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劣汰只是美好的幻想,劣胜优汰才是普适的定律。
在前文《逆淘汰四定律》的首篇中,我们阐述了第一定律,(个人资源)分配律,其核心逻辑是:
如果一个人将有限的资源主要用于实干,而忽略包装,就会显得很劣质,从而被淘汰;相反,如果他将有限的资源主要用于包装,就会显得很优质,从而获得更多的资源,进而做大做强。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巧言令色者鲜矣仁。好,就会显得坏;坏,就会显得好。
因为,内外不可兼修,这是资源的有限性决定的,吊诡而真实。
下面,我们将讨论逆淘汰第二定律。
(投入产出)盈亏率
优秀勤勉清廉的人总是处于盈亏平衡线上,最容易被淘汰。
任何一个单位当中,相同级别拿着相同工资的人,谁吃了亏谁占了便宜?
显然,能力强、干活多、不搞钱的人吃了亏,他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牺牲奉献维持了单位的运转,他们的付出是巨大的,不仅对得起领的薪水,甚至往往超越了薪资的价值。这个单位和岗位,对于优质的人来说,本身就是非常鸡肋的存在,他们如果换一个地方,非常有可能获得更好的薪酬和待遇。
相反,草包、懒鬼、贪墨者则占了大便宜,他们的实际付出非常微小,机会成本十分低廉,仅仅是工资都已经大大超过了他们的实际价值,更别说他们还会想尽办法获得灰色和黑色的收入了。对于这些劣质的人来说,岗位、编制、级别都是万金不换的核心资产,如果有人想让他们离开,他们是要豁出至少半条命去抗争的。
这就像小马过河,同样一个岗位,对于普通人是铁饭碗,对于劣质者是金饭碗,对于优质者则是一个破烂瓦釜而已。
学术地讲,对于优质者,其投入很大,职位带来的收益相对较小,基本上也就是盈亏堪堪平衡而已;对于劣质者,其投入很小,职位带来的收益相对较大,在这个位置上蹲着是有暴利的。于是,在市场环境稍稍波动的时候,盈利微薄的优质者总是率先被淘汰的那一批。
这不仅仅是理论,而是广泛发生过的现实。在历次行政机构精简和企业内部改革中,但凡还有选择的机会,那些主动选择停薪留职或买断工龄的人,大多是能力较强的人,而他们往往也能在别的地方找到更好的实现自身价值的出路,而那些坚持要留下来的,基本都是能力较弱的人,因为他们毫无竞争力,离开了现在的岗位就是一个等死的废物。
那么,为什么单位的领导不开除劣质者而慰留优质者呢?
首先你得明白,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没有任何单位或部门的领导,希望本单位本部门缩编,他们永远都是希望扩编、扩权、扩预算,自己的地盘才能越来越大。缩编这种事情,一定是来自于更上面的要求,对于直接领导而言,这只是一个需要完成的政治任务而已,而非其自身诉求。领导所追求的,只是用最小的代价和麻烦来完成这个任务指标,如果有人愿意主动离职,那就是帮了他的大忙,如果有人吵吵闹闹不愿离职,甚至闹到打官司或搞举报的程度,则会令其十分头痛。
请问,你会动谁?
吃柿子捡软的捏,这是人的天性。如果只要简单谈话甚至略作暗示就能搞定优质者,谁还会冒着打破头的风险去得罪劣质者呢?更何况,你甚至都不需要针对任何个人做任何事情,只需要随便搞点无厘头的瞎折腾乱整顿,优质者自然就会觉得忍无可忍,进而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走得干净利落,不带走一片云彩。
天真的小朋友可能会继续追问,把优秀的人逼走,那么领导就不怕危害本部门的运转和绩效吗?
答案是,不怕!
