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老古。
在中国,解读政府的相关文件,其实是一门技术活,特别是中央级别的会议,往往言简意赅,让很多不熟悉经济事务的朋友看得一头雾水。
今天,我就昨天发布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会议消息的内容进行解读,尽可能地让朋友们知道这样的会议信息表达了哪些可能的政策趋势。
对过去一年的经济总结,这个就不详细解读了,简单一句话即可以总结完成,回升向好。
但这不是消息的重点,既然是经济工作会议,首先需要的是明确问题,然后提出解决方案。
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中国经济现状总结的问题如下:
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
有效需求不足的意思是:需求存在,但没有释放出来,对应的问题就是人们不敢消费了,居民储蓄总金额是在上升的,但消费总额却没有呈现增长的势头,所以叫作有效需求不足。
产能过剩的意思是:部分行业对经济前景判断错误,导致投资过多,而现在的有效需求不足,由此形成了产能过剩;
社会预期偏弱的意思是:投资不旺,民间投资及外来投资都不够活跃,投资并非面向当下的市场,投资往往是面向未来的市场,预期偏弱即是民间资本对未来看好度不高,导致面向未来的投资减少;
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这里的解读有很多种,有城乡二元化导致的各种资源不能流畅交易,有限购、城市汽车管制等各种制度导致的问题等等,总之,这里要表达的意思是,国内市场还不够活跃。
外部环境则很容易理解了,指的就是全球贸易保护主义、以及中东、俄乌战争、包括南海冲突导致的地缘政治冲突。
接下来就是目标:
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这个目标很容易理解,就是对应问题的解决,关键是手段是什么?
那就是文件的核心内容,明年的经济政策是什么。
此次会议提了几个新概念,我先解释一下。
第一个叫先立后破
先立后破的意思很多人不明白,其实指向性非常明确,那就是主要针对房地产行业。
这句话要表达的意思是:房地产作为传统的经济发展引擎之一,不能先破了再来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而是要先找到新的经济发展引擎,再来调整房地产行业的政策。
也即,明年对房地产行业将采取更加宽松的政策。
第二,以下这段话很多人也看不懂
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强化政策统筹,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
这段话要表达的意思是,所有的政策都要达成一致的效果,给社会同一种预期,这些政策不仅包含经济政策,还包括社会政策。
经济政策往往指的是如何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但社会政策则要解决的另一些问题,比如双减、生育补贴、社会稳定、环保等政策,这些政策往往是政府的非经济目标。
这些政策也要纳入一致性评估,是在说,如果经济政策努力在改善人们的预期,在促进投资和消费,但社会政策却给到人们紧缩的印象,那么,就会出现政策的冲突。
比如,最近国安部门就出来解释:
4月《反间谍法》修订后,一些别有用心的境外势力煽风点火、推波助澜,散布《反间谍法》“破坏营商环境”的荒谬论调,污蔑中方“泛化国家安全”,渲染在华正常商业活动可能被当作“间谍行为”。
这些政策被舆论错误解读带来的就是对经济政策一致性的破坏。因此,会议提出,要将所有的政策纳入一致性评估,以免政策之间带来的社会观感不一致,影响预期。
会议消息中也提出:
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
接下来,我再从具体的几项政策进行解读:
第一,是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即政府支出。
会议提出:
要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你可以将积极的财政政策理解为产业政策,即财政将投入资金在哪些产业上,其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主要指政府的财政资金对经济的支持。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要用好财政政策空间,提高资金效益和政策效果。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合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用作资本金范围。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严格转移支付资金监管,严肃财经纪律。增强财政可持续性,兜牢基层“三保”底线。严控一般性支出。党政机关要习惯过紧日子。
这里谈到了要适度加力,也即财政赤字率会增加,会增加国债,投入一些重大项目,同时也提到了解决地方债的方案,即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减税减费的重点针对对象是科技行业及制造业发展,应该还包含有产业政策的资金支持。
第二,是货币政策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盘活存量、提升效能,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转型、普惠小微、数字经济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这段话里,有一句很多人看不太懂。
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
这一句话说的就是要适度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了,物价也要涨一点,货币供应量也要上涨一点,贷款也要增长一点,这几个数据要匹配。
因此,降息降准的偏宽松的货币政策依然是明年货币政策的主线。前面也强调了,要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
所谓逆周期调节,指的就是在经济低迷期,要加大政府支出,提高市场流动性来刺激市场,多开放渠道,增加政府支出等等。
而所谓跨周期调节,其实是个新词,指的是在长期内通过货币调节与财政支出持续发力。逆周期调节追求短期效果,有相对完备的政策目标,如失业率、通货膨胀率、经济增速等,调控结果便于观察和评估。跨周期调节追求中长期目标,如缩小贫富差距、促进人口结构均衡、化解系统性风险等。
接下来的就是九条关于经济发展的具体举措,这些都浅显易懂,我就不一一解读了,只提出几个稍为特别一点的点来进行说明:
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落实一批举措。
放宽电信、医疗等服务业市场准入,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认真解决数据跨境流动、平等参与政府采购等问题,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打造“投资中国”品牌。切实打通外籍人员来华经商、学习、旅游的堵点。
要准确把握明年经济工作的政策取向,在政策实施上强化协同联动、放大组合效应,在政策储备上打好提前量、留出冗余度,在政策效果评价上注重有效性、增强获得感,着力提升宏观政策支持高质量发展的效果。
这三部分内容,我认为是值得关注的几条内容。
对民营企业的发展与国企一视同仁的问题上,要求有具体的手段进行落实,也从侧面反应了一个现象,即2023年对着民营企业喊了很多话,但是具体的政策落实不多,民营企业没有具体的感受,只是感觉中央政府在不停地喊话。
在对外开放问题上,实际对标的是CPTPP的相关经贸规则,近两年来,中央政府一直直接了当地表达希望加入CPTPP的意愿,加大制度型开放也是持续的口号,而解决外籍人员来华的问题而成为了一项专项重点工作,也间接说明了问题的严重性。
最后一条最有意思,政策储备打好提前量,留出冗余度是在说,先得准备好一揽子足够多的政策,根据情况一条一条推,不能子弹打光了,市场却没有什么反应,这对应着2022年对资本市场的多项政策没有起到效果的问题。
总体而言,我认为会议还是诚实面对问题的,问题都列出来了,也是中国经济当下面临的主要问题,对过往经济政策的不足之处也指出来了,那么,这些新的手段,能否达成目的,我就不具体评价了。
我只想说,在经济领域,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事与愿违,有的时候啊,解决问题的手段不当,正是新问题的来源。发现问题并不难,难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然,我还是要肯定,以上的部分政策,要真能落实,的确是能解决问题的,也是一种边际改善,比如国企民企一视同仁,比如,更大规模的开放,比如,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我只是做个解读,方便大家看懂。留言我就不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