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老古。
上个月底,引发股市动荡和舆论轩然大波的网游新法案征求意见稿,今天被发现消失了。
有几个朋友在群里表扬我,说我影响了结果。
的确,我写的那篇文章《不利于经济发展的法案,一律不要出了》,阅读量很大,发布至被刮走,仅十个多小时,阅读量高达近一百万,是那一天阅读量最大的一篇,刷屏了。
但我要说的是,我这篇文章并不是这一结果的关键,我只是在这一时刻,说出了很多人要说的话。
真正影响这一结果的,不是某一个人写了哪篇文章,而是人们基于利益的驱动,因为这一法案在盘中推出,直接带崩了当下的股价。
而整个股市低迷,早已引发很多人的不满。
中国有2亿股票帐户,活跃的股民至少有5000万以上,还有几亿的基民,这些人的财富,都寄托在股市身上。
而这一政策,如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说,是与宏观政策不符合的,与当下要提振民间对经济发展的信心的主线是完全违背的。
绝大多数各部委推行的所谓管理办法,不是法律 ,而是一种行业的管制行动,而管制天然就是经济发展的对头。
无数利益捆绑在股市中的民众,基于利益损失,会反对持续推出各种管制,因此,我这篇文章才被大量转发。
大多数人,其实不一定就在观点上反对管制,他们的经济学认知水平,也不一定很高。但这不重要,利益的损失,是驱动一个人行动的最好动因。
因为,社会中,绝大部分人的行动,对应着真实不虚的经济利益驱动。
著名的经济学家巴斯夏说,若商品不能越过国界,士兵就会。这句话阐述的就是这一原理,当两国民众贸易紧密相连时,根据贸易互利原理,两国之间的冲突会导致双方民众都出现利益损失,因此,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利益损失反对战争、追求和平。
反过来,如若两国民众间没有多少贸易往来,那么,民众们会就有可能基于各种奇奇怪怪的意识形态,不认为和平有多重要,发生战争更为重要的动机在于,若是战争有可能带来经济利益(比如反贸易封锁),那战争的发生就几乎是必然的。
在当下,当管制没有到自己头上,没有影响自己利益时,我们会看到很多人在呼吁管制,什么把直播带货关掉,把网络游戏关掉,把电商关掉,各种声音不绝于耳。
这些声音,大部分是三四五线城市中,没有参与这些产业链的人发出的,他们可能是退休老头,可能是国企工人,可能是非产业链中的人员。
他们认为自己与这些产业没有关系,你电商、直播带货关掉,影响我的退休工资吗?影响我稳定的教师公务员工资吗?
脱离市场的人越多,这种无代价的言论就越多。
因此,很多人会放任自己依据各种乱七八糟的观念在网上胡喷。
如果他们的儿子女儿老婆老公就在电商企业上班,就在各种产业的产业链中,他们就马上能意识到,如果真的封禁这些东西,自己饭都吃不饱了,马上他们就不会胡喷了。
对管制的各种呼吁,大部分来源于这种自认为无代价的言论。但这会形成某种错觉,一些政府机关,会认为这就是真实的民意。他们在推出这种管制方案时,当然会考虑到会有不少反对的意见,但他们判断,大多数民意应该会支持他们。
结果,他们发现错了,未能如愿,这就是错判民意,错把无代价的言论,当作人们真实的行动偏好。
出现了强大的反对声音,原因就在于中国几亿股民基民们的真实行动偏好,是基于具体的经济利益的。
胡锡进炒股后,谈财经要求促进经济发展的发言就越来越多,而司马南不炒股,则天天带着一群不炒股的粉丝天天嘲笑胡锡进和所有股民。
而司马南的粉丝,有大量的就是体制内拿着退休金的中老年人,管你经济好不好,他们不会少一分钱。
毕竟 ,还有几亿人是不炒股的,他们甚至抱着看笑话的心态来看待股市动荡,谁让你们进赌场的?
