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的舆论转向
原创
邓新华
只给少数人看
只给少数人看
微信号
harenqi
功能介绍
帮你读财经。逻辑先于立场。
几年前爆火的反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在一些短视频的平台上有一些不一样的舆论。
有人说,剧中反派说的一些话,比正面人物说的,更符合现实。还有人说,剧中正面人物享受的一些特权,那些正面人物没觉得是特权,而是认为理所当然。比如,正面人物李达康为了和老婆切割,让民政局的工作人员到他家里给他们办理离婚手续。一般人怎么可能享受这样的“服务”?但李达康就觉得理所当然。
还有一些更尖锐的话,这里我就不列举了。有人说,看来看去,整部剧中好像只有躺平派孙良城三观是正的。
从我的角度,我认为这些年反腐剧最大的问题是不讲发展。
这些反腐剧中,导演特别喜欢给反派准备这两个罪名:一、国有资产流失;二、为了赚钱破坏环境。而正面人物当然就主要是阻止国有资产流失,和严格执行环保法。
例如在《人民的名义》里,易学习就因为阻止某饭店污染环境,被省委书记沙瑞金连升三级当了市长。
所有这些反腐剧里,从来没有一个正面人物,是为了发展经济敢于承担风险的。
而在1980、1990年代,文学作品、影视剧中流行的正面人物,主要是为了发展而敢于承担风险的角色。
比如,那个年代的文学作品塑造了很多敢于搞承包制的国企厂长。哪怕厂里的既得利益者阻挠、底层群众反对,他们自己也面临丢掉官帽的风险,他们也坚定地推行新的制度。
至于官场,塑造的正面人物主要是敢于突破旧观念、接受新事物的官员。1980年代有个电视剧《新星》,很火爆。主角是敢于改革的年轻县委书记李向南。小说原作是柯云路写的。李向南的思考“农村贫困的原因不是农民自身的问题,是生产体制问题”,激励了当时的很多改革派官员。柯云路这个人,后来转向写特异功能和气功去了。
以《人民的名义》来说,里面的正面人物都是符合流行观念的,而且不会有丢官帽的风险,顶多是不升迁、不被重用。例如坚持环保的易学习,只是多年不升迁罢了。而1980、1990年代的文艺作品中呢,改革派官员是要承担身败名裂的风险的。他们不仅要承担官场风险,还要和流行的陈腐观念对抗。可见,发展经济本身很容易,但在观念上始终是困难的。
今天的文艺作品,已经完全看不到对冒风险发展经济的官员的颂扬了。怎么说呢,“浮生梦一场,世事云千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轻触阅读原文
只给少数人看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知道了
微信扫一扫
使用小程序
取消
允许
取消
允许
:
,
。
视频
小程序
赞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分享
留言
收藏