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你的所有的要求,都是用来要求自己的,而不是用来要求他人的。
2、用善意去理解、同情和怜悯那些对你有伤害的人,你就不再会觉得这是一种伤害。
3、记得别人对你的好和你对别人的不好。忘记别人对你的不好和你对别人的好。
前两天我接到这样一个咨询。来咨询的人30多岁,已经结婚有孩子了,是个普通的上班族。她有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就是每次和父母接触的时候,心里就感觉到非常的难受。以至于她大学毕业后选择去了另外的城市生活,也很少回去看父母。据她自己说,这样做的原因是她父母小时候对她有过很深的伤害。
我觉得这个案例非常有典型性,因此我把我的解决方案也写出来给大家参考。希望有类似的问题的朋友也能得到一些启发。
在咨询中有个很重要的细节是这样的。我问她:如果这些事情不是你的父母,而是别人对你做的,你还会像现在这样耿耿于怀吗?她说不会的。如果是别人对她做了这些事情,她可能当时很愤怒,但是时间长了一般就会淡忘。正因为父母对她做了这样的事情,所以她无法忘记。
“难道父母不是应该比别人更爱他们自己的孩子吗?”她是这样问我的。实际上这句话就是她的问题所在。
你发现了没有?同样的事情,别人做了虽然是不好的,但是时间长了就可以淡忘和原谅。父母做了这件事,是更不好的,是完全不可原谅的。在她这句话的逻辑里面,她实际上是对父母比别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你也许会问:这有什么问题吗?难道父母不该爱自己的孩子吗?如果你也有这样的问题,那么你应该好好听我接下来说的话。
孔子人生哲学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也就是说,你的所有的要求,都是用来要求自己的,而不是用来要求他人的。具体到这个问题上就是说,你认为父母应该特别爱自己的孩子,尽最大努力保护自己的孩子。你这么想没有问题。你会做一个好父亲或者好母亲。这很好。
但是你要注意,你的要求再正确,再完美,那也只能用来要求你自己。也就是说,你认为做父母的应该怎么怎么样,所以你的父母就应该怎么怎么样,你这个逻辑就是错的了。你认为应该怎么样,那是你要去做的事情,而不是别人要去做的事情。
就好比你喜欢吃烤鸭,这没问题。因为你喜欢吃烤鸭,所以你要去吃烤鸭。这个逻辑就是通顺的。但是如果你说因为你喜欢吃烤鸭,所以另外一个人就应该去吃烤鸭。这个就是岂有此理。你觉得正确的事情应该是你去做,而不是别人去做。别人即使去做了,也是别人的事情,与你怎么认为是没有关系的。
你为什么会痛苦呢?因为对你对父母抱有不切实际的期待。那你为什么会对他们抱有不切实际的期待呢?因为你把你的价值观强加给了他们。你认为这样做是对的,于是别人就应该这么做。因为你觉得烤鸭好吃,所以别人就应该吃烤鸭。这样思考难道不是很荒唐的吗?
“我之所以活得痛苦,是因为别人没有做什么。”你这样就是行有不得而求诸人,并非求诸己。求诸人的人一定是痛苦的,同时他的愿望也是无法实现的。别人凭什么按照你的思考去思考,按照你的行为去行为呢?
我们再考虑一个细节。“你认为这样做是对的,于是别人就应该这么做”,你确实有这种思维方式。但是你并没有把它用在所有人身上。有意思的是,你对其他人都没有这样的思维方式,唯独对父母有这样的方式。
孔子人生哲学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爱有差等”。什么是“爱有差等”呢?
首先我们对整个世界都抱有一个“仁爱”的态度。但是我们对所有的人,对万事万物的“仁爱”并不是同等的。儒家认为,对父母的仁爱应该是最多的。对他人的爱,根据离我们的远近不同而慢慢变少。也就是说,全世界所有的人中间,我们最爱的人应该是父母。
我们爱一个人的时候,应该是会更加包容这个人,会降低对这个人的要求才对。举个例子吧,如果我的父母回家没有带钥匙,在楼下按门铃让我下楼去给他们开门。我去开门的这个过程是不会有怨言的。就算是他们每天让我去开很多次门,我也不会对他们发火。但是如果我家的保姆每次回家都不带钥匙,让我下楼去给她开门的话,第二次或者第三次我就要严肃提醒她出门带钥匙了。
这仅仅是一个例子,其他的你可以去类推。我想表达什么意思呢?就是当你认为自己是爱着一个人的时候,你的反应一定是降低对他的要求。如果你发现你对周围的人的要求甚至高于对陌生人的要求,这时候你就不是爱他们,而是要求他们爱你。你这样做是在索取爱,而不是在付出爱。
所以你对父母有这些要求的原因并不是爱他们。你是在要求他们爱你。当我们得出这个结论的时候,答案就是很明显的。你都不爱别人,还要求别人爱你,这怎么可能实现呢?这种方式一定是会失败的。你想要的东西一定会得不到。
你也许会说,我对父母就是爱不起来怎么办?这确实是比较常见的。但是你爱不起来,也并不一定要恨他们。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消除恨意。
如何消除恨意呢?我们要善意地理解他人的苦衷。就好比说我们开车在路上等红灯,有人插队进来,有很多人就会很愤怒。其实完全没有这个必要。我们可以善意地去推测,这个人可能会有什么急事。如果你让他插队进来了,就等于是帮助了他。帮助他人是很快乐的,他给了你实现快乐的机会,你又何必去着急生气呢?
