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贸易官员的经济学水平,不太够
原创
古原
古老板的老巢
22日,国新办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有关政策措施。在回答美国国际市场新闻社记者有关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计划对中国征收60%关税的问题时,中国的一位贸易官员进行了回应。
这位官员名叫
王受文,职位是
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这可是中国国际贸易谈判中的核心人物啊。
他怎么看待贸易战呢?他说:
历史已经表明,一个国家对中国加征关税并没有解决这个国家自身所存在的贸易逆差问题,相反,它推高了这个国家从中国以及从其他国家进口产品的价格。因为
最终关税是由进口国的消费者和最终用户来支付
,它必然导致了消费者支付价格的上升,用户成本在提高,物价上涨导致了通货膨胀。
反对贸易战,是正确的,但对关税由谁来承担,这个理解是错误的。
表面看,在关税的操作过程中,中国企业还是按以前的价格出售,美国进口商支付了进口关税,最终也会导致美国的消费品价格上升。
但这只是表面现象,实质并不是如此。
如果真的是由美国消费者承担关税,那曾经流传于中国舆论中的一种论调——
"打贸易战只能让美国人民吃苦头"就是正确的了。
既然中国企业没有损失,损失的是美国的消费者,那担心什么贸易战呢?
显然不是如此。
这让我想起了巴斯夏在《看见的和看不见的》中的那个著名比喻:一个熊孩子砸了面包店的玻璃,结果周围的人不但不生气,反而说这是好事,因为可以让玻璃店赚钱。这种逻辑和现在某些人说"加关税能让美国人吃亏"的逻辑简直一模一样,都是只看到了表面现象,没看到背后的本质。
这个问题说过几次了,但还是要说一次,因为一个经济学问题,往往需要反复讲解,才能让人明白。
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真正承担成本的是谁?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是美国消费者,因为商品涨价了嘛。但实际情况是,中国企业为了保住市场份额,不得不自己承担了大部分关税成本。
这么说可能有点抽象,我们来算个账:
假设一家中国工厂生产一台电视机的成本是80美元,加上20美元的利润,出厂价100美元。运到美国后加上各种成本,零售价150美元。现在美国政府加征25%的关税,这意味着要多付25美元。
这25美元谁来付?可以全部转嫁给消费者吗?直接把价格提到175美元,可以吗?
可以的,但是,市场基本供需原理决定了,价格上涨会导致需求量减少。
也就是说,原来你在美国市场能卖一万台电视机,但今天对中国企业加征关税后,中国企业在美国市场要提价,但销量降到了5000台。
如果加到60%呢,价格同步上涨60%,但销售有可能到了1000台,甚至还有可能是零。
但问题是,市面上又不是只有中国产的电视机,越南、墨西哥的电视机都在150美元左右,你敢涨价就等着丢掉市场吧。
于是中国企业只能自己咽下这个苦果:要么降低出厂价,用原来的利润来补贴关税;要么优化生产,想办法降低成本。不管用哪种方式,最终都是中国企业和工人在承担这笔钱。
实际发生的后果是,美国的进口商会要求中国企业降价,否则就不买你的了。
有人可能会说,这不对啊,我看美国的通货膨胀不是涨得挺厉害的吗?这不就说明关税成本转嫁给美国消费者了吗?