我在上篇文章中说:
股市,是对于市场经济来说至关重要,这是生产手段所有权交换的场所,没有股市,就没有真正的私人财产权,他甚至是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根本性的分割点。
同时,发达的股票市场也是一个将很多人的经济利益绑上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工具。
股市反应的是预期,是对未来经济前景的认知,他比一切舆论都更为真实,因为他反应的就是真实的行动偏好,也就是所谓的用脚投票。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这个社会绝大多数人是支持国家支持政府的,因为过往这四十年来,改革开放让所有人变得更富,从吃不饱饭,到汽车普及,这种真实的利益增长,是支持的根源。
但是,近几年来,认为三座大山压倒了中国民众的声音,要求各种管制各种分配各种福利天天骂资本的声音越来越大。
司马南在疫情期间,一口一个资本,极尽其所能对着资本破口大骂,B站上一度出现挂路灯的刷屏。
但在经济变差后,增速减低后,这样的声音开始让位于另一股更为强大的声音,那就是,我要就业,我要生活,我要赚钱。
这一股力量,远远超过了那些天天骂资本的力量,因为这才是人们真实的行动偏好。
中国民营企业吸纳的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八成以上,民营企业若不能持续增长,带来的是这个国家大部分人的直接利益受损。
坚定不移地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也就成为了这两年反复提及的口号,人们甚至不满这种口号,要求有更多实质性的动作,因为,支持民营企业,就是保就业,就是保每一个人的真实利益。
尽管马云曾经在舆论上广受批评,但是在各种评论区,你依然可以看到一些言论在挺他,他们说,没有马云,银行转帐费能降下来吗?没有马云,有人在我困难时借钱给我吗?
真实得到的利益,让马云这样的企业家依然受到了很多人的尊重。
尽管反电商的民粹舆论一度甚嚣尘上,但更多的消费者在怼他们,谁叫你们实体店价格高?
是真实的经济利益,而不是各种虚无缥缈的意识形态,在驱动人们的行动,这是一条经济学的真理,但并非一定只会带来好的结果。
服装实体店老板会基于真实的短期利益损失,反对电商,由于实体店老板数量庞大,这些人也是一股强大的舆论势力。
京东也会因为和阿里的竞争关系,在网上挑起二选一民粹舆论,试图通地权力打击竞争对手,获取不正当利益。
阿根廷的公务员数量在某一阶段曾经达到过整个国家就业人口的三成以上,脱离市场的人也有自己的利益,那就是享受税款。阿根廷一个国家图书馆,就高达几百名公务员。
这些人和其家属加起来,就成为选票中最重要的一股力量,阿根廷几届政府都试图简政减员,都在这种强大的压力下,都不敢动手。
政府机构中也存在部门利益,这些部门手握管制、审批之权力,并可以用这种权力来进行利益交换,他们怎么会舍得放弃这种带来利益的权力呢?
福利制度改革之所以难,就是因为他绑定了太多人的利益了。社会福利制度将所有人的利益捆绑进去,没有人愿意自己损失利益,他们并不在意钱从哪来,所以阿根廷政府为了维系福利制度,不断借入外债,不断印钞,最后经济崩溃。
脱离市场的人太多,也会导致改革困难,也就是因为既得利益群体太多。中国有太多的公务员、事业单位员工、国企职工和退休人员。
如果全民绝大部分人都在市场中自负其责,自己的利益都与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紧密相连,那么,很多影响经济发展的政策,一定会受到杯葛和抵制的。
相反,如果一个地方越来越多的人在等着政府拿钱给他养老,等着免费医疗,有越来越多的人进入体制内,等着税款来发工资奖金,有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国企,等着政府给垄断地位来发高额工资,有越来越多的农村人与城市隔离,那么,支持经济发展的人就会越来越少。
因为在这种体制中,他们的直觉是,经济好与不好,好象与他的收入一点关系没有。
他们就会根据各种意识形态,热衷于在网上对他们看不上的各行各业发动舆论攻击。
他们攻击各种奇装异服,推动了警察部门扩权,治安法案的修改反应了这一现实,他们攻击各种市场乱象,推动了市场监管部门扩权,餐厅自己腌黄瓜都被禁止。
一些政府部门会利用这股舆论来加强管制获得部门利益,最后葬送这一地区的繁荣。
要让一个地区的人,不仅认知到发展就是硬道理,还要在行动上支持发展就是硬道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只有将全民利益与经济发展紧密捆绑,破坏市场发展的错误政策才会得到普遍的杯葛。
现在,你或许更能认知到邓公之伟大 ,认知到发展就是硬道理之伟大。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