需要耗费很大的经济代价才能获得的。在现代社会,政府只要在键盘上敲击几个零,就能轻而易举地扩大法定货币的数量。
这也带来了一个能够推演出来的极端的可能性:现在货币体制框架内,各国那些掌握货币的人,其实是有在一夜之间摧毁货币的能力的。
中央银行的出现和部分准备金制度的诞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也是政治经济史上一个伟大的进步,是历史的必然。但是正如任何的进步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一样,这个进步的代价就是使得通货膨胀的产生几乎无可避免,而承担这个代价的是毫无政治力量的普通的民众。
我们可以看到,在国家垄断货币的条件下,中央政府印制无锚法定货币,是多么的容易。而政府的执政,却没有那么容易。疫情之后美国政府肆无忌惮的放水,已经说明了这个问题。
三、通货膨胀是为了解决财政困难
政府能够得以存在的首要目的就是要确保财政。财政危机就是政治危机,稳定的财政是维持政府统治的必要条件,财政稳定才能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财政的获得总是沿着阻力最小的方向实施和前进。而通货膨胀的方式是绝对属于对政府而言阻力最小的财政的获得方式。
这是一种静悄悄的,温水煮青蛙方式的转移普通人资产到政府手中的过程。这是一种间接转移,是一种合法额转移,普通人即使知道也无可奈何,况且大部分普通人根本就认识不到。
用印刷货币来解决棘手的财政问题,是政府的执政官员理性考量之后的理性行为,绝不是一时的冲动和任意为之。因为这样可以达到政府短期利益和官员自身利益的高度一致。
特别是,当政府官员遇到执政的风险的时候,基本上就是会用印刷货币的方式来解决当前的问题。毕竟,官员的位子都快要没有了,还考虑那么长远干嘛。
在现代政府执政的条件下,在央行控制货币发行并且部分存款准备金的情况下,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以及相应的价格的普遍上涨,都是由政府人主动的行动所造成的。
如果政府为了解决财政困难,仅仅就是使用发行债券或者征税的方式来筹集资金,是不会发生货币通胀和价格通胀的。因为,那样只是财富从私人所有者手里转移到政府手里罢了。即政府开支增加而私人开支减少,并且政府增加的开支就是私人减少的开支。
政府人很容易在行动之中意思到:征税和发行债权,边际增加量很有限,也就是说,再增加征税和发行债券的空间很小。
征税实际上是对私人财富形成的攻击与惩罚,征税越重,惩罚越大,私人财富生产的积极性的就越小。当生产者发现自己努力生产却所获得的大部分为政府所有,就会减少生产的动力和放纵消费的意愿。
政府要多发性债券,必须提高利率才可以,而提高利率的结果就是私人生产者在生产或者投资时,会面临生产在相比原来未发行债券时,利润更少的结果,也会导致很多原来计划的投资无利可图。
征税和发行债券都有无法克服的限度,高额税收和高利率债券会无可避免地破坏生产。当生产破坏到一定程度,高的税率和高的利率,反而会导致政府的收入下降。
在征税和发行债券都已经到了极限的情况之下,能够为政府的高额支出进行筹集的唯一办法就是增加货币供给,也即货币通胀。货币通胀很好地满足了财政的需求,也很好地满足了官员短期政绩的要求。稳定的财政支出也可以很好地将大量的利益输送给官员的支持者,也同样是很好地稳定了官员的位子。
货币通胀也可以带来大量的财政收入。发行货币的过程本身就是政府用发行的货币购买财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政府用几乎没有成本的货币可以购买到私人生产出来的实实在在的产品和服务。私人转移财富到政府的过程,我们一般称为政府收“铸币税”。
通货膨胀也会带来短暂的繁荣,从而可以获得不明真相的群众的拥护,以至于人们认为这种繁荣是政府举措得当所带来的,而不会认为是政府刻意增加货币量造成的。
货币通胀会带来价格通胀,政府发行货币购买财货的过程也就是这类财货涨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生产此种财货的私人企业的销售和利润增加,也即自动增加政府的税收。因为增发货币带来的虚假繁荣可以带来更多的税收。特别是因为物价提高,工资提高 可以带来更多的消费税和个人所得税。政府还债,又可以用购买力降低了的货币去还掉原来购买力很高的货币,等于是政府又从私人财富手中转移财富到自己的手里。
货币通胀就是政府向私人加税,实际上就是让那些生活还过得去的中产阶级损失一点,让那些为未来美好生活而努力存钱的人损失一点,让努力经营的私人企业家损失掉一点。私人的损失,汇聚成为政府的收入。政府用这笔收入用于公共开支、补充社保、投资基建、转移给国有部门或国家控制的企业。
私人资本本来就是私人节约之后储蓄的结果,私人储蓄的目的就是要用于投资以获得未来更高的收入。但是通货膨胀不断地稀释私人的储蓄,也即稀释私人的可投资的资本。可投资而未投资的资本越多,就稀释得越厉害。或者说私人储蓄得越多,实际购买力就被稀释得越厉害。很多人勤俭节约的人没有意识到,他们每年新增加的储蓄资本,还不能补偿他们存量储蓄每年被稀释的购买力。也就是说越存越穷,这就是很多普通人阶层永远无法跨越的原因。
在通货膨胀问题上,政府必然说谎。即使通货膨胀已经是现实的存在,但是政府无论如何,也不会承认,价格的普遍上涨,就是货币的大放水导致,即使这个大放水也是现实的存在。几乎所有的官员与官方的经济学家,都在说明价格的普遍上涨与货币的大放水是没有必然因果关系的,价格的上涨不是因为货币的大放水,是由其他原因导致的。政府不会也不能承认价格的普遍上涨就是货币放水造成的,因为一旦承认,通货膨胀的效应就会马上在现在的价格里体现出来。价格的上涨马上就会成为现实,而原来只是价格上涨的预期而已。
于是,价格的普遍上涨,必然就是要归咎于囤积居奇的贪婪的商人和炒作的中介,还有炒房客。商人和中介必然就会成为价格普遍上涨的替罪羊。但是,其实,商人和中介,才是抑制价格上涨的功臣。这与来百姓的认知相反。
前往“发现”-“看一看”浏览“朋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