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2381字)
在网上搜索现行养老金改革方案的制定者,得知是中社科院社保研究中心郑秉文教授团队。他们推出的现行养老金改革方案,经过10年过渡,如今暴露出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恰似一颗巨石投入平静湖面,在社会上激起层层波澜。
方案实施10年后,呈现的景象令人忧虑。老人、早退“中人”、晚退“中人”之间的养老金差距不断拉大,这一局面引发网上舆情汹涌,批评声如潮,言辞激烈,情绪愤懑,这显然并非郑教授及其团队期望看到的结果。
与此同时,一些维护者站出来为现行养老金改革方案发声,然而,他们的言论大多缺乏说服力。接下来,让我们一同剖析这些维护言论背后的荒谬之处。
多缴多得原则的错误运用
多缴多得、少缴少得,这是社会保险法的基本原则,也是许多维护者常常提及的依据,他们理直气壮,仿佛站在了法治的至高点。然而,他们忽视了一个关键的历史事实:在过去的体制下,行政事业退休人员长期实行低工资制度,并未缴纳养老保险。这就好比一个人一直把钱存放在别处,如今到了取钱养老的时候,难道能因为没有额外存钱就不予支付吗?显然不行。视同缴费时间的设定,正是为了填补这一历史缺口。所以,在这种特殊背景下,简单套用多缴多得原则,就如同刻舟求剑,显得极为荒谬。
例如,一位老行政人员在职时工资微薄,为国家和单位奉献一生,若仅仅因为缴纳养老保险的情况就被剥夺应有的退休待遇,这公平合理吗?这种维护言论不仅对历史情况缺乏了解,更忽视了公平与正义的基本底线。
对晚退“中人”多缴费的片面解读
另一种观点认为,晚退“中人”比老人和早退“中人”多缴纳了养老保险,所以退休金高是合理的。不可否认,行政事业退休人员从2014年10月1日起开始缴纳养老保险,但这有特殊背景。为推行退休金制度改革,从这一时间点起,行政事业人员迎来大幅度工资增长,这次涨工资幅度极大。增长的工资中要扣除养老保险金、职业年金、公积金等,剩余部分才是到手工资。即便如此,大家依然欣然接受,因为扣除各项费用后,到手工资与正常晋升时相差不大。然而,看似美好的背后,真相是羊毛出在羊身上。行政事业退休人员缴纳的养老保险、职业年金本质上仍来自政府财政,理论上个人基本未出资,这与企业个人自掏腰包缴费不同。按照新的退休金计算方法,“中人”比老人高出许多。
为缓解这一差距带来的冲击,采取了高出部分逐年提高发放比例的办法。比如,2014年10月1日到2015年12月31日退休的,若高出老办法1000元,只发放10%即100元,后续年份依次提高。但随着时间推移,早退“中人”发现了问题。相同职称、相同工龄的同事,晚退者比早退者的退休金最低相差几千元。典型案例:某副高级职称教师,35年教龄,2016年退休金为4200元;同职称同工龄的2024年退休者却达9800元。这种差异显然不能仅用"多缴多得"解释。这巨大的差距真的是因为缴纳养老保险金少造成的吗?即便存在差异,又怎会如此悬殊?却没有人能用具体数据作出合理解释!
早退“中人”的不满情绪在网络上迅速扩散。这就如同一场没有规则的游戏,大家都在迷茫中寻求答案,却始终得不到合理的解释。
时代决定退休金的荒谬逻辑
还有一种观点声称,晚退者退休金高是社会发展的标志,早退者不能与晚退者相比,其理论依据是过去工资低,现在工资高,退休金自然也应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
这种观点看似有理,实则荒谬至极。这就好比一个家庭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生活越来越好。但按照这种逻辑,爷爷只能吃粗粮,因为他生活在粗粮时代;爸爸只能吃面食,不能吃肉食,因为那时肉食供应匮乏;只有孙子可以大鱼大肉,因为现在经济发达。这样的孙子难道不是太不懂事了吗?毕竟爷爷和爸爸为家庭的富裕做出过贡献!
退休金也是如此,退休早的人同样为国家和社会奉献了一生,他们的付出和贡献不应被忽视,理应享受到与时代发展相匹配的生活保障,而不是被无情地抛在时代后面。
退休金制度改革的责任与公平诉求
退休制度改革是经过相关领导决策的,不能将责任全部推给郑教授及其团队。确实,团队只是制定方案,最终拍板的是领导。然而,这个改革方案涉及高深理论和复杂计算方法,那些拍板的领导真的能完全理解吗?毕竟术业有专攻,如果方案容易理解,领导或许就会否决它,除非领导觉得方案对自己有利,但这种可能性极小。所以,领导们面对如此严谨却未经实践检验的方案,只能无奈批准。
退休金问题本质上是一个分配问题,它不同于商业养老保险,更是一种社会福利体系,由国家资金注入支撑。对于行政事业人员和国央企退休人员来说,个人缴费8%,单位缴费16%,这其实是财政给予的福利,个人虽缴纳了小部分,实际上还是国家财政加大了个人工资以外的补贴,个人基本相当于没有缴费 。
因此,退休金的发放必须公平,改革必须平稳,过渡不平稳就是失败,失败就必须纠正。无论是早退“中人”,还是老人,他们并非故意无理取闹,也不是苛求改革方案绝对公平、毫无瑕疵,只是希望差距不要过于悬殊。毕竟,“不患寡而患不均”是人之常情。我们期待郑教授的改革团队能够正视网上舆情,以开放的心态和专业的态度修正改革方案,调整退休金发放政策,缩小差距。
改革优化的路径建议
1. 建立动态调节机制
参考物价指数和工资增长率,对早退群体待遇进行定期调整。如浙江试点的"待遇差补偿机制"就很好。
2. 完善制度透明度
建议人社部门公布不同群体的养老金计算案例,包括:
- 视同缴费年限的折算标准
- 新老办法对比的具体数据
- 职业年金账户的运营情况
3. 构建多元协商平台
组建由专家、人大代表、退休人员代表参与的评估委员会,对改革效果进行第三方评估。
任何重大改革都需要实践检验和完善过程。当前暴露的问题并非否定改革必要性,而是提示我们需要更精细的制度设计。正如社会保障专家李教授所言:"养老金改革不是算术题,而是代际契约的重新订立。"
期待有关部门能重视社会各界的合理诉求,在坚持改革方向的同时,采取更精准的调节措施,让退休保障制度真正成为促进社会公平的稳定器。
跑向风景写于2025年7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