一方面,委托代理关系决定了,直接领导虽然经常被称为老板,但并不是真正的老板,他本质上也是打工的。他的功与责在事情的成与败中只占很小很小的份额,所以他并不需要事情真的做好,他只需要事情“看起来不错”,须知,把事情做好是事倍功半的,而把事情包装好是事半功倍的。
另一方面,任何事情的投入与产出之间都是有一个周期的,有些事情的周期是相当漫长的,就像你种下一棵树,几年后才能吃到桃子一样。所以,有什么道理惯着那些辛辛苦苦种树的人呢?把种树的人消灭,树也不会立马倒掉,将来独自摘桃岂不是更爽?至于更久远的将来还有没有桃子吃,对不起,那是下一任考虑的事情了。
所以,裁员裁到大动脉,从来都不是什么稀罕事儿,而是世间的常态,只不过有些事情的投入产出周期太短,将大动脉被裁这个尴尬的事实及时暴露了出来而已。
组织从建立的那一天开始,就在不断衰退中,不仅公立机构如此,哪怕是最有狼性的私人公司也是如此,这就是熵增定律在真实社会中的直接体现。所以,无论是公司,还是更宏大的实体,都很难逃出兴亡周期律的约束。
这里就不得不夸赞一下马斯克的裁员思路了,他才不搞什么各部门按比例按名额裁员,而是直接全部砍掉,然后再视情况往回添加,而且只添加最必要的人。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全部砍掉,这种马氏裁员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裁员中的逆淘汰问题,但可惜这种极端手法一般人学不了……
比一般员工去留更加重要的是——官。
特别想当官的人之中,不会有一个好官;不想当官的人,才有可能当一个好官。作为一个曾经辞去公职的人,我的感受是非常直接的。
一个天性勤勉正直清廉的人,当官的欲望总是比较低的,因为这意味着经常加班和各种责任,但只能收获微薄的工资,和一些令人作呕的廉价马屁,这种活儿,说实话真没多大吸引力。所谓升官又有什么诱惑呢?不过是工作更辛苦、责任更大罢了,工资也不过一个月涨个千儿八百块的,甚至还需要忍受更多的马屁,完全不值得去奋力争取嘛。
那为什么又有那么多人特别想当官呢?不用说,你懂的。
同样一个官位,对于不同价值观的人来说,付出的成本差距很大,得到的收益差距更大,最后计算个人的盈亏,结果简直是天壤之别。那么,类似于我这样不善经营的、处于盈亏平衡线的少数人来说,被官场淘汰甚至主动自我淘汰,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盈亏律的逻辑不仅适用于职场和官场,也适用于其他一切方面。
在商场上,足功足料精益求精的商家就是活该倒闭的,因为你太认真,所以你的成本太高,但无知的消费者并不会为你的成本买单,他们只会认为隔壁那家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的更便宜。
在情场上,认真对待感情、真心实意付出的人必然是最吃亏的,而游戏人间的浪子总是最吃香的,所以说自古真情留不住,唯有套路得人心。千万不要指望别人理解、珍惜你的好心和真心,唯有你自己去理解、操弄对方的虚荣心和功利心。
对于任何一个系统或群体而言,最先被消耗掉、磨损掉、淘汰掉、牺牲掉的,总是性能最优良的那一部分,逆淘汰定律,就和牛顿定律、热力学定律一样,属于颠扑不破的底层物理逻辑,永远有效,无法规避,自古皆然,不论西东。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在战场上,率先阵亡的总是忠勇坚毅之士,而生还的怯懦油滑之徒,却可以在死者的功劳上凯旋庆功。
在灾荒中,最易饿死的总是热心仁义之人,而幸存的鸡鸣狗盗之辈,却可以在亡灵的故园上重建家园。
哪怕是放在那里的一碗水,最先蒸发的,也是动能最大的分子。
盈亏即生死,而这个世界95%以上的人都不会为优异的性能、优良的质量买单,所以控制盈亏的根本就在于控制你的成本。成本最低者就是最后的优胜者,关键点不是质量和性能,甚至不是性价比,就是单纯的成本,丑陋、残酷而现实。
不信?那就让我们看一看。
