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钱的对与错,是一个科学问题,不是立场问题
原创
漫天雪798
漫天霹雳Plus
总有许多人,在理解经济问题时,不是把它当做一门科学来对待,而是把它当成一个意识形态立场问题。当经济学揭示出的道理不符合他的立场的时候,他不是去分析经济学原理是否正确,而是说,你怎么屁股坐歪了。
比如我写大放水问题(
降准降息降首付,央行大招,市场接得住?
),收到的这条留言:
这时候,你向他解释是无用的。他说这个话似乎在指责我,没有表达自己什么立场吗?不是,他实际上也表达了自己的立场,那就是,不应当对政策唱反调。将他的逻辑贯彻到底,其实说的是:政府永远是对的,每个人都是卒子,言听计从就行了。
但是增发货币到底是对是错,是一个“纯粹的智力问题”,既然是智力问题,就必须当做智力问题来处理,把它转移到道德领域,并且把不符合自己立场的人视为恶棍、反贼,对于理解一个经济问题毫无帮助,会导致一场灾难。
马牌不是说了吗,社会分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个阶级,每个阶级有不同的心智逻辑结构,一个人处在什么阶级,就会按照这个阶级的思维模式去思考问题。他们丝毫看不到,明明处在同一阶级的人,有完全不同的想法。这时候他们采取了一个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那就是把凡是不符合自己想法的人开除出这个阶级——他之所以和我们想法不同,是因为他是叛徒内奸。于是一场场残酷血腥的杀戮随之到来。
做出这样的处理,在其“逻辑”体系内,是“自洽”的。因为如果你把阶级斗争——而不是分工合作——当成历史的主题,也看做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手段,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必须是敌对的,不然的话,其社会动力论就错了。
增发货币对与错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不是一个阵营问题、立场问题。
货币理论的一切原理,都包含在货币的定义中。货币就是交换媒介。一种商品由于物理性质稳定、数量有限、单位价值较高、便于储存、分割和运输、转售的价差小即价值稳定,那么它会被人们选定为间接交换的媒介,以解决直接交换中无法解决的需求双重巧合问题,由此扩大市场生产和交换的范围,造福整个社会。
既然是交换媒介,那么多与少,都是够用的,都能够履行其交换媒介的职能。多了,货币购买力下降;少了,货币购买力上升。如此而已。
货币不是财富,只有真实的资本品和消费品才是财富。发展经济,依靠的是真实的储蓄增长,投资增加,劳动生产率提高,而不是依靠发货币。增发货币没有任何经济效益,它创造了虚假的货币财产权,只会对财富进行重新分配,因为货币扩张有“坎蒂隆效应”,谁越是靠近货币水龙头,谁就越是受益,反之就越是受损。从来没听说过,一国可以依靠发钞票和财富再分配而变得繁荣。
没有真实的储蓄增长,扩张信贷规模、人为压低利率,会错误地延长生产结构,造成资本品行业的虚假繁荣,消费品行业的资源短缺,即生产结构的严重扭曲。错误的投资项目将因为结构的扭曲和真实的储蓄短缺而难以为继,制造经济危机,导致财富一夜归零。
犯有通缩恐惧症的人,看到经济低迷和价格下降,就期望大放水。他们理解不了因果关系:正是前期的货币扩张政策,导致了结构性的扭曲和资源错配,使经济萎靡不振;如果继续放水,那就是饮鸩止渴,会阻碍经济的必要清算过程,只会使萧条延长和加深。
他们更理解不了“
价格结
构
”
的
概
念,企业家在决定是否投资的时候,从来不是单看某种终端消费品的价格,而是看消费品和资本品之间的价格结构,只要二者之间有差额,那么单一商品的价格到底是高是低,根本就不是问题,生产就是有利可图的。在萧条期,不能阻碍价格的自由回落,因为
只有当资本品价格
下跌得足够低,企业家看到了利润前景,才能重新投资,启动经济的复苏进程。
这些人同时还是重商主义思维模式,从商人的眼光看待经济,价格越高越好、卖出去越多越好、钱越多越好。但从消费者和整体经济角度看就不是这么回事。价格回落、货币购买力上升、储蓄增值,当然是好事。东西卖不出去,不是所谓“产能过剩”,而是因为过去在信贷刺激下进行的投资是错误的,偏离了消费者的需求,而且要价太高。对这种错误的投资,消费者对他的惩罚当然就是让他破产,把稀缺的要素释放出来,让更能服务消费者的企业家接手,让经济结构回归正常。市场上每天都有大量的企业家盈利,也有大量的企业家破产,这是消费者选择的结果,是很正常的、有益的市场过程。
正是由于对货币理论的错误理解,人为操纵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把央行当成救世主一样的存在,实施通胀政策,才导致了繁荣-萧条的商业周期,才使得市场清算无法完成,错误的生产得以继续,不断掩盖和积聚了经济的结构性矛盾。通货膨胀打击了真实的生产行为,毁灭了经济发展已有的成果,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差距和阶层固化——因为谁越是靠近权力,能够取得信贷资金,就可以过得很好,那么何必服务于消费者呢?
以上经济学理论,是经过千锤百炼,进行逻辑推导的结果,其正确性经得起任何检验。
那么它
有任何“正调”和“反调”吗?
有任何感情色彩吗?
有任何立场和意识形态之分吗?
都没有。
它就是货币理论,就是一个智力问题,就是一个科学问题。科学问题没有立场,没有国别之分。它是价值中立的。
经济理论把货币问题的因果关系清楚地揭示在这里,它给人们提供一个理解经济问题的指引和行动的指南,但是它从来不干涉一国或者一个人的抉择和判断问题。抉择和判断的权利,一直属于每个人自己。
比如拜登政府在疫情期间
大撒币、
给美国人发钱,我们为什么要批评?