有的人即使没有什么急事,也习惯性地超速插队,这也是很常见的。对这样的人,就应该生气吗?我们完全可以不用生气,而是试图理解和怜悯这个人。这种爱插队的人很可能是爱占便宜,急躁,也许还有点拧巴的性格的人,他在生活里会遇到很多的问题。甚至在没有问题的地方他都能搞出问题。拥有这样的性格的人是不会幸福的。
有一个善良平和的内心的人,表面上可能会吃一点小亏,但是实际上这样的人比那些爱占便宜,爱发怒的人,活得更安全和幸福。拥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就拥有什么样的命运。我们对待那些思维方式和命运都很糟糕的人,应该是同情和怜悯才对。我们如果去仇恨他们,就会堕落成跟他们一样的人。
所以如果别人对不起你,你要试图去理解他们,而不是去恨他们。“爱有差等”是古人说的话,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爱世界从爱父母开始”。如果你做不到爱父母,那你至少做到不恨父母,做到理解和怜悯他们,也就是“恻隐之心”。这就已经接近于爱了。
如果你做到理解和怜悯,那你就能做到忘记别人对不起你的事,同时不忘记自己对不起别人的事。如果你能忘记父母对你的种种不好,你的问题实际上就解决了。要记住,我们忘记这些事情,并不是为了对父母好,而是为了解决自己的问题。
我接到过很多这种与父母关系问题的咨询。大多数人耿耿于怀的事情发生在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之前。这么多年过去,有的人的父母已经记不清楚这些事情了,有的人的父母甚至已经不在了。那么这些人心里的疙瘩为什么还在呢?这是因为他们从来没有习惯忘记别人对不起自己的事情。
我在生活里也经常遇到这种人。他伤害过别人,别人也伤害过他。但是神奇的是,他对别人如何伤害他的这些事情记得清清楚楚,历历在目,却对他伤害别人的事情一问三不知。你和他提起来他曾经伤害过你的这些事情,他会迅速地发火,然后转移话题,控诉你如何对不起他。简单说,他根本就是在故意操纵自己的记忆。
这就是没有修养的人的共同点。如果你想获得人生的幸福,就绝对不能像他们一样。你要记得别人对你的好,忘掉别人对你的不好。你要记得你对别人的不好,忘掉你对别人的好。如果你做到这“两记两忘”,你就完全不会有今天说的这些问题。你把“两记两忘”反过来了,所以你活得很痛苦。
我上大学二年级开始读孔子,到现在已经有20多年了。这些年我越来越能够理解孔子对人生的透彻解读。在孔子看来,实现人生幸福,来自于按照正确的方式思考和行为。那么这些正确的方式,我今天讲了四点,你要去反复思考。
第一点就是“反求诸己”。就是说,你想和父母融洽相处,实现内心的平和,关键不在于父母,而在于你自己。你认为做父母应当如何如何,希望你把这些作为你对自己的要求,而不是对父母的要求。
第二点就是“爱有差等”,这意味着你对父母的要求要低于对其他人的要求。这样才能叫爱。如果你对父母的要求高于对其他人的要求,这说明你不爱他们,而只是在索取爱。
第三点就是“恻隐之心”:用善意去理解、同情和怜悯那些对你有伤害的人,你就不再会觉得这是一种伤害。反而你会有一种帮助他人的快乐。这就是把痛苦转化成快乐的超能力。
第四点就是要做到“两记两忘”:记得别人对你的好和你对别人的不好。忘记别人对你的不好和你对别人的好。如果你能做到,你的人生不仅会变得通透豁达,还会有很多朋友和喜欢你的人和你在一起。
人生幸福的秘诀我已经告诉你了,剩下的就是努力去做到了。我们一起加油吧。
最近有越来越多的朋友来向我咨询香港身份的问题。正好我有一个很靠谱的长期合作伙伴在做这个业务。感兴趣的朋友请加下面的小助理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