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老古。
台湾地区领导的人选举,现在呈现一个非常特殊的情况,那就是:
蓝白若不合,则必败于绿,但蓝白谈了半年,却始终合不了,现在到了最后关头了,离选举登记日只有几天了,依然没有结果。
对于蓝白合的政治博弈分析,我写过一篇文章
马英九在不久前,出面来破这个局:
他说服国民党内部接受柯文柯的意见,采取全民调的方式来决定,谁是正职谁是副手,并给出了国民党也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那就是对过往的民调进行排名,而不是在决定合作后进行排名,这肯定是某位政治高手给出的一个解。
因为如果是重新开始民调的话,民调是不会准的,因为全民调会面临着绿营群众故意误导结果,也即,会票投柯文哲。
柯文哲在这个情况下,只有同意,因为全民调是他提出来的,他不可能反对,否则会被骂没有诚意。
但是,在剔除了三份对柯不利的民调外,余下的六份民调的结果,却让双方产生了巨大的分歧。
这个分歧,居然来自于统计学的理解,也即正负3%的误差,到底误差值是多少?显然是6%的最高误差值,只有正负1.5%才是3%的误差值。
一个抽样调查统计学上的科学结论,却让双方不欢而散。因为按3%的误差值计算,则候柯配五比一赢,如果按1.5%的误差值计算,则双方打平,需要重新搞一份民调。
重搞一份民调,肯定是绿营的机会,就有机会把柯文哲的票数做高,从而让国民党只能当副手。
那么,在这一场政治利益的博弈当中,谁是弱势方?
国民党。
国民党其实在蓝白合的过程中,一直处于弱势 ,他提出的所有方案基本上被柯文哲否定,但他又不得不反复主动提出要蓝白合。
原因是,如果蓝白不合,他损失更大。
国民党的政党票数(当议员的人数)远远高于柯文哲的民众党,如果不能蓝白合一起选,会导致大量的议员选不上,毕竟是一个领导人和议员绑定的大选。
国民党还有大量的党干部,一旦选上,有两三千个位置可以进行分配 ,而民众党成立时间有限,不管是议员,还是政府官员,他们的人才都有限。
如果还让民进党选赢,意味着数千名国民党的干部和很多核心干部当不了政府官员,也当不了议员。
谁损失更大,谁就更弱势 。
国民党的干部们,是一股强大的力量,他们希望蓝白合,希望胜选,如果输了,他们已经在野八年了,还得在野四年,很多人的政治生命都会结束。
也即,国民党输不起。
而柯文哲,是个素人,民众党反正选不上几个议员 ,他选举失败,损失远远比国民党要小得多,并且,他还有机会,那就是在选举辩论时,用他的个人语言魅力让支持候友宜的变少。
他还可以联合郭台铭,在与国民党就民调问题闹翻后,他马上宣布参选到底,并马上会见郭台铭,就是要给国民党压力 ,逼国民党退让。
也就是他还有独立参选一博的机会。
但国民党作为大党,根本不敢冒这种风险,如果这次还选不上,那党内干部离心离德,甚至崩解都有可能。
明明民进党只拿到三成多的选票,最后却还是赖清德当选,这种结果一定会导致党内大乱,那些传统国民党的精英在党内都呆不下去了。
他们承受不了这种后果。
妥协和退让 ,是国民党必然会做出的结果。
所谓民调规则,其实是柯文哲玩弄国民党的手段,也即,只要结果不是柯文哲是正的,那柯文哲就会找尽理由否定。
我输得起,你输不起。看谁能犟过谁?国民党一个大党,被一个政治素人玩得团团转,真的是很无能的。
这一现象说明了一个事实,对于这些政客来说,赖清德能不能当选 ,不是什么严重的事情。如果真把这当一回事,怎么可能拖到现在还合不了。
基于每一个政客的政治利益,才是政客一切行动的出发点。这些政客天天说,我是为了台湾人民的福祉,其实我要告诉你,全世界所有的政客都只是为了个人的私利罢了,这些话都是骗鬼的。
宁可相信大白天有鬼,也不要相信政客的嘴。
其实,蓝白合会难产,是民主政治当中的关键少数效应在发挥作用。
在几个月前,美国众议院选举历经了十五轮投票, 麦卡锡才如愿以偿地当上了众议长。
这个结果必然伴随着交易,也就是众议院极少数人他们必然要与麦卡锡达成交易,他们才会妥协。
因为,就是21名共和党内部的反对者组成的少数派,他们在阻止麦卡锡当选。
这就引出来一个问题,在美国众议院四百多名议员中,这21人只是少数派,他们却可以达成他们的目标?