这跟我们喜欢美国还是讨厌美国的立场毫无关系,只是因为它违背了经济法则,会带来经济灾难。任何一国这样做,我们也都要批评,这叫逻辑一致。经济学原理不允许我们说,A国发钞是正确的,B国发钞是错误的。
那既然发钞是错的,拜登甚至有可能明明知道它是错误的,但却就是要违背经济学原理这样去做,说明了什么?
正说明了,经济学是价值中立的,它只揭示因果关系,怎么选择是你自己的事。
那么拜登之所以无视经济学原理去这样做,原因就在于,他认为对经济造成一点危害——这种危害往往并不是立即就能展现出恶果——相比于他的选票和执政地位,没那么重要。换句话说,为了自己和自己的党团利益,他不惜牺牲民众的长远福祉。这就是他的行动取舍、价值排序。
经过持续不断的大撒币,把美国生产结构搞得严重扭曲,经济萎靡不振,企业生产能力下降,国际市场竞争力不足,于是,在国内压力集团的主导下,他采取了干预递增措施,那就是加征关税,阻碍自由贸易,以保持国内落后产业的苟延残喘,这样,不会导致从业人员的失业,进一步稳固自己的地位。
自由贸易有利于交换双方的福利增进,这是一条经济学原理。拜登政府的财政部长是谁呢?是珍妮特·耶伦,她是一位经济学家。她在当经济学家的时候,支持自由贸易,在做了财长之后,就支持贸易战了。
这再次证明,经济学理论是没有什么立场的,有立场、做选择的总是每个人自己。
贸易管制,对美国消费者不利,对美国生产者也不利,因为他们的原材料进口成本更高了。但是假如你是受保护的行业的从业者,你就会支持,因为这样会让你免受竞争的特权,收割国内消费者——尽管这从长远来看也不利于自己,因为你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
但这同样是你的立场问题,根本不是经济学原理的问题。经济学原理从来没变过,变化的是一个人的利益、立场和观念。以自己的利益、立场和观念来判断经济学原理的对错,凡是
恰好符合我的立场的经济学原理,才是正确的,否则都是错误的,这很
荒谬。你不能拿自己的利益,来评判一项科学原理的正确与错误。
经济学原理和市场经济之所以难以彻底实行,不在于它们有多么难理解——一个智力问题,即便自己理解不了,也总有智慧超群的精英可以理解它,并为所有人提供帮助——而在于人总是有自己的立场和利益。
一切政治治理和具体
政策
,
都必
须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才能
持续。
长期来看,没有不符合公众舆论的政府这回事
。
如果大部分人不支持某项政策,
它就难以实行
;
如果大部分人不支持某种治理,它就会
轰然倒塌。
观念决定历史。这个论断,同样是价值中立的。
那么这个价值中立的论断,谁都可以拿来用,看他怎么选择。
一个君主手握国家机器,当然可以将反对者突突了。但是执行这个突突命令的人,同样是观念在指挥他,国王不会去亲自杀人,总有人在自愿服从他的命令,他们信奉这种观念——服从命令是正确的选择。
但君主的
统治,依靠的是观念影响力,而不是枪炮。
有些国王懂得了这个道理并践行之,马上打天下、下马治天下,让自己的治理尽可能契合民众的观念,结果他的统治就相对稳固;
有的国王,自恃自己控制了超级强大的武力,认为可以用枪炮将一切反对力量弹压下去,可以横征暴敛满足自己骄奢淫逸的生活,他最终就会走向灭亡。
所以,价值中立的经济学原理没有变,就看君主他自己怎么选择。
当民众领会这一条原理的时候,同样为他们提供了指引。你只有了解了某项经济政策到底对与不对,才能选择自己到底是支持还是反对。当你知道发钞票不对,你才会积极地反对它;如果你认为它正确,或者本着无所谓的态度,那你就会积极地支持或者消极地服从,这项政策就畅通无阻了。
价值中立的经济学原理没有变,就看民众自己怎么选择。
也
不要以为自己力量渺小,事情总是在慢慢起变化。当大部分人发生改变,就会汇聚成一股不可阻挡的磅礴力量。
社会大众要加强自己的经济学教育,它是识别一切政治谎言的唯一可行工具。经济学是一门科学,它跟你的立场和情绪没关系,它对任何人的价值观和立场不持意见,只揭示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因果关系。
实际上,任何科学原理,都不可能对一个人的最终目的和价值排序问题做出评价,它们都只是揭示因果关系而已。
价格管制会人为制造短缺
;
炸药可以燃烧释放能量
;
砒霜有毒
。这三句话分属于经济学、物理学和化学,它们都价值中立,
都是科学
,
都确凿无疑。
但是有人故意进行价格管制,由此制造匮乏,然后让所有人都卑躬屈膝地向他乞求食物,这是他的目的和选择;炸药包会爆炸,有人用它开山修路,造福人类,有人用它炸掉同类,这也是他们不同的选择;砒霜有毒,但是化学家从来没有说过你应不应当去喝砒霜的问题,对于一个要自杀的人来说,砒霜是实现他的目的的手段。
经济学就在那里,怎么用是你的事。你不懂经济学,不反对错误的经济政策,代价自己承受即可。
我们期望的是,一个早已被证明正确的科学原理,应当得到大众的认知和认可,而不是非要付出惨痛的代价后才恍然大悟。假如俄罗斯和乌克兰人民在1920年代,就接受了米塞斯关于经济计算问题的著名论述,那么就不会有格别乌,以及此后排队买面包的匮乏生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轻触阅读原文
漫天霹雳Plus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知道了
微信扫一扫
使用小程序
取消
允许
取消
允许
×
分析
:
,
。
视频
小程序
赞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分享
留言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