这又是一个典型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谬误。美国的通胀确实上升了,但主要原因是美联储疯狂印钱,跟关税关系不大。实际上,中国对美出口商品的价格这些年不升反降,这恰恰说明中国企业在主动承担关税成本。
还是那句话,你把东西卖贵了,人家就不买你的了,就这么简单。
更糟糕的是,这种情况还在恶化。一些中国企业为了应对关税压力,开始采取各种措施:裁员、降薪、减少研发投入、转移产能。这不就跟巴斯夏说的那个"看不见的西装"一样吗?因为要修玻璃,面包店老板就买不起新西装了;因为要付关税,企业就没钱做研发、发工资了。
还有看不到的是,有些企业因为成本无法压缩,在出口商要求价格下降的情况下无法生产,于是破产倒闭。
2018年到2020年,中国制造业倒闭了多少家企业?数都数不清。每一家倒闭的企业背后,都是几十上百个失业的工人。这些工人的工资、福利都没了,他们的消费能力也就跟着没了。这才是关税真正的杀伤力。
由于企业面临的管制很多种,有关税的,有环保的,有疫情的,你分不清哪一个是直接原因,或是多个原因,但总之有一点,当关税增加时,那些在盈亏平衡线上挣扎的企业最先受损,最先倒闭。
同时,劳工们也是受损者,企业倒闭增加了,他们的收入就会减少。不仅是这些企业的劳工受损,而是全中国所有的劳工都会收入减少。
因为企业倒闭后,这些劳动力就要进入别的领域,比如去别的工厂找工作,去当外卖员,去跑网约车,于是拉低了所有行业的薪资。
出口企业是关税的直接承担者,中国所有的企业和劳工都将受损,没有人可以幸免。
奥地利学派的创始人米塞斯在他的著作《人的行为》中就曾经明确指出:"关税的最终承担者往往是出口国的生产者和工人。
奥地利学派的另一位大师哈耶克就曾说过:"在国际贸易中,关税往往会导致出口国生产者的利润被压缩,而不是导致进口国消费者支付更高的价格。"
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家罗斯巴德在他的著作《权力与市场》中提到:"关税是一种隐性的财富转移机制,它从出口国的生产者手中将财富转移到进口国的政府手中。"这句话精确地描述了当前中美贸易战的本质。美国政府通过征收关税,实际上是在从中国企业和工人那里收税,而不是从美国消费者那里收税。
然而美国的消费者有没有受损呢?
中国部分工厂倒闭了,能够在高关税下向美国供给产品的企业数量减少了,所供应的产品总量就减少了,根据供需原理,那价格自然就上涨了。
但这些消费者不是直接受害者,是间接受害者。
太平洋上一艘运往美国的货船遇到风暴将集装箱全部扔到海里去了,谁是损失者,这批产品的货主就直接损失了这些货物。
但美国的消费者是不是也受损了?当然也受损,因为供给减少了吗?但你不能说是美国的消费者承担了这笔损失。
假设船上的货物值十亿美元,这十亿美元就是货主的财富直接损失了,没有任何人帮助他来分担他的损失。
但实际损失不止十亿美元的货物,还包括了美国消费者在供给减少下要承担的更高价格。
因此,这个船上的货物沉到海里去了,造成的损失大于十亿美元。
美国的消费者没有承担关税,这些关税全是中国企业和劳工承担的。
关税还会带来另一个影响,那就是产业链转移的痛苦。
这种痛苦不是一时的,而是长期的。为什么?因为关税政策改变了整个产业链的布局。一些企业为了规避关税,开始把产能转移到越南、印度等地。这些工作岗位一旦转移出去,就很难再回来了。
因为新建的厂房、生产线,一投入往往就是几亿,几十亿,不到万不得已,是不容易搬迁的。
如果没有贸易战,会有部分迁徙,但这种迁徙是健康的,因为任何一个商品在最为经济的地方生产,则是效率最高的。
搬到越南去的很多工厂主说,仅就生产成本而言,在越南生产,其实比在中国生产还要贵,但因为贸易战,为了逃避更大的成本——关税,这就不得不搬迁。
正常的迁徙是健康的,因为他有利于消费者购买更便宜的产品,但这种搬迁,则是不健康的,因为他人为地让企业去了更不经济的地方生产产品,最终全球的消费者受损。
市场经济不是以企业家利益为中心的生产制度,而是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生产制度,哪一种生产模式更为先进,更合理,要看他是否符合消费者主权。
关税战在伤害中国企业和劳工的同时,伤害的是全球的消费者。每一个消费者都是受损者。
但是这些现象不容易观察到,因为经济依然在发展,资本还在累积,资本带来的成本下降的动能还在,他与关税战之间形成了一正一负的对产品成本的作用。
因此,川普八年前上任以来,发动的贸易战,对全球市场消费品价格的影响,并不能通过价格观察这个方法可以判断。
但好的经济学家要看到看不见 的,也即,如果没有关税战,价格应该比现在更为便宜,因为有更多的企业在效率最高的地方生产。
简单来说,中国的企业和工人,都是关税战中关税的直接承担者。
美国一年近千亿的关税收入,来源于美国之外的全球工厂和劳动者,美国政府通过关税,实现了向国土以外的居民和企业收税的目的。
同时,美国的消费者是受损者,是受影响者,全球的消费者都受到了影响,消费利益受损了。
中国的贸易官员,搞不清这个基本原因,那出去谈判,是会出问题的。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修改于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轻触阅读原文
古老板的老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知道了
微信扫一扫
使用小程序
取消
允许
取消
允许
×
分析
:
,
。
视频
小程序
赞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分享
留言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