关键少数,往往能决定结果。
关键少数问题,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数学题,非常容易理解。
比如,两党竞选,总选民人数是一百,A党的铁杆支持者是45人,B党的铁杆支持者也是45人,那么谁能当选,就取决于这10个中间派。
中间派倒向谁,谁就会当选。
那么竞选的努力方向,就是争取这10个人,而不是争取铁杆支持者。
铁杆支持者反正都是铁杆了,只需要在几项关键性的政见上保持与铁杆一致,那就根本不需要考虑他们。
比如美国民主党只需要坚持堕胎自由、限枪、全民医保,就可以顺利拿到铁杆选民,而共和党只需要坚持反堕胎权利,支持枪支自由,反对外来人口迁徙,就可以顺利拿到共和党的铁杆票。
那么,决定谁能当选的是中间选民,他们的主观排序中,堕胎、限枪等议题都是靠后的,他们可能更在乎收入,或更在乎某一议题。
这时,他们的主观排序就决定了选举的真正议题。
如果你观察美国政治,你会发现,其实大部分美国人对中国根本不了解,他们甚至数不出几个中国城市,更不了解中国的社会真实状况。
对于要不要和中国打贸易战,要不要和中国搞冷战,大部分选民其实毫不在意,不认为这是什么重要选题。
那美国政府为什么自奥巴马开始,就开始转变了对中国的策略呢?从重返亚太,到隔离中国的TPP,到贸易战,到现在的芯片法案,你会看到,美国政府对中国的针对性越来越强了。
原因只有一个,这是中间选民的价值排序更重要的议题。
也即,其实在美国,只有极少数人关心中美议题。中国舆论中,中美冲突是一个很多民众都关心的话题,但实际上在美国,没有几个人关心这种议题。
但为什么美国政客一选举,就以中美议题来讨论,并实施了大量的与中国冲突的政策呢,这就是由美国选举中决定选举结果的摇摆州所决定的。
美国在大选时,政客努力的方向就是在摇摆州。拜登根本不必去加州造势和宣传,因为加州的票他一定拿到,因为这是民主党的大本营。
川普也根本不必去红州做工作,因为共和党的粉丝再讨厌川普也不会选拜登,双方竞争的只有摇摆州。
而摇摆州是少数,为什么会摇摆,因为他们不在乎传统的红蓝话题,什么堕胎、什么枪支,他们在乎其他的话题,这其中最重要的话题,就是中国议题。
因为摇摆州往往是经济出现比较严重问题的州。
比如五大湖旁边的铁锈带,这是长期以来的摇摆州。
当地的选民,需要解决经济问题,这使得经济问题成为排序更靠前的选项。川普赢得选举的那一次,正是回应了铁锈带选民的呼声。
这次美国工会搞事,拜登和川普两个老头都去现场支持,为什么?因为这是摇摆州,这是决定他们政治命运的地方。
如果在传统蓝州或红州,这两个人的反应可能是阻止工会搞事。
川普在摇摆州宣传,要打击中国,让制造业回流美国,铁锈带的选民因此支持了他,川普赢得了摇摆州,就能赢下选举。
哪怕这些议题,放在全美国,其实没有几个人在意。因此,川普发动对中国的贸易战,并非多数民意决定,而是由摇摆州的民意决定。
少数人即可以让中国政策成为美国选举中的核心议题之一。
少数派会决定某些重大事项,在民主制度下是清晰可见的。在台湾选举中,柯文哲其实代表的就是台湾的关键少数。
关键少数可以决定那些普遍民意不是很关心的议题,也可以利用关键少数在选举中的核心作用,让损失更大的一方退让。
我经常说,任何国家,甚至任何朝代,不管是何种体制的国家中,现状都是由多数人观念铸造而成的。
但是,多数人观念决定并不与少数人决定冲突。
因为多数人往往是接受和忍受现状。比如川普发动对中国的贸易战,其实对美国人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加征这么多关税,难道对美国今天的物价上涨没有助力吗?
但是大多数人并不能理解这个因果关系 。
加征关税,让中美两国民众都是受益的,只会影响交易双利的利益。但川普甚至还宣称,我们征了多少关税,让中国受损了,让美国受益了,这种理论,居然美国普通人都接受,那么,他们自然不会将通货膨胀与关税增加联系在一起。
所以,大多数人默认或忍受了这种加关税的行动。
不管在哪里,大多数人并不关心政治,他们只关心生活中的一些具体事务,政治对他们的影响他们往往是以一种接受或忍受的态度来面对。
中国人应该熟悉一句话,叫作会叫的孩子有奶喝。
在中国的舆论场上,一样有着各种舆论的声音,这些声音一样构成政策的影响力。
但是,哪怕是在互联网时代,你在网上看到的主流舆论依然是少数人的舆论。
但是,这少数人的声音,就对政策构成了重大的影响。
比如PM2.5的问题,比如教育问题,医疗问题,这些对于农民来说,都不是问题,上学要钱,治病要钱,这不是天经地义吗?
只有城市 知识分子才遍查世界资料,了解世界上有不少国家在搞福利,所以他们才支持福利政策。
很显然,这些舆论对中国逐步走向福利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中国的城市知识分子,就是中国的关键少数,因为他们是舆论主力。
当然,舆论上的多数并不具备天然的正义性,正确还是错误,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