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论的主要任务是要在人类的所有知识中辨别出什么是正确的知识,并且找到构建正确知识的方法。纵观整个哲学史,还没有人完成认识论的主要任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人的文章《认识论:什么是正确知识?如何构建正确知识?》(下文简称《认识论》)第一次论证了这两个问题。也就是在《认识论》中严格定义了什么是正确的知识,这个定义可以涵盖所有的正确知识,并论证了构建正确知识的方法。文章得到了积极的回应,本人拟再用几篇文章做一些说明解释。这是第二篇,这篇回应经验主义者的疑问。
《认识论》中证明了社会科学知识是在公理的基础上,演绎推理得到的先验知识,所以是真理;自然科学知识是通过观察提出假设,再经过实验验证,是在实验验证的条件下正确的后验知识。后验知识因为是在一定条件下正确,所以不是真理。
我在网上经常和经验主义者辩论,经验主义认为不存在真理。我反驳说,“不存在真理”这句话是不是真理?如果是,那么这句话和其表达的内容是矛盾的。所以这句话一定是错的,由此也可以证明真理是存在的(行动反证法的应用)。你也可以这么考虑,如果不存在真理,那么我们在辩论什么呢?这不是荒谬吗!
网友回应说,“不存在的真理”和那句话的对错是不一样的真理。如果不是价值判断,而是事实判断,一句话的对错是可以确定的。但我曾经也是经验主义者,所以我理解网友“不存在的真理”指的是什么,事实上他指的是从经验归纳出来的理论,正如休谟所指出的归纳出来的理论不一定正确,需要不断地检验。经验主义者也是相对主义者,只有相对正确。这种归纳加实证的方法,目前是科学研究的主流,包括社会科学。这也造成了社科领域的理论大多数是错误的,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灾难。
对于自然科学,归纳出来的理论可以设计可控的可重复的实验进行验证,验证成功,那么在一定条件下理论是正确的。随着认知的深入或条件的改变,该理论可能被证伪,被新的理论替代。所以经验主义在自然科学领域是正确的。
对于有人的行动参与的社会科学领域,经验主义就行不通。因为社科领域无法设计可控的可重复的实验来验证理论。张是之老师的这篇文章《OpenAI CEO资助的全民基本收入实验:得出了什么结论?有什么内在缺陷?》详细分析了为什么无法进行社会实验。人们通常所说的实践检验或者实证研究,实际上是用归纳出来的理论来解释复杂的社会现象,如果解释得有道理,你就会认为这个理论是正确的,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如果解释存在瑕疵,随时还可以调整理论。可是对于复杂的社会现象我也可以用不同的理论去解释,那种解释更有道理取决于每个人的观念(观念是自己认为正确的理论)。例如,对于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成因的理论解释,就形成了建制派、民主公知派和反改开派等不同的派别和看法。详见《“厉害了我的国”,背后隐藏着什么经济思想?》。因此实践无法检验真理,而是实践中的现象需要理论来做出解释。另一篇文章也从不同角度论证了这个问题《实践为什么检验不了真理?》。
在社科领域,经验主义者采用和自然科学一样的实证方法,他也知道得不到真理。但实践中还是需要用到社科领域的理论,还是需要判断理论对错,所以实际上他们是凭自己的经验来比较、判断和选择,或者说是基于自己的观念来判断理论的对错。因此,要改变经验主义者的观念也特别难,因为他不相信有绝对正确的真理,这也等于说自己就是真理。所以,你很难说服他。没有真理是无法进行辩论的。
社科领域,人们可以从简单的经验获得真理,如人跳楼会死;规范地讲,用行动反证法(违背该知识的行动如果无法达到目的,那么该知识就是公理。详见《认识论:什么是正确知识?如何构建正确知识?》)认定的公理就是真理,在公理的基础上,通过演绎推理可以得到更多的正确知识(先验知识),如奥派经济学等。所以真理无处不在。而从复杂现象的归纳总结出来的往往不是真理,实践也无法检验这些总结出来的“真理”,因为实践不是可控的可重复的实验。
从另一个方面考虑,社会现象都是人的行动的结果,人的行动都是受人的认知指导,也就是在因果逻辑上人认为为了达到某个目的,必须采取某些行动。行动能否达到目的存在着逻辑关系,只有通过逻辑推理才能够分析判断这个逻辑关系是否是正确的因果关系。所以和人的行动相关的社会科学理论只能通过演绎推理来建立,才能保证正确性。通过归纳总结的理论可能对,也可能错,而且也无法设计实验进行检验。碰巧归纳总结对了的理论,都可以从演绎推理中得到。
综上,经验主义的错误在于:在社会科学领域也采用自然科学的归纳实证方法来获取知识。这当然无法确定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