在中国,有两家很魔幻的企业,前有B桂园,后有P夕夕,你绝对无法赞赏他们的质量,你甚至也感觉不到他们有什么不得了的战略或创新,但他们就是能一路卷到行业顶端,其成功的根源,就在于极致到变态的成本控制。
前者在早期的零成本拿地和零成本融资手法令人叹为观止,以基建或慈善为名,他们在顺德发家时经常获得当地的直接土地拨付,而在银行的低息贷款之外,客户(不仅是预付款)、员工、供应商都成了他们的零利率资金来源,于是迅速完成了原始积累。随后,极其严苛的时间节点管理带来的超高周转率,被关联人控制的供应链、施工队乃至设计院,让他们将成控做到了行业第一,同时也将销售额做到了行业第一。随后,三条红线对融资的限制、海外投资的意外失败、低线城市市场的崩塌,对他们造成了不小的冲击,以至于也出了债务违约的情况。但这家企业本质上与恒大是非常不同的,老杨家低调不奢华,底子是很厚的,公司账上没钱并不等于老板兜里没钱,有时候不还钱不一定是还不上,而是在考虑值不值得还。在房地产的寒冬期和国资强势的背景下,通过债务重组来减计债务、债转股、引入地方国资,综合来看未必是坏事,更何况他们在上市公司之外,其实还持有很多隐形项目。老实说,我不认为这样一条本身就非常擅长吃小鱼的大鲨鱼会让自己被别人吃掉,或许不久之后我们就能看见东山再起的神奇一幕,并且政商关系可能会更上层楼。
后者则是当之无愧的卷王,不仅对商家极尽压榨之能事,对员工也是盘剥到了极点,当你走进他们的总部,你不会感觉来到了一家顶级互联网企业,你会发现自己或许来到了一个西部贫困县的大型网吧,人口超密集,家具超简陋,连使用的电脑都是N手低配台式机,价值高达数百元人民币,由于设施的匮乏和人员的拥堵,女员工经常被逼去上男厕所,而男员工则不得不大在小池里。但就是这样一家企业,却无疑是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电商,没有之一。看看他们2024的财报,总资产5300亿,固定资产却只有区区8.8亿,仅占0.17%,我不知道还有那家企业资产能轻到这种程度的,总之是能租尽租,而且一定租最廉价的。同时,更可怕的是,其全年毛利率高达60.92%,净利率高达28.55%,这在如今的经济状况下是非常夸张的数字,其毛利率高居全国上市公司第四名,只有两家金融服务企业(东方财富、财富趋势)和一家医美企业(爱美客)在它前面。相比之下,阿里巴巴毛利率38.41%、净利率5.06%,京东毛利率17.3%、净利率4.3%,亚马逊毛利率47.6%、净利率7.1%,差距,是触目惊心的。
成功的秘诀,有时候简单到令人发指,马斯克的风格也证明了这一点,他的第一性原理,说白了就是能省尽省,连螺丝钉都不要多打一颗,所以他的车和火箭都是极简主义的典范,所以人家是世界首富。
对企业如此,对个人来说也是如此,外地人经常会觉得北京人上海人抠门、懒惰、滑头,那是人家见得多了、活明白了,对于时间、精力、感情、金钱都是能省则省,不做任何无谓的消耗。消耗即熵增,不要消耗那么多,让自己从容一点,如果将总是把自己摆在盈亏平衡线边缘,那么在意外冲击或周期波动下,就很容易被淘汰出局,而适当的划水、溜边、缩头才是长久之道。
小资情调和中产生活是一对儿非常有害的说辞,这是根本就不该存在的概念,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世界上只有穷人和富人,中产只是一种不稳定的薛定谔态,在一代人之间就会升华或坍缩。小资和中产最大的特点就是无谓地消耗自己的一切资源,去进行毫无意义的对标和攀比。对于真正的聪明人来说,当你有通过包装获取更多资源的机会时,你就该像富人一样豪阔,当你暂时没有这种机会时,你就该像穷人一样节俭。想不通的,仔细体悟一下布鞋首富宗庆后的生存之道,他除了没把女儿教好之外,一生的决策和言行几乎是完美的。资源的主要价值在于获得更多的资源,次要价值在于储备起来应对荒年,绝对不应该用于没有任何建设性的同温层攀比。
敬请期待下一篇,逆淘汰第三定律:
干得多消耗多错得多,干得少消耗少错得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